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坐在飛一般行駛的高鐵列車裡,會想到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本期,小編帶您走進中國高速列車產業化基地——中國中車旗下青島四方股份公司的製造現場,揭開一列高鐵列車的“誕生”之路。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進入四方的製造區,發現本世紀工業企業的建築是相同的味道,都是鋼結構和彩鋼板的組合,通常主體色是白色,有的在屋頂的地方露出一個藍邊。

大工業之下的新式廠房們,外表平實,不追求特點,整齊統一。

在飛一般行駛的高鐵列車裡,會想到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戴上安全帽,在車間門口拿著層層批示的參觀證明,再一次做登記時,大腦皮層的想像卻在那一刻頓然消失,因為答案就在那些緊閉著並有人嚴格看守的大門後面。

走進四方的一個一個製造車間後,答案以鋼鐵材質來展示出來。

放下那些高深的技術,直觀地簡單地說,高鐵列車在製造中由四大部分組裝而成:車體、轉向架、車上下大部件、車內設施。

高鐵列車的製造中,從時間上看,前兩部分同步進行,後兩部分同步進行。前兩部分分別在車體分廠和轉向架分廠進行,後兩部分常常稱為“總組裝”,包括了檢測和除錯的內容,在四方這裡在總裝分廠內進行。

鋁合金骨骼

車體和轉向架因為都是以鋼鐵為原材料的生產,這兩個地方的製造場面都很重工業,天車和電焊火花讓初來者一時難以適應。

車體是個什麼東西?車體就像是列車這房子的框架,是高鐵列車之“骨”,是高鐵列車整車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

在高鐵列車的製造現場,車體的製造感最強。長達20多米的銀色鋁合金車體材料在各種工裝上被不同角度地固定後,工人們穿著灰色的連體衣,帶著防護面具進行焊接,那場面十足夢幻。

鋁合金是一種銀灰的色彩,被切割後切口處有刀刃的光澤。世界高鐵列車集體性地選擇了這樣的材料作為車體材料。

一個胖子想要跑得快會比一個瘦子困難一些。人們降低高鐵列車重量的願望越來越高,設計師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鋁。

鋁的重量只有鋼的1/3左右,可惜的是,鋁的強度卻低。這也是早期的高鐵列車採用耐候鋼材料的主要原因。

鋁合金的出現,讓鋁不再“文弱”,鋁合金是即瘦又強壯的漢子,這一材料迅速被用在高鐵列車上。

高鐵列車的重量降低,在行業語言裡稱為“輕量化”。

輕量化後不但利於提高速度,也更為節能:因為重量輕可以少用電,因為重量輕也減少了對軌道的磨耗。

輕量化還有利於降低噪聲,讓高鐵列車這種安靜的火車更為安靜,來去悄聲。

目前中國動車組鋁合金車體採用的是

“大截面中空擠壓型材構成的筒形結構”

。這個繞口的名稱通俗點說,就是

“馬蜂窩”

鋼材,即中間是空的,但是兩個面之間夾支撐的筋板,增加強度而重量減輕。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當初這些材料是進口的,現在四方和國內鋁型材專業廠家聯合設計,全部實現國產化。

四方的動車組單個車體重量為8噸左右,這個資料在世界同行業中領先。

兩車交會時會產生巨大的空氣壓力波,這個壓力波主要由車體來承受。這時,車體首先要保證安全,還要保證氣密性。

氣密性的好壞乘坐者會有直接的感受,飛機起落時內外壓力差給乘坐者所帶來的耳鳴和不適感,就與氣密性直接相關。

高速下會車和出入隧道時,高鐵列車面臨的氣密性問題很嚴重。為追求舒適,中國高鐵目前的氣密性指標設定為車內壓力波動小於200帕/秒。這個數值小於飛機艙內的指標,所以坐高鐵耳鳴的人少。

