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吃在北京】人見人愛的“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博雜中現傳統

粗獷中見講究

留住北京味道

傳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飲食文化

和長城、故宮、頤和園一樣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標誌和文化符號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北京飲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

京城“零嘴兒”之

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春捲

每年到立春的那一天,北京人有吃春捲的習俗,這個又叫“咬春”。

春捲在北京,也叫春餅。和南方的春捲有所不同的是,南方的春捲半透明,北京的春捲更像一張薄餅。與其說春捲是北京的一種時令菜,還不如說春捲是中國人的一道家菜。

【吃在北京】人見人愛的“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它歷史悠久,早到無法確認具體出現的時間。不論南北方,春捲的基本形式,就是麵皮卷菜。有的時候會煎一下,有的時候用炸的方法。

清代的一些書裡,既有春捲的名字,也有春餅的說法。

不論文字如何表述,做成卷狀是肯定的:“乾麵皮加包火腿肉、雞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

【吃在北京】人見人愛的“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春天,正是吃各種蔬菜的好時候,一張小小的薄餅,就把整個春天卷在嘴裡,是吃食,也是一種享受。

排叉兒

排叉兒是北京地方小吃,是老北京“炸貨”中的代表之一。

底子就是炸面。最有名的口味是薑汁排叉兒。

薑汁排叉兒過去是貴族吃的一種茶點,現在也是少見。因為這個特別考驗廚師的手藝和飯店的硬體實力,同時也考驗食客的見識。

不是故意考驗的,沒有辦法,薑汁排叉兒,必須現場做,不能放,放了就脫蜜,既不好看,也不好吃了。

有點像烤鴨,現點現烤,沒有說都烤好了,放著,等客人來吃。這些吃食,都是人等菜,不能菜等人。

【吃在北京】人見人愛的“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圖片來源:護國寺小吃。侵權即刪)

自打薑汁排叉兒從紫禁城裡來到民間,就一直是深受大家喜愛的超級單品。

據說許多人家為了吃排叉兒攢糧票。北京城裡能做薑汁排叉兒的店不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隆福寺小吃店每年辦兩次小吃節,所以,每年就做兩次薑汁排叉兒。

按說薑汁排叉兒既吃不飽,又不能存放,花有限的糧票買它,真是有些奢侈。

但是,薑汁排叉兒好看,晶瑩剔透,甜而不膩,小巧輕脆。從過去到現在,都是會吃的人的心頭好。

比起年年出新的現代烘焙,薑汁排叉兒就這樣不聲不響地佔據著北京小吃排行榜上的位置。

只可惜,會做的人,太少了。

炸三角

炸三角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小吃。年頭倒也並不是很長,也就百十來年,能做的地方一直不多。

炸三角最早出現在北京,據傳說,是在前門的都一處。當年就都一處賣,現在都一處也還在賣炸三角。

炸三角,過去也叫“油煎肉三角”。理論上說,有點像油炸過的小湯包。這種油炸帶餡兒的麵食,技術要求非常高。

一個不小心,就“放炮”,裡面的餡兒迸出來,廚師就會受傷。

又有餡兒,又是油炸,所以這炸三角,可不是誰都吃得起的。早年間,來吃炸三角的,非富即貴。有意思的是,這炸三角,過去竟然是個時令菜品,夏天不賣。有錢也吃不著。

這也許是因為炸三角里有湯汁的緣故吧。一般廚師在做這種餡兒的時候,都需要一些肉湯凍兒。和餡兒的時候,用一塊,拌在餡兒裡,炸熟了以後,一咬開,就會有豐富的湯汁兒。

所以,吃的時候,可得多加小心,跟吃揚州的湯包一樣,得先開窗,讓熱氣兒先出來,慢下嘴,別把湯汁兒濺出來,弄髒了衣服還能洗,真燙著哪兒,那可就掃興了。

【吃在北京】人見人愛的“春捲”“排叉兒”和“炸三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說來也奇怪,人們在吃喝領域,總是顯得那麼勇氣十足。

炸三角分葷素兩種餡兒。

葷餡兒一般就是韭菜豬肉的,講究的再加點蝦皮提味。

素餡兒的一般是韭菜、雞蛋、粉條的。還有一種純素的炸三角,和“炸素丸子”“炸餎餷盒”一起,被稱為“炸三素”。真是素齋中的一種吃法。

這種炸的食品,一般家裡做比較困難,一是沒有那麼大的鍋,二是太費油。所以,炸三角,就屬於那種一定要去飯店吃的美味。尤其是現在,有冰箱,一年四季都能做炸三角。

想想,三伏天兒,來個炸三角,再來一碗冰粥,嘖嘖,真是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