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薛之謙:好聽的歌曲和有趣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幾天前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面寫了一篇

老張

《佳佳》

的推文,粗筆,寫得不好。現在還想用肚子裡的那一點點墨水,再寫一寫。(PS:我個人公眾號

“到點睡”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關注關注)

有個朋友在那篇文底下給我留言說:

謝謝你這麼用心寫民謠。

其實我本身就很喜歡民謠,只是平時聽得少,這句“謝謝”,實在是受不起。況且不過只是粗糙的一筆,那一點點閱讀量,還不至於能在茫茫人海之中激起一絲一毫的波瀾。

《佳佳》

這首歌是一位謙友分享給我的,恰好,她也曾經在我們

“謙之友”

的公眾號上面發表過文章,筆名叫做

“老張”。

更巧的事情是,

《佳佳》

這首歌也是一個叫做老張的民謠歌手唱的,而此老張非彼老張,此老張則是

大冰筆下《我的王八蛋》

這個故事的主角。

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但卻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有那麼幾天手機播放器裡一直都在迴圈播放,也把這首歌分享了好幾次到朋友圈裡面。

民謠很簡單,簡單到只要一張口,就能瞬間抓住你的心,攝走你的靈魂。

遺憾的是,喜歡聽民謠的人並不是很多。如果你去翻看一些民謠歌曲,就會發現不管是收聽率又或者是評論數,都少得可憐。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聽與不聽的權利,但我個人仍然會覺得,這對民謠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如果因為受到受眾群體,又或者是宣傳力度跟不上等等這些問題影響,一首好聽的歌曲就要被埋沒的話,那虧的一定是我們聽眾。

所以寫這篇文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去聽一聽民謠,哪怕十個人、一百個人,只要是有人願意去聽了,我寫的這篇文就有了價值所在。

好聽的音樂和有趣的靈魂一樣,都不該被人遺忘,更不該被雪藏。

很多

謙友喜歡薛之謙

的理由是什麼?

我清楚地記得大家都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這份喜歡,叫做: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可是我們都知道,薛之謙曾經也被雪藏了十年的時間。那十年,他沒有顏值嗎?他沒有才華嗎?他人品不好嗎?

都不是。

是因為沒有人看見他,沒有人聽到他的聲音。如果當年老薛合作的那家經紀公司能夠稍微多努力宣傳一些,說不定老薛就不會被埋沒十年之久。

當然,我們也該相信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這句話。薛之謙如今的爆紅,就說明了一切。

有些人走得慢一些,不妨回頭看一看。有些音樂被挖掘出來得比較晚,也不防等一等。

民謠歌曲也是同理的,在民謠界好聽的音樂多了去了,只是還沒有被更多的人聽到而已。

同為音樂,民謠也絕不比現在的流行音樂或者網紅音樂遜色,相反,有些民謠可能更深得人心,更加有韻味。

趙雷因為一首

《成都》

紅了,宋冬野因為一首

《安河橋》

紅了,毛不易因為

《消愁》

紅了。

而那些沒紅起來的民謠歌手和民謠音樂又會是多少呢?他們默默地寫歌,默默地在酒吧裡面低吟淺唱,也許他們最大的心願,不過只是希望觀眾多一個,再多一個。

人嘛,總是渴望被認可的。寫了一篇文希望有人會喜歡,唱了一首歌希望有人評價你唱得好,就連做了一道菜也希望吃的人能夠說味道好。

當年薛之謙的粉絲很少,接機的時候也只有一個人。但薛之謙在那些年面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哪怕一個人的支援和鼓勵,或許就有可能給予到他無窮的力量,不至於出現放棄的念頭。

支援很重要,一句簡單的鼓勵和肯定,對於旁人來說不過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那些在希望和失望邊緣徘徊不前的人,卻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聽一首民謠歌曲花費的時間不多,但卻能給原創者增加了一個聽眾。

這種支援,是創作者最需要的。

去年在雲南的時候,有一次去大理玩,進了一家酒吧,裡面三五成群,又或兩兩結伴。

房子裡面有一個小型的舞臺,上面站了幾個人,有人彈吉他,有人彈鍵盤,有人打鼓,還有人當主唱。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女歌手唱歌的場景。

她的聲音特別好聽,清脆明亮,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每次唱歌到了深情處,她都會閉上眼睛,完全不把這裡當成一個酒吧,反倒是成了她的個人演唱會,她享受唱歌的每分每秒。

過程當中,她還唱了一首她的原創作品,是一曲民謠,不能說是極品,但起碼是能夠感動人心的。

那是我見過最美的畫面。

可惜的是,沒能多聽幾首,她就匆匆趕往下一個酒吧了。

為了熱愛的事情,很多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身體在流浪,心卻是有歸屬的。

有趣的靈魂,簡單來說,不過也只是為了有趣的事情,付出一切努力罷了。

民謠很簡單樸素,很接地氣,很有生活裡的煙火氣息。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該讓那些好聽的民謠、有價值的民謠、有故事的民謠一直被雪藏。

去聽一聽,就像對待生活一樣用心。

民謠不缺故事,缺的只是一個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