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ml>

伴隨著警報器的呼嘯聲,120救護車疾馳而過。

20分鐘後,南醫大逸夫醫院張麗萍醫生接到急會診地電話。

“張醫生,這位患者這個月都來五回了,又沒問題,您來幫忙看看吧!”

張醫生趕忙來到急診搶救室,一眼就從急救的患者中找到那位第五次被救護車送到急診的患者。

這是一位大約三十多歲的小夥,衣著得體、面色紅潤。見張醫生來了,他還有些不好意思。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好的就突然心慌、胸悶,氣上不來,四肢沒力氣,手腳冰涼,渾身發軟,覺得自己好像馬上就要死了,我就讓我愛人趕快打120。”小夥說。“擔心來的路上就死了,我把遺囑都寫好了……”

這是他一個月裡第五次因為這種情況來醫院了,每次到了醫院就感覺好多了,查心電圖,抽血,查什麼都沒問題。

血,查什麼都沒問題。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 這樣一個年輕力壯、事業有成的小夥為何三番五次的打120往醫院跑呢?

● 為什麼到了醫院,還沒治療,甚至還沒檢查完就奇蹟般的好了呢?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你身邊是否有過這樣的人?

在無特殊性的環境中

突然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

驚恐體驗

伴隨著

瀕死感

失控感

好像覺得

死亡將至

大難臨頭!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胸悶、心慌、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呼吸困難

或是

過度換氣

還包括

頭痛、頭昏、眩暈

四肢麻木、感覺異常、出汗、全身發抖

周身乏力

等自主神經症狀

衝動、呼救!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其實,這是心理科常見的一種疾病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

是一種急性的焦慮發作,是焦慮症的一種表現。

正常人群中有

1/3的人

有過驚恐發作,但是發展為疾病的只佔

1%-3%

,大部分都是青壯年。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症狀是“驚恐障礙”患者的一些共同感受。這些情況一般持續5-20分鐘,很少超過一小時,但是可以不久後反覆發作。

在整個發作的過程中患者意識清晰,警覺度高,發作後擔心再發,感到虛弱無力,需數小時至數天才能恢復。

很多人因為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幫助而產生迴避行為,不敢單獨出門,不敢到人多熱鬧的場所,逐漸發展為

廣場恐懼症

點選連結:什麼是廣場恐懼症?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用一句話概括『驚恐障礙』:

發作時,會覺得快要死了;

不發作時,又會反覆擔心再次發作。

為什麼會有驚恐障礙?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臨床心理科張醫生的講解。

生物因素

之所以把驚恐障礙稱為疾病,是因為它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與普通人群相比,某些藥物的成分會誘發驚恐障礙患者的驚恐發作。而抗抑鬱劑對驚恐障礙的療效證實了這一點。

心理因素

除了生物因素之外,心理社會因素也跟驚恐障礙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

研究表明,兒童期與父母依戀關係的破裂與成年後驚恐障礙的發作有關,在兒童和成人期負性生活事件中的發生也與驚恐障礙明顯相關。

總之,短期突發性的原因和長期積累的壓力造成了驚恐的發作,一系列令焦慮揮之不去的內因和外因則維持了焦慮,使之長期存在。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如果你是一個咖啡、奶茶、酒精的愛好者,如果你正面臨著生活的巨大變化,如果你經歷了個人的重大損失(比如離婚、失業或重病),那麼你可能會莫名就感到焦慮。

得了驚恐障礙怎麼辦?

驚恐障礙並不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疾病,絕大部分人在規範的治療下,長期預後很好。

藥物治療能讓你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能感受到平靜,如果條件允許,配合心理治療,對疾病的復發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造物主炮製了這份複雜的毒藥,但又慈悲地留下了眾多解藥的法門:

飲食調整治療

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飲食中減少咖啡因、尼古丁、興奮劑類藥物的使用,多補充維生素B、C,甜點、鈣和氨基酸。

情感調整治療

嘗試著多去覺察、識別自己當下的感受、想法,把它寫下來、表達出來。你甚至可以哭、可以喊,只要你覺得舒服、不影響他人就好。

行為調整治療

在行為方面,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練習一到兩種有節律的運動,比如跑步、瑜伽、冥想,或者僅僅是腹式呼吸。

你也可以在狀態較好的時候練習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物品上以增強現實感。狀態不好時,可以抱抱所愛的人,洗個熱水澡,靜心讀點有趣的東西,看一部喜劇或悲情的電影,或者好好睡上一覺。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總之,有計劃、主動地識別、面對焦慮比逃避更好。迴避只能帶來更多的恐懼,熟悉它,與它和平共處,漸漸的焦慮會厭倦你,離你而去。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逐漸去識別自己的自動思維、錯誤信念。如果你自己做有困難,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小夥兒一個月裡被送進搶救室5次……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從父母那裡得到接納和愛,這為我們成年後的自尊和安全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年後與他人建立健康親密的關係能夠繼續幫助我們提升自尊,緩解焦慮。

真正穩固的結構來自於內心,自我價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身的滿足和自信,所以持續的成長才是我們獲取內心寧靜、遠離焦慮的王道。

心理治療師可以適度地給予安慰和幫助,真正的治癒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本文為【網際網路+健康中國科普大會】參賽作品,內容由人民好醫生專家委員會把關,作品版權為作者和人民網·人民健康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