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於纖毫之中,綴金玉毛羽為衣裳,吐雲噴火,鼓腹則如雷霆之聲。或化為犀、象、獅子、龍、蛇、犬、馬之狀,或變虎、兕,口中生人……”

《拾遺記》裡的這段文字,很容易讓人理解為憑空杜撰的神怪小說。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在現實世界裡,何人能有此等威能?但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扶婁人並沒有什麼超能力,他們只不過是一群魔術愛好者呢?

作者生於公元四世紀,由他來記錄的這些奇異場面發生在公元前十世紀,所以多半不是史實。因此,周成王七年的扶婁之國是否住著一群擅長魔術的藝術家,今已不可考證了。

如果說,《拾遺記》中的魔術有很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神話色彩,那麼,秦漢以後關於魔術的記載便真實多了。《西京賦》裡收錄了一段漢安帝時期的魔術節目。

當時的魔術表演,已成為“百戲”之一,是宮廷中熱門的重頭戲。《西京賦》裡講到的“東海黃公”,就是漢安帝時期的“劉謙”,技藝相當高明。在當時,這位東海黃公的魔術一度被時人當成“幻術”,有劃地成河、現場立馬的表演效果。

後來,越來越多的魔術師掌握了東海黃公的技巧。《西京雜記》有云:“淮南王好方士。方士皆以術見。遂有畫地成江河,撮土為山岩,噓吸為寒暑,噴嗽為雨霧。”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漢末唐初,民間出現一種名為“魚龍曼延”的把戲,這種魔術一度成為宮廷的保留節目。

該節目除了具備魔術性質之外,還夾雜了不少雜技表演。所謂“魚龍曼延”,原本是“魚龍”和“曼延”兩種節目。因為這兩個節目的效果都不錯,觀眾叫好又叫座,所以當時的藝人們便將二者合二為一,連在一起演。表演的過程中,藝術家扮演大魚或怪獸,進行魔術化的表演。

《文獻通考·俗部樂》記載:

“唐舊制,承平無事,三、二歲必於盛春殿內賜宴宰相及百辟,備韶濩九奏之樂,設魚龍曼延之戲,連三日,抵暮方罷。”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魚龍曼延這一節目的花樣是相當多的,可一連表演三天兩夜。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唐朝文化高度繁榮,所以藝術家們的魔術功底也愈發精湛。在當時,出現了一種名為“藏狹”的魔術。同樣是《文獻通考》中的記載:“藏狹,蓋取物而懷之,使觀者不能見也。”

在唐朝以前,魔術表演者通常會表演“無中生有”的魔術,將本不存在的東西變出來。而唐朝的魔術藝術家另闢蹊徑,讓原本存在的東西消失。

當時的魔術,大抵與一些中國傳統技藝相當,有一套專屬的傳承規則,所以門外漢根本無從得知魔術的門道。以至於,當時的人們,都把難以解釋的魔術視作“怪術”。

《酉陽雜俎》裡便記錄了這樣一檔子事:“術士王瓊嘗在段君秀家,令坐客取一瓦子,畫作龜甲,懷之。一食頃取出,乃一龜。放於庭中,循垣而行,經宿卻成瓦子。”

雖然,王瓊是術士,但他顯擺的技藝在現代人看來平平無奇,無非是些快手倒弄的障眼法。唐朝的這種“畫龜術”,算不得當時的新興魔術。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早在東漢末年,一個叫左慈的高人就已經玩轉這套把戲了。

左慈,是我國史上著名的異人,許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將其吹捧為在世神仙。根據晉代的《搜神記》所載,左慈曾受邀來到曹操營帳裡表演魔術。

宴會期間,曹老闆高聲說道:“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者,吳松江鱸魚為膾。”

曹操何許人也,他所籌備的宴會,怎會有食材缺失的情況發生?之所以說桌上缺少了一味松江鱸魚,就是為了考一考這位傳說中的“活神仙”。

左慈當即表示,變出一條活魚來非常簡單。他請人找來一個光亮的銅盤,在盤子裡灌滿清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盤”。

曹老闆有點難以置信,於是便再次出題刁難左慈:“一魚不周坐客,得兩為佳”。客人這麼多,一條魚怎麼夠吃?您老人家得再變一條出來。

於是乎,左慈故技重施,再從盤子裡變出一條肥碩的鱸魚。兩條鱸魚皆“三尺餘”,滿堂“會者皆驚”。

除了鱸魚之外,左慈老先生還能憑空變出酒肉來,還能讓桌子上的酒杯變成鳥兒。這番賣弄,讓曹操十分忌憚。倘若這老爺子想要謀害孤,豈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於是,曹操準備命人殺掉左慈,誰知老頭兒表演了一招“遁術”,“卻入壁中,霍然不見”,在大庭廣眾之下溜走了。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仙術,而是實打實的魔術。

