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聽不困的佛教歷史45|《百家爭鳴》(下)

關注喜馬拉雅“聽不困的佛教史”,跟禪叔瞭解佛教的歷史。

聽不困的佛教歷史45|《百家爭鳴》(下)

文 |禪叔

大家好,我是禪叔,歡迎大家繼續收聽我們的節目。上期跟您講到了在部派佛教時期,上座部佛教的分裂情況。那麼本期,跟您聊聊大眾部佛教的情況。

這個大眾部,有幾個基本的思想,首先就是三句話,“佛身無漏、色身無邊、佛壽無量”。

這三句話都很好理解,“佛身無漏”說的是佛陀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色身無邊”指的是佛陀的色身無邊廣大,“佛壽無量”說的是佛的壽命沒有窮盡。

第二,大眾部認為生死或者涅槃都是假名,也就是都是現象,不是實有。第三,人的心性本來清淨,只是由於動搖而受到了汙染而已,所以人人都有解脫的可能。這些都成為了後來大乘佛教的思想基礎。此外大眾部還認為“現在實有,過未無體”,也就是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法,只有現在的為“實有”,過去的已成過去,未來的尚未出現,所以都不是“實有”。

您看這個觀點,就跟上座部的那個“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正面槓上了啊?除了這些教義理解上的不同之外,在經典的傳承上,大眾部除了小乘三藏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還陸續包括了《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等大乘經典。

再有,就是大眾部認為經、律這兩藏的內容,都是佛陀隨時、隨機、隨方所說,都是“方便之法”,所以他們就特別重視論藏,認為只有透過論藏來窮究佛法的深意,才是斷去煩惱,速證菩提的正途。

聽不困的佛教歷史45|《百家爭鳴》(下)

大眾部的第一次分裂,就分裂出了三個新的部派,分別是“一說部”、“說出世部”和“雞胤部”。

首先咱說這個“一說部”。“一說部”認為,“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罷,過去、現在、未來也好,都不是實有,都是假名,也就是都是現象和概念,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這就跟大眾部所說的“現在實有”不一樣了,所以它就分裂了出來,不過它這個概念,跟後世般若學中的“空觀”這個部分,就有很深的淵源啦。

那這個“說出世部”呢,它的主要思想是說這個“世間法”都是假名,但是“出世間法”則都是真實的。再複習一下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啊,當初咱們講苦、集、滅、道四諦的時候曾經說過,苦諦和集諦,講的是世間的現象和現象形成的原因,由於他們都是以世間為描述物件的,所以這兩個叫“世間法”;而滅諦和道諦,講得是修行的目的和方法,因為它的目標是涅槃,是出世間的,所以滅和道這二諦屬於“出世間法”。所以“說出世部”的意思就是,苦、集是假名,而滅、道是實有。

第三個,“雞胤部”。由於胤的意思是後代子孫,所以從字面上理解,“雞胤部”說的就是雞的子孫。說到這兒可能有朋友要問了,這個上座部裡面有個犢子部,是牛的後代,這裡面怎麼又出來個雞的後代啊?這是咋回事啊?前方高能預警啊,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要解釋這個事情呢,還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按照《異部宗輪論述記》裡面的記載,說上古的時候,印度有一位仙人,有一天同樣不知道為啥就特別想找人行男女之事,但是一時間身邊有沒有姑娘,最後實在忍不住了,看到旁邊有一隻雞,然後就跟這隻雞做了不可描述之事,後來這個雞就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作為仙人和雞的混血兒,慢慢的長大,然後娶妻生子,後來成為了婆羅門的一個姓氏。這個雞胤部的首領,據說就是這個孩子的後代。哦,說到這裡,禪叔必須得感嘆一下,印度古代的仙人們啊,這個生活品質真是不咋樣,看來即使成了仙人,也難以擺脫單身狗的命運,身邊也沒個夫人或者女朋友,沒事淨跟動物搞這些事,也是著實讓人無語啊,佩服佩服。你說你跟母牛親密接觸,我還能稍微的接受一點,那小牛好歹是胎生啊,你這跟雞行房,最後雞是下蛋的啊,難不成這個孩子是從蛋裡面孵出來的?這不由得讓禪叔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動畫片《天書奇談》,裡面的小主人公就叫“蛋生”,看來神仙的世界我們不懂啊,唉,算了算了,人家愛怎麼生就怎麼生吧。我們前面說到的,大眾部裡面,輕視“經”和“律”,而特別重視“論藏”的代表,就是這個“雞胤部”啦。

