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剛性兌付是什麼,為什麼必須徹底打破?

導讀:很多媒體都提到“剛兌”“去剛兌”的說法,然而很多朋友表示並不太瞭解什麼是剛兌,為什麼要必須打破剛兌,今天小編淺談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剛性兌付是什麼,為什麼必須徹底打破?

1、剛性兌付是什麼?

剛兌,剛性兌付是指在網貸投資過程中,網貸平臺承擔了投資資金安全保障的全部責任,一旦標的到期無法按約兌付,平臺便會自行“兜底”,墊付本金或者本息的現象。

剛性兌付在網貸行業內已經成為平臺普遍預設卻沒有“名分”的承諾。一般而言,平臺許諾剛性兌付,意味著把信用風險集中到自己平臺身上,一旦標的到期無法按約兌付,平臺便會出面“兜底”,墊付本金或者本息的現象。

2、剛兌是怎麼產生的?

P2行業在中國產生的那刻起就和剛兌有著淵源。最初私人借貸原先只存在於熟人之間,後來網際網路創新,私人借貸把陌生人也納入其中。但人們不敢把錢借給陌生人。

完全移植國外純資訊中介的模式在國內行不通,國內信用體系又不健全,結果就是水土不服。後來,有業內人士根據國情嘗試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網貸模式,率先在市場上擎起了剛兌的大旗,並且成功地經受了幾次兌付危機的考驗,滿足了信用體系不完善條件下投資人對安全的需求,從此,剛兌雛形在P2P行業內一直延續下來。

剛性兌付消除了人們對“向陌生借錢”的恐懼,為P2P在國內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是對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彌補。長期以往就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方案——風險保證金制度。

3、為什麼剛兌必須徹底打破?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P2P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53277。542億元,較去年同期歷史成交量上升幅度達到118。55%。短短十年內P2P行業迅猛發展,其中剛性兌付帶來“高收益高回報,低風險”功不可沒,促進了交易量不斷穩步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它又導致金融資源分配不公、嚴重扭曲的現象。不但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更使得風險在金融體系累積,給金融安全造成了隱患。而且剛性兌付也加劇了資金“脫實入虛”的傾向。

尤其在金融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網貸平臺普遍進入了結構調整期,平臺經濟效益普遍下滑,經營風險顯著上升。因網貸平臺承諾投資者剛性兌付,導致無法將風險向下遊轉嫁,削弱了金融經濟的源動力,違背了投資有風險的發展規律。

2017年8月份,銀監會正式釋出《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業務活動資訊披露指引》(下稱“《信披指引》”),不僅要求網貸平臺在資訊披露方面形成統一規範,還要求投資者理解和接受風險,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此舉看出,監管部門一方面要求行業各組成部分承擔其應盡職責,同時也引導整個行業突破現狀存在的風險隱患,建立創新新的信用體系。在小編看來,《信披指引》的釋出是實施去剛兌前必修的基礎課,去剛兌是網貸行業的必行之路。

4、剛兌難以打破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剛兌無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對平臺來說都具有兩面性。剛兌的實質是把單筆標的的風險轉嫁給了平臺,平臺不斷吸收單筆標的的風險,其系統性風險會不斷積累。

所以投資人在單筆投資相對安全的同時不得不承受平臺累積的系統性風險,平臺在降低獲客成本的時候也必須承受壞賬的困擾。但投資人對眼前的收益更加敏感,對遲滯的系統性風險相對麻木,平臺也一樣,獲客成本的降低完全可以抵消壞賬帶來的不適感,剛兌的契約便達成了。

從根本上說,這是市場行為,追求高收益,平臺追求低獲客成本,平臺和投資人都認為有剛兌更好一些,所以買賣雙方遵循自己的意志達成了契約。

另外,雖然監管層多次強調網貸機構的定位為資訊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但目前國內信用體系尚未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投資者教育成效尚不明顯。哪家平臺率先實施完全去剛兌很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因喪失理財安全感丟失使用者。這也是平臺為何遲遲沒有行動的最大顧慮。

5、如果真要去剛兌,投資者應注意什麼?

首先要調整投資心態,之前大多數人的理財心態可能是“只要不虧錢,賺多賺少我不care。”打破剛兌後,要求投資者盈虧自負所以要謹慎的投資觀念更加可貴。投資有風險,再不是說說而已了。

其次,一定要正視風險,先看風險,再看收益。學會匹配風險與收益,牢記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對超高收益時刻保持警惕。在關注利息前,更應該關注平臺的安全性。

再次,雖然網貸行業實行去剛兌,相信平臺也會做出相應措施給予投資者新的“安全保障”,比如上線銀行存管,積極和第三方保險機構合作,確保投資者賬戶和平臺資金賬戶完全隔離。或者將會出現新的“風險緩釋金”換湯不換藥。這就要求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優先考慮安全性,選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運營的規範合規平臺。

最後,如真的實行打破剛兌,投資者回歸“買者自負”,會對投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要跟上理財市場的風雲變化,就需要投資者不斷學習理財知識,不斷提升理財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