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線全憑“榫頭”!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是說懂勁階段訓練的是神經的靈感程度,是透過神經感應的靈敏來判斷對方來力的輕重、虛實和方向。

如何理解虛實和輕靈,虛實和輕靈是相輔相承的。分不清虛實,就達不到輕靈;沒有輕靈,就不可能完全分清虛實。虛實和輕靈的標準就是: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上下一條線”的體表特徵。在行功走架中,一招一勢都能感覺到從頭頂的百會穴,透過命門,直通腳下湧泉穴有明顯的經絡流動感覺,這種感覺好像有一根細線牽連著,富有很強的彈力,伸縮自如。左側經絡的一線牽感覺更為明顯。為何左側明顯,應該是與拳勢動作有關。練拳中,這種感覺很特別,好像整個人從上到下被一根線串連著,此時的人就像是提線木偶,只感覺到體內的“線”,沒感覺到身上的肉和關節等,也許這是幻覺,但卻是練拳過程中的切身體會。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線全憑“榫頭”!

“腳下陰陽變”的體表特徵。拳論上講的輕靈、虛靈,不應是指四肢動作的輕重、快慢。應該是講究陰陽的變換。陰陽變換是自然變化。在練拳過程中,體會陰陽變化的過程:感覺如行雲流水,腳下生風,步履輕盈,每提腳邁步都是那麼自然而然的,不僅活動腳是飄逸的,支撐腳也沒感覺到更多的份量。每一步不是腳踏實地,而是感覺到如腳踩綠茵,是那麼的柔軟,且能感覺到些許溫熱。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榫sǔn,從木從隼(sǔn)。器物兩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法的凸出的部分:~子。~卯。釋義:(1) 榫眼;榫頭 [Tenon]。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如:榫卯(榫頭和卯眼)。(2) 框架結構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接合處。漢字,有榫眼、榫頭和框架結構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接合處的意思。

上下一條線是要求周身一家、完整一氣。腳下陰陽變是指完整一氣,要向下集中到一個點上。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體之下部,故也。正象古人造房子,我們在盤架子時,身上幾大節(有說三大節、九大節或十二節等,其實有關節之出均可節節拔松分開,腳趾手指之處何其重要!)便是柱與梁。古人不用鐵釘,樑柱之間的連線,全憑榫頭。入榫與否,關係著結構的牢固。顯而易見,在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線也全憑“榫頭”的作用。

這些“榫頭”是否“入榫”關係著勁路是否到位,也自然關聯我們的太極大廈能否“高聳入雲”!榫頭有大有小。樑柱之間便是大榫。這些大榫一旦脫榫,房屋頃刻間倒塌。其它小榫一旦脫榫,房屋結構也會不完整。

在太極拳盤架中,大榫倘若不“入榫”,身形散亂,上下無法相隨,左右不能相連。身體也自然無法完整一氣。身形散亂,意氣如何呼之欲出呢?倘若小榫頭沒有入榫,勁路不暢通,意氣也無法敷布四周。一己之中,四大榫頭,關聯房屋的架構。這四大榫頭,一有“脫榫”或“鬆動”,太極的房屋便會倒塌。那便是兩肩、兩胯的里根。四大榫的“入榫”與否,可以透過“喂勁”來檢驗。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線全憑“榫頭”!

胯里根入榫的標準是“松腰落胯”。腰宜松塌,胯便找著了固有位置。胯一旦“入榫”,感覺上有遊子回家的意味。無須擰動膝蓋,中軸自會靈動。進退得便。“喂勁”的方法是,在盤架時任何的進退開步動作中,一人用力按住後,看能否進退自如。同時,胯一旦入榫了,腰才能進入松的狀態。丹田氣才能不鼓而盈。意氣才能不動而動,靈機才得以自由的瀰漫開來。肩里根入榫的標準是“開肩沈肘”。肩開了,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才能真正進入松的狀態。胸腔才得以了無掛礙。別人要什麼,才能給他什麼。佛說:“無掛礙故無恐怖”。一席空衣者,才能兩袖清風。檢驗肩里根是否入榫,其實很簡單,自己任何一個動作裡,開肩後,用另一隻手摸摸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看看是否做到了象一灘泥,摸不到肌肉也摸不到骨架,能夠將你摸的那隻手陷於期間不肯自拔時,肩里根真正的入榫了。

接骨鬥榫其實是個複雜的工程,還不是簡單的區域性的工作。這過程是由表及裡,由粗及細的,而且幾乎含括了武術教學的基本內容,或者說,從造房子角度來說,這是除了內裝修之外的所有的基礎工程。接骨鬥榫的前提,在於“骨”、“肉”的分離。“骨”,應該按照我們的意志,擺成某個幾何造型,而肉,應該在我們意志的指揮下,在不涉及骨頭的情況下,做某些運動。“骨”、“肉”分離是身體能夠感覺到骨骼和肌肉可以獨立控制,即“力不為形之所拘,形不為力之所累”。用形象的概念來譬喻,象是幾個木棍在搭架子,這是骨頭的要求,必須按照我們的要求來擺成某個幾何圖形。但是,單是木棍搭架子,是不穩健的,很容易散架。所以,我們採用綁帶,一層層的將木棍纏起來,直到將木架子成型。但是,綁帶在纏木架子時,不能隨意的讓骨頭動起來,應該儘量的把骨頭固定在某個幾何圖形上。真正纏住架子之後,即便把架子扔了,依然實際架子。這是很難用語言在描

述的概念了。

這綁帶在纏木架子的工作,楊家叫抽絲,陳家叫纏絲。其它武術形式也一樣有不同的描述,或叫裹 或叫貼 或叫“內開外合”,“裡抽”也是一種說法;還有“內聚”、“塞”、“骨節填實”等說法。(二水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