愛伊米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作為江蘇的知名女記者,王曉映在新華日報工作了二十餘年,是資深的兩會“專業戶”,開有個人專欄《曉映名人坊》,創辦了戲曲欄目“昆蟲記”。作為母親,她陪伴患有自閉症的兒子成長為一個具備“天才”光環的崑曲畫家。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今年4月28日,陸誠的個人畫展《畫介》,將在南京可一畫廊舉辦。

這是5年來陸誠的第三次個展。第一次在北京798,第二次在南藝美術館。這些年,這個天賦異稟的孩子有不少新作品問世,出國參展,被人收藏,廣受業內大家的好評。

不過,媽媽王曉映卻透露,陸誠一定要把這次畫展定在上半年,是因為他身邊好幾個戲迷姑娘暑假就要畢業離開南京了,陸誠用這樣的方式向她們送別呢。

是的,小陸誠長大了,今年22歲了。

1

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媽媽的愛

陸誠的自閉症確診來得比較晚。

王曉映回憶說,“我24歲時生了陸誠,懷孕時指標都很正常。陸誠出生時因為缺氧,一天後就開始搶救了,第一個月都是在保溫箱裡。他從小跟同齡人相比身體素質就比較弱,但身體發育還是正常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說話比較晚,5歲之前都說不出長句子。也去求過醫,江蘇、上海的醫院都去看過,醫生從來沒有往自閉症方面去引導。這也導致了陸誠錯過了到自閉症康復機構進行訓練的最佳年齡。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從小陸誠就是一個歷史迷,喜歡六朝石刻。圖為母子倆模仿那尊辟邪的樣子

而王曉映夫婦沒有引起足夠警惕則因為,在他們的看來,自閉症是跟人不能交流,冷漠、對父母的感情表達等沒有需求,但陸誠不是這樣的,他和人交流、互動都很正常,除了說話不行。

陸誠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走進了常規學校。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在三年級之前,陸誠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同學們只知道他“很害羞”,他很安靜,在學校裡也從來不惹事,老師們對這個“乖孩子”關愛有加。

到了五年級,陸誠的數學開始不及格,但語文成績一直都還不錯。

他對歷史、古建築、碑刻尤其感興趣。三四年級的時候,已經把新華字典後面的歷史紀元表記得滾瓜爛熟了,甚至每個皇帝的生卒年份都一清二楚。為了研究清朝歷史,連去三次故宮……

這些讓王曉映引以為榮的“特長”,引起了她的一個朋友的注意,朋友提醒她說,最好再去醫院看一下,陸誠這個情況是不是自閉症?

王曉映將信將疑,上網開始蒐集自閉症的資訊,這一搜,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原來,自閉症主要有三種類型:冷漠型、高功能型、阿斯伯格型。其中後兩者中,多數人智力正常,有的甚至超過普通人。他們在興趣領域專注度極高,在藝術或學術上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比如演奏樂器、繪畫、記憶、計算及日曆運算。

所有的表象最後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高功能自閉症。而很快醫院也做出了同樣的診斷。陸誠在具備一些高功能的同時,相對應的是語言表達和社交方面的低功能。

那一年,陸誠上小學五年級。

王曉映知道,自己的生活出現了一些變化。她必須承認,“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在媽媽的陪伴下,陸誠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

2

爸爸媽媽親自訓練

媽媽的愛

自閉症無藥可醫,只能依靠康復訓練。記者出身的王曉映認為,陸誠有社交慾望,只是交流技巧、能力差了些,應該讓他和正常孩子在一起,有利於他融入社會。而眼下的康復機構很難做到精準的一對一個性訓練,未必適合陸誠。

從此,她和丈夫分工,兩人親自訓練兒子。

憑藉直覺,王曉映決心要順應陸誠興趣的“火花”,並以之為努力的方向。為什麼只專注於他不能做什麼?而不專注於他所能做的那些事情呢?這一最基本的理念,加上她堅信,正常孩提經歷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和玩耍的重要性,幫助陸誠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困難。

首先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一遍又一遍的訓練他自力更生。獨自上學、外出,餐館就餐,超市購物等等。眼下,只要是熟悉線路、熟悉人群的社交,陸誠都已經做到了獨自外出、獨立應對。

“和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相比,陸誠的進步和突破很大。不過他不太會準確解讀別人表面語言背後的意思,也不太懂得客氣,不會用委婉的語氣去表達……。”

朋友們都勸王曉映夫婦,再要一個孩子。王曉映也不是沒有過這個念頭。但是當年二孩政策沒放開,要生二胎,需要去給陸誠辦理一個殘疾證,王曉映就覺得,無論如何也過不了這道坎,她和丈夫認識到,自閉症是天生的,自己的孩子既沒病,也不是愚蠢,他只是用另外的方式與世界相處。

