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一奴難求到銷聲匿跡,崑崙奴在中原大地到底經歷了什麼?

去年,《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以其電影級別的畫質真實還原了大唐遺風,由於該劇歷史還原度高,以至於被網友戲稱“沒點歷史知識看不懂”,劇中,張小敬為尋找龍波下落,進入長安地下城,找到城主葛老,據張小敬介紹,葛老於神龍年間被賣入長安為奴,後來賣到青樓當僕役,因為最會猜人心思,知道人想要什麼,害怕什麼,兩年後,不知用了什麼法子,獲得主人豁免,脫了奴籍,這才建立了這座長安地下城。

當神秘的葛老出現在觀眾面前時,很多人驚呆了”怎麼是個黑人“,沒錯,這個操著陳建斌口音的黑人朋友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奴。

從一奴難求到銷聲匿跡,崑崙奴在中原大地到底經歷了什麼?

葛老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崑崙奴葛老是一個黑人,雖然有點雷人,卻恰恰符合歷史事實。

問題來了,崑崙奴真的存在嗎?他們是如何來到中國的?又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呢?

崑崙奴和崑崙山什麼關係?崑崙奴來自哪裡?

確切地說,崑崙奴和崑崙山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普遍認為“崑崙奴”來自於“崑崙國”,但是這個崑崙國並不是具體的指某一個國家或一個族群,一直都是一個泛稱,從北齊開始,來自崑崙國的船舶帶著奇貨美玉絡繹不絕的來到中原,隋唐時期,崑崙國成為透過波斯和印度的必經之路,那一帶的土著居民面板黝黑,語言相近,漢人分不清楚,就將那一片的島嶼小國“通號為崑崙”,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半島南部、爪哇、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一帶的南海諸島,這些國家大多分佈在東南亞和南亞。

還有一種說法,“崑崙”這個說法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就多次出現,崑崙來自突厥語,意思是“黑煙灰”,形容人黑,所以也就有了崑崙奴是黑奴的說法。崑崙這個詞被中原人用來比喻黑色的物品,例如北魏有一種美酒叫“崑崙觴”,隋代的茄子又成為“崑崙紫瓜”,因此,這些從南洋來的黑人奴隸,自然就叫崑崙奴了。

這麼說,崑崙奴就是來自月東南亞和南亞這些崑崙國了?也不全是,關於崑崙奴的來源,在近代學這種形成了“東南亞說”和“非洲說”兩種說法。

唐張籍在《崑崙兒》詩中說“崑崙家在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遊”,這裡的“海中洲”是唐人對東南亞群島的一種泛稱。《舊唐書 林邑國傳》說“自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以南,皆拳發黑身,通號為崑崙”。

但是李季平在《唐代崑崙奴考》一文中指出:唐宋時所謂崑崙奴,既可能為非洲的黑人,也可能為南海各地捲髮黑身崑崙人,也可能為南海的矮黑種人。

崑崙奴到底長啥樣?真的像葛老那樣高大威猛嗎?

1965年,洛陽市博物館在洛陽北邙發現一座北魏墓葬,墓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邵,從中清理發掘出陶俑115件,其中有一件陶俑,高不足10釐米,捲髮、垂首、並腿、蜷縮一起,煞是可憐,另一件陶俑深目高鼻、捲髮虯髯,呈站立狀,

從容貌看既非漢人,也非鮮卑人,經過仔細考證,可以肯定這兩件陶俑塑造的人應該是來自中亞或西亞的胡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奴“傭。

從一奴難求到銷聲匿跡,崑崙奴在中原大地到底經歷了什麼?

北魏 元邵墓出土胡俑

795年,28歲的張籍四處遊歷尋求伯樂,行至鬱林洲(今廣西桂林)時,第一次見到了剛從港口運來的崑崙奴,於是提筆寫下這首《崑崙兒》,為後世留下了一幅崑崙奴畫像:膚如黑漆,發似卷螺,半裸上身,能通禽語”。《隋書》上說,崑崙國當地人“形小而色黑”。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蘇頲童年時也做過一首《崑崙兒》詩,裡面兩句最為傳神“指頭十頲黑,耳朵兩張匙”,意思是說,崑崙兒連指頭都黢黑如墨,耳朵大的像兩個勺子。北宋理學家朱彧在廣州長大,崑崙奴經常從這裡上岸,他對崑崙奴非常熟悉,在他的《萍洲可談》一書中這樣描寫“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捲而黃”,由此可見,崑崙奴和今天的矮黑人十分相似。