所謂“遁術”,在我國魔術界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列女傳》裡有個醜女鍾離春,這個女人最擅長的把戲就是“遁術”。書中的原文說鍾離春“擅隱”,就是能憑空消失。

某日齊宣王召見她的時候,表示自己對隱身術非常感興趣,想讓眼前的鐘離春表演一番。這句話還沒說完,鍾離春便憑空消失了。

三國時代雖然世道動盪,但卻是魔術行業的發展期。當時除左慈之外,吳國也有個知名魔術師徐光,“常行幻化之術”。

“於市廛內從人乞瓜,其主弗與。便從索子,掘地而種。顧眄之間苽生,俄而蔓延生華,俄而成實,百姓鹹矚目焉。子成,取而食之,因以賜觀者。”

徐先生最擅長的魔術是什麼呢?

就是種瓜植樹,讓種下去的種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兩晉時期,時有外國魔術師來到中原,為中國的魔術事業增光添彩。據《晉書·藝術列傳》記載,當時有個叫鳩摩羅什的和尚,最擅長的就是“吞針術”。高僧在一個缽盂裡放了滿滿的細針,然後當著所有圍觀者的面“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像吃飯一樣吃掉了缽盂裡的細針。

雖然,這段記載即便在現在看來也讓人歎為觀止,但此前魔術家劉謙在媒體上表演過類似的吞針術。既然劉謙所表演的是魔術而不是法術,說明當時西域和尚所表演的也未必是什麼法術。而且,既然《晉書》的作者將此收錄進《藝術列傳》的部分,足見時人雖以此為奇,但還是明白這不過是障眼的把戲而已。

魏晉後期,魔術裡的“還原術”已相當成熟了。在當時,許多藝人都能表演“斷舌復聯”、“剪絹還原”、“焚紙復原”的把戲。《十六國春秋》中有這樣的描述,說當時有個來自西域的藝人擅長“吞刀嚼火”,還有一項看家本領叫“斷舌復聯”。

所謂吞刀嚼火,都不是什麼罕見的把戲。吞的刀子,多為經過特殊處理的伸縮刀。即便是真刀,亦有經過特殊訓練的藝人能夠將之吞下。

至於嚼火,更沒什麼門道,將火把送入口腔之後停止呼吸,便能讓火焰在瞬間隔絕空氣熄滅,加上嘴裡供氧不足火把燃燒不充分,並不會傷害到表演者的口腔。

至於斷舌復聯,《十六國春秋》裡的記載比較聳人聽聞,說是這名西域藝術家當著所有人的面將舌頭割斷,然後將鮮血淋漓的舌頭丟在盤子裡示眾,隨後將斷舌丟進嘴裡,瞬間便可“復聯”,“復吐舌遍示觀者”。早在上世紀就已有魔術愛好者揭露,此魔術的關鍵道具是生豬舌。

這位風靡魏晉的西域藝人若活在當代,估計連普通的馬戲團都待不下去。不過在當時,這真可謂是世所罕見的奇術。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別看筆者揭露了一些粗陋的魔術,有“破壞行規”之嫌,實際上古人也喜歡破解魔術。《搜神記》的作者,便在書中揭露了“吐火”魔術的奧秘:

“其吐火,先有藥在器中,取火一片,與黍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張口,火滿口中,因就爇取以炊,則火也。”

至於破解魔術是對魔術從業者的不尊重云云,都只是自西方傳入的規矩罷了。在中國的地界上,魔術師向來是憑手法和頭腦說話的,魔術若遭人破解那便是技藝不精。

對於中國古代的魔術師來說,“技藝不精”非但會讓他們砸掉飯碗,有時還有丟掉性命的危險。唐朝時期有個叫侯元的魔術師,在表演魔術時“法術”失靈,被當成妖道給斬了。前文中提到的魔術達人“黃公”,亦“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魔術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代擁有這種手藝的人,甚至被稱為“神仙”

唐宋以後的魔術,逐漸形成了體系。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魔術,皆能在宋朝找到原型。雖然現代的魔術道具更加先進,但原理卻萬變不離其宗。想要突破古人數千年的魔術智慧,現代魔術家還需努力才是。

參考資料:

【《拾遺記》、《酉陽雜俎》、《列女傳》、《晉書》、《十六國春秋》、《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