最終,夫妻倆達成共識,集中全部精力,幫助陸誠找到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陸誠也不例外,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還會在家裡摔東西。王曉映也會被折磨得很崩潰,更多的時候還是夫妻倆齊上陣,恩威並施,讓陸誠冷靜下來,學會慢慢溝通。

陸誠一直在普通學校上學,但整個初中上的特別累,王曉映和先生平時上班都很忙,回來還要分工對付陸誠的功課,實在忙不過來時,就請了兩個家教。

初中三年的訓練,陸誠有些改變,慢慢的願意跟人交流了,但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中考時,夫妻倆商量,讓陸誠脫離應試教育。果然,陸誠上了職高,有了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看崑曲,天性釋放,人也更加的開朗和快樂起來。

王曉映說,在看似黑暗的世界裡,總會有一束光引導他們前行。而終於有一天,這束光慢慢擴大,照亮了陸誠的世界。

3

開啟一扇通往心靈的門

媽媽的愛

朝天宮4號,江蘇省崑劇院,幾乎就是陸誠的另一個家。

陸誠就像是崑劇院的活資料,每一個演員的出生年份、演出履歷、崑劇院兩三年來每天的演出表都記得。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陸誠在後臺與崑劇院演員合影

媽媽說,陸誠從小就對戲曲有感覺,“我記得他小時候經常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中央臺戲曲頻道冗長的戲曲節目,一看就是一個多小時。”但那時並沒有什麼契機發展這個感覺,從小學到初中的繁重學業,更沒有時間去發展什麼興趣愛好。

2008年,陸誠第一次跟媽媽在崑劇院聽崑曲,一發就不可收拾。

一是喜歡看,而且非要看現場不可,每個月至少要看兩場以上。剛開始陸誠看戲每場都要陪著,王曉映的工作很辛苦,經常在戲院裡就睡著了。陸誠會細心的告訴媽媽,哪場戲值得看,哪場戲可以睡覺。

二是喜歡回來自己演,有唱有動作,還拉上全家人扮演各種角色一起演。“不勝其煩,但為了陪伴他,能隨他指哪兒打哪兒,我們夫婦都慢慢把自己變成了昆迷。”王曉映說。

王曉映家裡的電腦上、手機上存滿了陸誠與父親演崑曲的影片。隨意播放一段,只見爺兒倆穿著普通服飾,臉上也沒有化妝,站在客廳的沙發邊,手舞足蹈、表情誇張地演繹著崑曲的片段,率真且充滿著濃濃生活的情趣。

最後才是畫,畫的時候要一邊聽從網上下來的影片一邊畫。開啟電腦,放一段摺子戲,來一段昆醜的唸白:“我當禁卒管牢囚,人見了九人愁!有錢的,是朋友,沒錢的,打不休來罵不休。哪怕犯人作對頭,作對頭!”

邊唱著,手上也不空閒,拿起畫筆在紙上寥寥數筆,一個丑角躍然紙上,透著機靈勁。

因為喜歡,他會央求家人去見某個名角兒,甚至用媽媽的手機給人家發簡訊,不管別人是否把他母親當做“花痴”……他會當著名角兒的面詢問,某年某月某日你是不是在哪裡唱戲,你和別人的唱腔有什麼不一樣……

說起來,省崑劇院的“名醜”計韶清算得上是陸誠的恩人,“計老師天生幽默,長得就喜興,表演中搞笑誇張的造型,又或是喜劇的力量,所以陸誠特別喜歡計老師。”

2012年初,他央求媽媽帶他去見計韶清。這讓王曉映犯了難,“我不認識計老師,而且陸誠特殊的情況,我怕人家接受不了。”

但在陸誠的“糾纏”之下,王曉映只好打電話託人聯絡,最終陸誠如願以償。

“可能是太緊張了,陸誠臉漲得通紅。”因為陸誠說話很快,計老師一句都聽不懂,要由媽媽來翻譯。而陸誠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為什麼這場戲的一個動作和另外一次不一樣”“這個人物的個性是什麼”“計老師舉辦專場時,最後謝幕時,是誰給了一個棒棒糖,為什麼給你” 計韶清則一一耐心回答。

這種場面,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平常,但是對於陸誠來說則是一件大事。“這是陸誠第一次想結識一個陌生人,並說這麼長時間的話。”在王曉映看來,陸誠與崑曲的結緣,一步一步走進社會,對他而言就是一個逐漸康復的過程。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每年母親節,陸誠都會畫一幅油畫送給媽媽

