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生病怕打針,給你幾個小妙招,很管用!(建議收藏)

前陣子,兒子突然發燒,我們心急火燎地帶他去了醫院。

掛完號,見了醫生。醫生開出一張單子,說是要先驗手指血,再看情況去打針。

到抽血視窗坐下來,兒子一開始有些好奇,但當護士拉住他的手指頭抽血時,兒子禁不住哇哇大哭起來。

抽血結果出來後,我們拿著化驗單去找醫生。剛走進診室,兒子卻忙不迭地溜了出去,躲在門外,小手趴在門框上,看著我們訕訕地笑。

真是越大越精怪,看樣子,他是被剛剛的抽血給嚇到了,現在見到醫生都害怕。

醫生看了化驗單,說是要打針。開了單子後,我們一路拿藥,排隊,心裡卻不免為接下來的打針憂慮起來。

果不其然,輪到兒子打針時,他一看到我們把他抱上打針臺,就開始拼命地哭,那聲音就像小豬臨刑時發出的慘叫。

旁邊的護士擔心我們摁不住,跑過來親自上手把兒子的腦袋穩穩鉗住,好讓打針的護士髮針。

針頭終於扎進去了,護士放開了手,兒子如獲大赦。我們把他抱下來後,他的哭聲漸漸小了,只是偶爾瞅瞅頭上的吊瓶,還是會忍不住哭一小會兒。

這以後,不管在哪裡,兒子只要聽到“打針”兩個字,都會忍不住哼上兩聲,他的心裡,對打針已經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小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打針給他們帶來的疼痛與恐懼,如果不加以疏導,久而久之,將會讓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孩子生病怕打針,給你幾個小妙招,很管用!(建議收藏)

那麼,面對孩子的打針,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夠讓孩子成功克服這種恐懼呢?

01 家長應當保持平靜,不要過分焦慮

孩子生病需要打針,他們不管從生理還是心理上已經夠難受了。面對孩子的不舒服,家長應該保持平靜自若的心態,不要過分焦慮。

孩子的心靈是很敏感的,大人臉上的一絲風吹草動,他們都能夠感受到事情是否不妙。

而一個鎮定自若的家長,無疑給孩子吃了一劑定心丸,唯有如此,他們才不會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過分緊張。

保持輕鬆愉快,甚至講個笑話逗孩子開心,都能讓孩子的眉頭舒展不少。

02 打針之前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與孩子溝通

在去醫院之前,父母需要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有的孩子比較小,這就需要家長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去哪裡,等下可能要打針,打針具體是什麼情況,打針會有點疼……

只有讓孩子知道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孩子才不會在突然要打針時惶恐畏縮,害怕得瑟瑟發抖。

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不和他們溝通。只有讓孩子的心理做好準備,孩子才不會對打針的痛苦產生長時間難以磨滅的恐懼。

孩子生病怕打針,給你幾個小妙招,很管用!(建議收藏)

03 對孩子所承受的痛苦要如實相告,不要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

有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對孩子所承受的痛苦不願直言。

比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畏懼,哄孩子說“打針不疼,就像媽媽掐了你一下”。

可是,當針頭真正扎進來之後,孩子才知道,這哪裡只是掐了一下,簡直疼死了!

這種不正確的強化,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害怕打針。因此,與孩子溝通要合情合理,如實相告。

你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之前從凳子上摔下來疼不疼?打針的疼就和那種疼是一樣的,打完後,揉一揉就好了”。

不需要誇大,也不需要過分縮小,孩子已然了之於胸。面對打針,他們也將會表現得更加坦然。

04 激發孩子的勇氣

對於小孩子而言,打針是他們人生必須經歷的一遭苦難。

父母適時地鼓勵孩子,激發孩子的勇氣,將會提升他們以後面對困難的能力。

孩子雖小,但其實他們的忍耐力卻是驚人的。我們家長只要不嚇著孩子,給他們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

當孩子排隊打針時,我們可以親親孩子,並將他們抱在懷裡。看到別的小朋友哭鬧,我們可以適時給予自家孩子一些勇氣。

比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看,那個小朋友打針在哭,我們家寶貝最乖,我們不哭,我們給其他小朋友做個好榜樣好不好?”“寶貝,你要勇敢一點,等下我們不哭,真的想哭的話就哭一小會兒,沒事的,一會兒就打完了”。

父母在激發孩子勇氣的同時,也要學會給孩子一些“退路”,不要讓孩子為打針時流露出的“不堅強”感到羞愧。如此,孩子才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坦然,從容鎮定。

孩子生病怕打針,給你幾個小妙招,很管用!(建議收藏)

05 絕不透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

帶孩子去醫院時,總能看到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安心打針不哭鬧,而買各種零食給他們,有的家長還會許諾孩子:只要乖乖打針,回去後給你買玩具……

其實,這種方式雖然省心,但卻是最沒有營養的一種。

因為,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緩解孩子打針的緊張情緒。而且,這種方式還會讓孩子學會撒謊,學會用耍賴的方式達到目的,這對孩子的道德發育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孩子從小應該學會理性地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不自欺欺人,不妄自菲薄。

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僅能夠緩解孩子的壓力與緊張,還能夠更好地保護他們。

寫在最後:

父母之愛深如水,每個孩子都能汲取到父母愛的營養。

決定孩子高下的,從來都不是父母愛的匱乏,而是父母理解孩子的程度以及父母處理孩子細節的能力。

打針這件小事,父母如何做,是一門學問。

這門學問中,飽含了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以及父母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與細節時,遊刃有餘的處理能力。

教孩子克服對打針的恐懼,其實也是教會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