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更新關於琴材,我寫過幾個小文

隨著時間推移,也總覺得文不盡意,另外有些內容也需要解釋更新。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解釋三個事情:

以往,我經常引用何明威先生的一詞“琴材無罪”。何老說什麼樣的材料都能出好琴,這主要是說明斫琴師的能動性,但並非材料不重要。同樣的料,在不同斫琴師手裡做出琴,風格可能大相徑庭。同一個斫琴師,使用不同材料做出的古琴,也會有材料本身特性形成的對聲音影響。

另外,古琴不是一件簡單的木質樂器,與古箏、中阮這類彈撥樂器不大一樣。它是能發聲的漆器。木材與灰胎、漆的配合極其重要。

這裡講個小故事,何明威先生多用桐木面板配堅硬的景德鎮瓷粉做灰胎。後來另一位老斫琴師也試著在他的杉木琴上配瓷粉灰胎,結果完全達不到預想的琴體振動效果。這說明琴是一個系統工程。

第三,古琴的審美更偏向多元化。我們現今見到的大量民族樂器都是在近幾十年經歷過革新的,比如我們現今見到的古箏,也不過六十年前才成為今天的模樣。這些改動都是為了更大的音量,更寬的音域,更高的演奏速度和炫技服務。這些改革使得對古箏音色的審美趨於一致,要求共鳴好,聲音華麗。而古琴真的是一件活化石,至少自唐代以來這種七絃十三徽,一米二左右長的樂器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變革。最大的變革是1970年之後的鋼絲尼龍線產生,但至今也沒完全取代絲絃。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儒釋道三教外加上中下九流的長期浸潤,對待古琴的審美五花八門,聲如洪鐘和溫潤內斂的琴都有自己的受眾群。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賦予了古琴豐富的角色,它既是一件樂器,又有道器、法器、娛器、裝飾用漆器、雅玩器等角色,甚至是羅貫中小說裡諸葛亮打心理戰退敵用的“武器”。

再聊青桐

《詩經 大雅 阿卷》裡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的詩句。莊子的《秋水》說“

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這些記載裡的“梧桐”到底指的是什麼樹?說實話很難求證。就像現在一個名人的故里,好幾個縣市都在爭,各有各的論據。不過多數人認為是一種叫青桐的樹種(當然關於“青桐

的百度等詞條解釋,大家盡信不如不信,前後矛盾外加配圖也未必正確。這裡我就不配圖了,因為木材這種東西個體差異極大,難以按圖索驥)。

青桐的傳說雖然美好,但現實卻骨感。事實上傳世老琴使用青桐的並不多(多數是泡桐,這個可以透過CT檢視木材截面辨認,我在以往的文章裡介紹過)。青桐其實是非常難用的做琴材料,

這是由於青桐的特點決定的:這種木材性脆則易開裂,韌性小則易斷,木甜則易招蛀蟲,密度高則振動弱。這麼多致命缺點,對於製作樂器基本就是一場災難。

但如果我們利用科學方法能克服青桐易裂、招蟲,其實青桐也並非不能製作古琴。

第一,青桐的高密度和韌性小,又會帶來它與生俱來的特殊振動特性。我們前面說過,古琴音色的審美趨向於多元化。

古人評論琴的優劣,稱“奇、古、靜、透、潤、圓、清、勻、芳”,為什麼“奇”排第一?獵奇是大眾的普遍心態。“紀侯鍾”琴被普遍認作上品,琴人們對它的一個評價就是聲音莊重奇麗。而用“奇材”也容易得到與眾不同的聲音。

第二,琴材無罪,看斫琴師如何利用。

再試青桐琴

今年春節前,我

去李朝陽老師的棲鳳琴社工作室看琴。第一次向李朝陽老師細聊了青桐制琴。李朝陽家鄉在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區,這裡自古盛產梧桐與大漆。使用家鄉的材料制琴,是李朝陽對家鄉的深情初心。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與李朝陽老師自拍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李朝陽青桐制琴

在李朝陽老師處,我選了三床非常有代表性的琴回來試音。這裡想與大家分享。

一、我們先聽聽李朝陽用大家常見的杉木斫琴的聲音: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李朝陽老師杉木琴試音

二、這是一張青桐蕉葉,典型的青桐音色。音量小且硬朗,很多人稱這種琴音偏於文人琴一類。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李朝陽青桐蕉葉

如果此文到這裡就結束了,只能說明材料對於琴的音色影響很大。但斫琴師的主觀能動性如何體現呢?

三、一張青桐硃砂伏羲:

我從李朝陽老師的青桐琴裡找到一張與眾不同的,說實話是我聽到過的最開朗的一張青桐琴,但又有骨子。這或許就是一種青桐的“奇”音,以至於前段時間徐梁來做客時也很喜歡。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

李朝陽青桐硃砂伏羲

關於琴材,我們聊了很多期。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想說,不必盲目迷信材料,材料也不是萬能的。如果能科學合理的對待手中材料,斫琴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更為重要。正如

荀子所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最後再次附上南宋田芝翁的《琴材論》。

試音李朝陽古琴,再聊青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