出土於唐代裴氏小娘子墓中的一個黑人陶俑,全身面板墨黑,頭髮捲曲成螺旋狀,臉扁平,鼻樑較平而鼻翼寬大,厚厚的嘴唇,白色的眼睛,身體略往後仰。

崑崙奴平時不喜歡穿鞋,常常赤裸上身,腰間只圍一塊叫“敢曼”的方布,有些愛美的,會在脖子上掛“鷹爪首牙”,並“穿耳附璫”。

自唐代開始,東非黑人也被大食商人販賣到中原,稱為僧衹奴,明朝中晚期,非洲黑奴取代矮黑人稱為主力軍,但是,在國人眼裡,看起來都差不多,因此,崑崙奴成了古代到中國的黑人奴隸的泛稱。

因此,《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葛老高大威猛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崑崙奴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中原的?

一般來說,崑崙奴進入中原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戰爭掠奪。

隋唐時期,甚至更早的漢魏六朝時期,中國就和崑崙諸國爆發過規模不等的戰爭。《水經注》雲“交州刺史以兵討林邑,敗之,追擊至於崑崙”。《隋書》記載“夏四年癸亥,大將軍劉方擊林邑,破之”。《舊唐書》記載“開元初,安南首領梅玄成叛,自稱黑帝,與林邑、真臘國通謀,陷安南府,詔思勖將兵討之”。這些崑崙國自古有襲擾周邊的習慣,除了戰爭必然會出現俘虜,再加上唐朝有把俘虜當奴隸的習俗,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唐朝的一部分崑崙奴就是和崑崙諸國、部落作戰時抓到的俘虜。

從一奴難求到銷聲匿跡,崑崙奴在中原大地到底經歷了什麼?

二是人口買賣。

更多的崑崙奴則是人口買賣的犧牲品,主要從阿拉伯國家轉賣到中國。《劉氏耳目記 墨君和》記載“(墨君和)母懷妊之時,曾夢胡僧攜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與爾為子,他日必大得力”。胡僧就是來自阿拉伯的僧人,唐代,到中國的胡僧最多,墨君和(人稱墨崑崙)母親夢見胡僧攜子而來,從中可以得知,崑崙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賣到中國的。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捲髮,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意思是說,崑崙國海島上的野人,用食物誘捕後賣到中國當奴隸,一般賣到2到5兩黃金。《諸蕃志》記載”買人以奴婢,每一男子,鬻金三兩,準香貨酬之”。

三是進貢和贈送。

進貢和贈送也是崑崙奴來到中國的方式之一。《新唐書》記載訶陵國先後兩次向唐朝進貢,“咸亨至又獻侏儒、僧衹女各二及歌舞”。“元和十三年,遣使進僧衹女二人、鸚鵡、玳瑁及生犀等”。崑崙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例如廣州、揚州和長安等地。

崑崙奴都能幹什麼?為何一奴難求?

大多數的崑崙奴身體健壯、力大威猛、勤快耐勞,而其性格溫順、說話耿直,對主人忠誠專一,用起來得心應手,《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跟著張小敬進入地下城前說,“崑崙奴有什麼可怕的?長安的崑崙奴,個個老實溫順,你讓他去死,他都不會反抗的”。這話雖有點誇張,但也符合事實。

唐朝時流行一句話“崑崙奴、新羅婢”,新羅國(現在的朝鮮半島)的婢女類似於今天的菲傭。除了這些基本的特性,很多的崑崙奴還有許多中原奴婢不具備的特殊技能。

馴獸師

,在敦煌壁畫中,就發現有馭獅、馴象的崑崙奴形象,《五燈全書》中提到“崑崙騎象,入諸人鼻孔裡去”,這些崑崙奴的家鄉東南亞、非洲都是產大象、獅子的地方,馴服野獸是他們的一項特殊技能。

樂師舞者

,在陝西長武縣棗園鄉出土了一個唐代黑人陶俑,身披紅色敢曼,呈跳舞狀。《宋史》記載:樂有小琴小鼓,崑崙奴踏曲為樂。由此可以推測,早在唐代就有崑崙奴從事音樂舞蹈工作。