車體是列車的骨骼,是列車的主體,所有的部件都固定或懸掛在車體上。平常情況下,它承載旅客,出現安全事故時,它的強度則可以保護旅客。

在車體分廠門口,看到裝載著不同鋁合金型材的汽車在送貨。

一節車體上,有70多種不同斷面的鋁合金型材,最薄的地方為1。5mm,最厚的地方為4mm。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種截面改變而等強度的設計,不僅實現了減重,而且將車體氣密強度提高到時速380km時的6000Pa。

下料,組合,成形。在3D列印到來之前,人類的所有工業品的到來都或明或暗地遵守這一思維方式和規則,這是現代製造的基本流程。

車體生產的過程是這樣的:先將購進的鋁合金原材料按尺寸切割,之後加工焊接成不同部件,這些部件被組合,最終組焊成一個車體。

四方車體分廠的動車組流水線廠房,在這裡,銀色的車體在這裡一個一個地有序“出生”。

在這裡,每4小時完成1輛車體的生產。目前,四方有3條這樣的生產線。

進門處你看不到生產線的佈局,它們太為龐大了。而如果從高處俯瞰,會看到它是U型佈局,自動化焊接機器人是生產線上的主力裝置。車體中地板的組焊,由焊接機器人完成,機器人們平均每分鐘焊接700米的總長度。

焊接機器人,看不到人的造型,只看到一臺裝置上多個焊槍在同時工作,而工人在觀察和巡視。

在這裡,車體加工的長焊縫全部由機器人完成,小的部位由人手工焊接。

焊接機器人的焊花,不是人操作時的斷續狀,而是持續地保持著強烈的、均勻的焊花,自動平穩向前移動。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焊接質量標準執行歐洲最嚴格的EN15085 CL1級焊標準,焊接機器人的焊接質量由鐳射同步跟蹤。

鋁合金焊接不僅比其他焊接難度高,對焊接環境有恆溫恆溼的高要求,也是對操作者身體有傷害的工種。這裡的廠房,頂部有數量驚人的空氣淨化設施。

每跨廠房之間有一個一米寬的通道,在這裡,密集出現大量空氣淨化系統的送風口。形狀不同、數量巨大、功用不同的這些出入風口,改善著製造現場的空氣狀態,對人對產品皆為有益。在老的火車製造現場,這種設施不多甚至是不存在的。

車體按結構形式分中間車和帶駕駛室的頭車兩種。

中間車為基礎車型,被分為底架、側牆、車頂、外端牆、內端牆等幾大部件分別焊接,這幾部分基本同步開始製作,最後組焊成形。

底架就是列車地板處的那一部分鋼結構。底架先進行正面焊接,之後是打磨,然後是底架反面焊接打磨。

端牆是車體的兩端,塊頭最小,但是焊接量不小。

車頂要先正面焊接,再反面焊接,主要是焊接機器人來擔當。側牆是安裝窗戶的部位,面積不小,預留安裝窗戶的地方比較難操作。

將上面這些組合焊接在一起,一個車體就出現了。它是鋁合金材質,體型巨大,那色彩和體型,有後現代的感覺。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最難的車體制造應該是頭車的車體,就是有駕駛室的車體。它主要是手工組焊,工藝更為複雜,尺寸要求更為苛刻……

在這裡,雙工位數控加工中心長60米,很容易吸引到你的注意力。這個用於車體側牆和地板整體加工的裝備,加工定位精度達到微米級,以保證車體的整體加工精度。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而車體總組成焊接機器人,用於車體總組成時長直焊縫的焊接,同時兼具打磨、銑削、壓緊等輔助功能。

類似的許多非標裝置都是四方自己研製開發的。

對於現代製造企業的實力考核,面積、產量、技術等級是考核之一,另有一個獨特的測評指數:自制大型工裝裝置有多少?技術和工藝水準是什麼?