4

我們慢慢長大好了

媽媽的愛

王曉映很感恩江蘇省崑劇院,感謝院裡面上上下下包括門衛對陸誠的接納。

當然她也知恩圖報。

“陸誠每個星期都要來這裡,有時候演員在這邊排練,為了讓大家善待他,不要排斥他,我夏天就給人家買飲料,一拎就是幾十盒過來……另外,我們做媒體工作,有時候也幫崑劇院做點兒宣傳。”

而陸誠在成功地經歷了一兩起“社交事件”後,主動出擊,在計老師的幫助下又認識了另外一個偶像,青年演員徐思佳。原本膽小內向的陸誠,漸漸走到省昆的青年演員中間,很快就成了他們的好朋友。

在媽媽的指導下,陸誠建立了自己的微博,他打字的速度奇快,手機也玩得很溜。微信和網路彌補了他的交流問題,他也能拿起手機給親近的朋友打電話。瀏覽陸誠的微博,你看到的完全是一個熱愛崑曲的熱心昆蟲,同時他也在打理著省崑劇院的微信公眾號。

媽媽有些驕傲地說,陸誠現在是好幾個群的群主,其中有個“宇宙群”已有274人,微信好友都有400多人了。

對於外界傳言,她培養了一個“天才”兒子,王曉映眼睛彎彎地笑了,“天才談不上,我們是因禍得福,應試教育出局,只好素質教育,讓他把自己最擅長的部分發揮出來。我們把大多數家長忙奧數的時間,用來陪伴他玩崑曲。任何實際而功利的目標,對我們而言都是奢望,所以就一切順其自然,也許這恰好順應了教育的規律。大多數的孩子為了考大學,掐死了自己的所有興趣,犧牲了靈性,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了。”

因為對崑曲的熱愛,陸誠的繪畫才能被激發出來,由此打開了通往他心靈的一扇門。然而另外90%的自閉症兒童,卻沒有那麼多的“天才光環”籠罩。目前自閉症在全世界範圍內,是常見的兒童發育障礙之一,每110個孩子裡就有1個自閉症兒童。江蘇至少有12萬自閉症患者。

王曉映認為,每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案例都是獨一無二的,相比較之下,陸誠是幸運的,而其他的許多孩子,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去發現他們內在的天賦,只能走在一條艱難的康復之路上。

在最近一期《見字如面》的節目中,何冰讀蔡春豬寫給自閉症兒子喜禾的一封信,這位堅韌的父親在得知孩子患自閉症時泣不成聲,他用幽默的語言寫下對兒子的希望:能夠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一樣談戀愛結婚生子。

問這是王曉映的最大心願嗎?她說,順其自然吧,人生在世,婚姻家庭只是方式之一,而不是唯一。

22歲的陸誠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小姐姐。前不久,小姐姐有了男朋友,陸誠有些失落,在家裡糾結了好幾天,最後給姐姐的男朋友發微信說,以後看崑劇的時候,你坐在她左邊,我坐在她右邊好吧!

兒子和媽媽分享一切與女孩子交往的事情。陸誠的第三個個展早就籌備中,但時間未定。陸誠說,我好幾個朋友暑假就要畢業啦,一定要在她們走之前辦展。忙碌中的媽媽二話不說,聯絡策展人,敲定暮春初夏的展覽時間。因為媽媽深深理解,陸誠乾淨純粹的內心,朋友是重要的存在,而愛情暫時是難以把控的一件事。不過,就是在普通人那裡,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崑劇院的一個老師50歲才結婚,陸誠告訴媽媽:我就跟這位老師一樣,不著急結婚。

媽媽說:“我們陸誠就是成長得慢一點,沒關係,我們慢慢長好了。”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江蘇知名女記者的母愛擔當: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治癒之路

陸誠痴迷崑曲,經常將戲曲作為他繪畫的內容

後記:

坐在省崑劇院的院落裡,四月的陽光暖暖地照著。王曉映慢慢地和我們聊著陸誠的成長經歷,她的目光溫柔地追隨著陸誠,看著陸誠迎上去和別人打招呼,逗弄一隻小狗,接過一個姐姐送來的小蕃茄。

她的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陸誠也是,不說話,卻始終微笑著,很像媽媽。

採訪結束時,王曉映拉著陸誠的手讓他說“阿姨再見”,陸誠聽話地照做了。王曉映笑著衝我們揮揮手,拉著陸誠轉身。這是一對幸福的母子倆的背影,箇中辛酸,他們都獨自承受了。

回想整個採訪過程中,王曉映沒掉過一滴眼淚,始終面帶笑容,充滿著母性的光輝。她是一個知性睿智的職業女性,也是一個堅強勇敢的母親,是陸誠的天空中最明亮的那顆星星。愛可以創造一切,讓柔弱的媽媽變得無比強大,正是來自母親的堅定信念,孩子才有力量在那個暗黑世界裡開啟光明之門。

祝福陸誠和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