雜役家奴

,《諸蕃志》中提到”託以(崑崙)管鑰,謂其無親屬之戀也“,因為崑崙奴沒有親屬,所以可以放心的讓他管理鑰匙,男性的家奴一般負責看門、守夜、挑水、送飯、打更和充當隨從。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特殊用途,《通志》中記載,隋朝大將陳稜攻打東南亞島國,抓到一批崑崙人當做俘虜,逼著這些俘虜給士兵們洗衣、做飯、餵馬、磨刀,甚至是衝鋒是當擋箭牌,不久,他就發現,這些崑崙奴不但會幹活,還精通幾國語言,於是就讓他們當翻譯,去勸降。

國人認為,崑崙奴非常聽話,從不擅作主張,也不因虐待而生氣,明朝王士性甚至說“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當刎與不當刎也”,從此可見,就是讓他去死,也會乖乖照辦。

崑崙奴最突出的特點就睡精通水性,因此經常被當成水手和修船工,《萍洲可談》記載“船忽發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補之,鬼奴善遊,入水不瞑”,這些特點和古代南海的矮黑人特徵相似,矮黑人都是海島居民,精通水性和攀巖。

據《宋書》記載,南朝宋孝武帝養了一個崑崙奴“又寵一崑崙奴子,名白主,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群臣”,用崑崙奴懲罰犯錯的大臣,宋孝武帝也是夠荒唐的。

有了諸多的好處,崑崙奴自然搶手,但是從史書記載,唐朝時期進貢的黑奴數量不多,每次只有二到四人,次數也非常有限。到了明代,數量有大幅度增加,明代張燮在《東西洋考》中記載“我朝洪武二年,遣行人賜爪哇國璽書,三年,王昔裡八達刺遣使奉金葉表,貢方物及黑奴三百人”。因此,物以稀為貴,唐宋以前的崑崙奴非常搶手。

不過,達官貴人們豢養崑崙奴的最重要因素是“拉風”,跟潮流,崑崙奴最初都是獻給宮廷貴族的,漢人奴僕太普通了,養一個黑人奴僕才倍有面子,滿滿都是異域風情,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出行,身邊沒有黑人隨從,你都不好意思出門。

既然王公貴族引領了時尚,官員、富商們緊跟其後,爭相購買,一時間,豢養崑崙奴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崑崙奴命運悲慘,最終走向消亡!

縱然有一身好本事,崑崙奴依然淪落為奴隸,雖然歷朝歷代不準販賣人口,但是對外國人卻是個例外,他們的命運充滿了苦難,在廣州港,一些挑剩下的崑崙奴會被殺死用來祭祀,即便被僱主買了,也要面臨“換腸”的痛苦經歷,由於這些崑崙奴多吃生食,在國人眼裡是茹毛飲血的野獸,買到後,就要喂他們吃熟食,連續腹瀉好幾天才能改變飲食習慣,這個過程就叫做“換腸”,過不了關的崑崙奴就可能死去,留下來的才是合格的。

唐人陶峴是陶淵明的九代孫,有一個名叫摩訶的崑崙奴,陶峴經常把寶劍扔到水裡,“摩訶下水取來!”,以此尋歡作樂,摩訶經常受傷,一次被毒蛇咬傷,用劍削去一根指頭還要跳下水去。陶峴有一次到西塞山玩耍,見江水深黑死寂,就把寶劍扔下水讓摩訶去取,在水下很久才奄奄一息上來,水下有一條巨龍,取劍太危險,求主人放過,陶峴大怒,摩訶無奈,再次投入水中,不久,零碎肢體浮出水面,令人嘆息。

重金購買的尚且如此,戰場俘虜的更加一文不值,北宋皇祐四年,起義將領儂智高進攻廣州,就逼著從海上劫掠的崑崙奴輪番攻城,晝夜不停,傷亡慘重。

崑崙奴雖然生性老實,但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逼急了也能殺人,《資治通鑑》記載“廣州都督路元睿為崑崙所殺”,這個路元睿囂張跋扈,經常壓榨剝削崑崙奴,最終惹了眾怒,崑崙奴忍無可忍,袖中藏利劍,取了路元睿首級。

自唐代以後,戰亂不斷,再加上受理學思想“存天理,滅人慾”的影響,崑崙奴的數量逐漸減少,極少數崑崙奴融入中原生活,但最終都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