私家秘製工裝,已是企業之間比拼的秘密武器。製造現場拒絕拍攝,保護此類工裝的技術隱私是重要的一方面。

車體焊接完成,甚至是在焊接的過程中,都在不斷地進行調直打平,可以理解為對這個鋼鐵大傢伙的精細修整,用的是打磨的方法。打磨幾乎和焊接一樣重要,目的在於消除應力,保證車身的平整度。

在車體車間,最大的噪音來自於打磨工具啟動後,砂輪和鋁合金對撞時產生的聲音。而且此時也有火花,這個火花比焊花常常噴射得更遠。

整個車體分廠在視覺和聽覺上,用過去的詞語來描述,是“火熱”的場面。鋁合金的長大部件在空中吊運,長達幾十米的裝備、焊花、噪音、穿著如太空服一樣的防護服的工人們……

這是一個闊大著又生硬著的空間,看上去並不整齊化一,卻隱含著如齒輪咬合一樣明確的次序與流程。

人在其中,因無法聽清別人的話語而自然減少交談,所以在絕大數時候,是你一個人在獨自感受。大工業的強硬、操作者的辛勞、主人的優勢和氣場……林林總總,慢慢過來深重地包裹你。

當車體制作完成後,塗裝工藝開始。

車體前後要多次上膩子,底漆和麵漆的噴塗也是多次,最後全身白色的車體出現。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那個銀色的車體看不到了,變成了我們在站臺上看到的那些白色的列車車身。

這時候,車體還是沒有輪子,它被用氣墊船送進總組裝車間。

車輪的力量

另一側的廠房是轉向架分廠,轉向架的製造在同步進行。

轉向架是列車的“腳”,對於以運送為天職的列車來說,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是一個外形很像小車的部件,主體是4個車輪2根軸1個鋼鐵框架,高鐵列車的電機等重要部件也會安裝在轉向架上。

轉向架分廠的工業氣勢一點不比車體分廠弱,雖然轉向架的體形要比車體小了太多,但它的確是太關鍵了。

高鐵列車的車軸是空心的,那麼高速之下,這個快速旋轉並承載列車的部件竟然是空心的,的確是讓人吃驚。

四方的空心車軸自動化生產線,僅有2名操作工人。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一生產採用中央控制模式,自動上料、加工、檢測、下線,中心孔偏移量誤差小於等於0。1mm。加工線整線封閉,加工的過程中看不到鋼屑飛濺的現象。

車軸加工完成後,與車輪組裝成輪對。

轉向架的構架,好比是整個轉向架的“骨架”,其重要性如同人體的軀幹一樣,制動系統和牽引系統均安裝在構架上。

從高處向下拍攝四方的轉向架構架自動焊接生產線,會為其的密集而有序驚歎,它規則與細緻,又讓你懷疑是否身處在一個焊接生產廠房中。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全長120米的生產線,5臺焊接機器人、2條自動運輸線,重量不輕的構架在流水線上如同一個小玩具一樣被傳送、焊接、翻轉、輸出。

每天,這裡出品5~6輛車的構架,75%以上的焊縫都是由焊接機器人自動焊接完成,焊縫的一次探傷合格率可以達到98%以上。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構架焊接完成後,有複雜的塗裝過程,即油漆。

沿著設定的軌道,一個個構架像一件件工藝品陳列在吊架上,從入口進去,穿過“U”形通道,在完成一個個自動進行的複雜工序後,出來時已做好了防鏽和表面塗裝,構架很光鮮漂亮了。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之後開始轉向架的組裝,即制動裝置、電機和各種管線的安裝。

組裝中,在專用工藝裝備的幫助下,構架分正反兩面安裝。這邊安裝完畢,被快速準確地翻轉180°。因為使用全套的定製工具,部件的安裝有序、精準。最後,被安裝了多種部件的構架,被吊起落在輪對上,轉向架裝配完成。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光線下的動車組轉向架,這個工業品很美

組裝完成的轉向架,要進入綜合試驗平臺, 在那裡自動接受各項檢測,資料合格後等待裝車。

總組裝

最後要進去的,是總裝分廠。

這裡比剛剛去過的廠房更大,空間巨大卻十分安靜,“高大上”的氣息在這裡強烈呈現。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裡廠房連著廠房,一列列白色的動車組車體在這裡排列,黃色的安裝臺位包圍著它們。在這裡,車體、轉向架及高鐵列車車上車下大部件、車內設施,即對每列車的4餘萬個零部件進行整合及除錯。這裡,是高鐵列車製造的核心之地。