第一次分裂出三個部派還不算完,緊接著大眾部又進行了第二次分裂,這次分出來的叫“多聞部”。這個“多聞部”,也跟印度的仙人有關,不過這個仙人的故事,就沒有那麼重口味了。這位仙人當年曾經身披著樹皮,向天神進行祭祀,因此被人稱為“祀皮衣”,後來隨佛出家,對於佛陀所說法義,都能誦持,也得到了阿羅漢果。到了佛陀涅槃的時候,這位阿羅漢由於在雪山中坐禪,他不知道,等到佛陀涅槃了二百多年之後,他才離開雪山,回到僧團之中後,他發現僧人們只知道宣講佛陀教義之中淺顯的部分,佛陀很多的深義,僧人們並不掌握,於是他就把佛陀的深淺二義一起宣講,因為他知道的比普通的僧人多,所以他的這個部派,就叫“多聞部”。

這一部派把佛陀的教義分為“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它認為佛陀的“五音”,也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這五樣,由於它們可以引導眾生到出世涅槃的境地,因此把這“五音”叫做“出世教”。而相對應的佛陀的其他教義,則為“世間教”。

另外,根據《三論玄義》這本書的記載,“多聞部”的思想中含有很多大乘佛教的思想,後來大乘佛教著名的經典《成實論》,很多內容就是出自“多聞部”。

在大眾部的第三次分裂中,就出現了“說假部”。這個“說假部”的教義啊,既不同於“說出世部”所主張的“世間法”是假名,但“出世間法”是真實;也不同於“一說部”所主張的“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無實體。他認為所謂“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有一少部分是假,而類似“十二處”和“十八界”這些積聚之法,那就沒真實的,全是“假”。

說到這有朋友可能說了,禪叔,打住,有點兒暈,這“十二處”和“十八界”又是啥啊?我只知道豬八戒,“十八界”是啥你給說說吧。咱們先說說這個十二處,它指的是“六根”和“六塵”,“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咱們老說六根清淨,說的就是這“六根”。而“六塵”則是跟六根對應的,也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您看是對應的吧?而“十八界”呢?就是在“六根”和“六塵”的基礎上,再加上“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三六一十八,這就是“十八界”的意思。因為他們說了那麼多東西是“假”,所以他們就被叫做“說假部”。

那麼大眾部最後一次分裂,也分出了三個部派,分別是“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咱們先說這個“制多山部”啊,這個“制多”又是什麼意思呢?“制多”的意思是“塔”,不過這個“塔”裡面沒有舍利。大家瞭解一下啊,佛教的塔型建築分兩種,有舍利的叫“塔”,沒舍利的叫“制多”。這一派的聚居地是在一片山區,這片山區裡有好多的這種“制多”,因此就以地名為部派名,叫做“制多山部”了。

這一派的部主,據說就是那位引發佛教根本分裂的大天比丘。他們認為啊,諸菩薩依然不能脫離惡趣,所以縱然你供養安放有佛舍利的塔,也不能得到很大的功果。而且他們還認為,阿羅漢雖然已經沒有色慾,但是由於果位的侷限,依然會在有的時候由於魔王魔女的勾引而導致一些不雅情況的發生。至於“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歷史上記載的資料就非常少了,只是說他們跟制多山部大體上的教義差不多,但是又因為對於大天五事裡面的個別事項的理解不同,導致出現了分裂,搬到制多山西邊山區去的那一派,就成了“西山住部”,而搬到制多山北邊山區去的那一派,就變成了“北山住部”。

好啦,大眾部在部派佛教時期分裂出來的一些主要的派別,都跟您介紹完了。那麼這些派別,在印度大陸上,相對來說都有各自的根據地,那麼從現有的文字資料和考古發現來看,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飲光部和經量部相對集中在古印度的西北,以迦溼彌羅和犍陀羅為基地。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密林山部、正量部這些部派則居住在印度的西南和西部沿海地區。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諸部分散在中印度到西北印度一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等南方大眾系則流佈在南印度。當然啦,在南印度以及斯里蘭卡,還有稱做“方等”、“大空”等名字的部派存在。不過這個地理區域的劃分,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在傳法的過程中,大家都是流動的,例如法藏部就曾經到達過中亞,後來還有一個分支往咱們中國來了,這就不給大家一一舉例了,大家瞭解一下就好。

OK,今天說完了大眾部,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兩期節目聽著有點暈啊,不過您再忍一忍啊,咱們再有一期,基本上這些相對深奧難懂的東西就會講得差不多了,再往後就又是以故事為主啦。感謝各位聽友對我們節目的支援,希望大家多多的評論和轉發,我是禪叔,讓我們共同期待下期節目《四大分歧》,拜拜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