相對於轉向架、車體的自動加工、自動焊接,總裝的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或半人工方式完成。工人的操作技能對於保證總裝質量至關重要。在四方總組裝分廠的員工,一年中要多次接受培訓。

在總組裝分廠,工作者的面孔都很年輕,30歲左右的佔絕大多數。他們多是在2004年後進入這裡,十年中,與高鐵一起成長。

組裝現場有成排的黃色工作臺位,它們是總組裝分廠裡色彩最為醒目、數量最多的設施。每個臺位的端部都有一個顯示生產狀態的LED顯示屏,顯示屏是綠色,表示生產正常,顯示紅色表示異常。

動車組電線下料區是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抽象畫”工作區。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動車組每列車約1萬多根電線電纜,必須準確無誤地可靠連線。

電線下料區,以白色背板模擬現實車輛,按1:1下線,然後對電線電纜成束捆紮。

日常生活裡一個耳機線也能亂成一團的情形常常出現,1萬多根電線電纜在這裡整齊有序,配線的錯誤率僅為萬分之0。25。

被管理成一束一束的電纜,之後被安裝在車上。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在總組裝分廠,白色的車體被架在臺位上,自然地分為車上、車下和車頂三個工作區,一節車上有多個部門的人員在同時工作。

車上安裝是防寒材料、地板、風道、車窗、座椅、裝飾件等安裝,車下大部件主要是變壓器、變流器等,車頂主要安裝受電弓和主電力線,高鐵列車在這裡被徹底武裝起來。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安裝中的車門,顯露著這一部位的複雜構。車門是動車組一個安全控制點,要保證數十萬次準確操作。

之後,工人們請出已做好的轉向架,將車體吊裝上去,稱為落車。

落車的過程,總是有一份驚豔。這時總是場面很大,因為車體本身不小;這時候總是有一種愉快,因為即將進入完工。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落車完成的車輛,進行單車的稱重、淋雨、保壓、耐壓和氣密等一系列試驗。

氣密實驗很嚴格,這也就是為什麼乘坐四方的車,在車輛會車和過隧道的時候,耳朵不會感覺到不舒服。

任何車輛的制動(俗稱“剎車”)都是至關重要的, 跑得很快的高鐵列車的制動就更為重要。

管路的密封性決定著空氣制動的有效性,國家標準和歐洲標準都允許管路有一定的洩漏量,四方空氣制動氣密試驗的企業內控標準為管路保壓15分鐘洩漏零,保證空氣制動的有效性。

試驗合格後,車輛編組進行靜態試驗,這個過程極為安靜,操作者多是依靠膝上型電腦來工作,全車除錯。

最後,高鐵列車在四方獨有的環形試驗線上進行動態試驗,相當於試跑。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試驗完畢,高鐵列車已完全具備上線條件,全新的動車組等待排程命令,出了廠區的專用線進入運營線路,開始自己的人生旅程。

走出總組裝的車間大門,會發現這樣的行走,記錄加上拍攝,會讓你一直處於高度緊張之中。

少見的多種場面,噪雜的工業製造現場,大量專業術語密集出現,裝置、人員、車輛、標識在不同的生產廠房裡快速地轉換,頻繁地透過視覺和聽覺傳達過來,行走中,多數時候處於一種被動的接受中,常常來不及總結、分辨和回想,更談不上思考。

廠房門外,春天的花草在暖陽下沉靜,你回頭看身後,剛剛你離開的車間也是安靜的。

圖文詳解|高鐵列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受電弓升起來時,有那麼一種輕緩和沉穩。出發的時刻到來。

可是,工業品的安靜永遠與植物們的安靜不同,它時刻帶著爆發和不可抵擋的氣息。喜歡這氣息!

本文編輯:糖糖

本文

選編自《四方——沉靜的工程師》,趙妮娜著。

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