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率大軍進駐鄴城。存在了27年的北齊帝國宣告滅亡。提到周武帝宇文邕,許多人腦海裡恐怕立馬會浮現出:明君、滅佛、銳意進取等字眼,彷彿北朝進行到這個歷史階段,必然會由周武帝擔當起統一北朝的大任,而且北齊也理所當然要被北周滅掉。

這種看法恐怕失之於簡單化。

在6世紀中後期,北周國政清明、國力上升,而北齊卻在走著相反的路,周強齊弱,從大的歷史週期看是沒錯的。但軍事與政治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一面,軍事實力的強弱,有時與政局好壞並不完全同步。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周武帝

北齊滅亡前夕,其實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政治軍事已經全面朽壞,只等外敵入侵,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覆其社稷、滅其國家。從軍事上看,北周滅齊更像是偶然事件。

一、北齊的國防形勢到底如何?

論者以為,北齊末年國防形勢甚壞,屢屢敗於陳朝之手,似乎完全無力應對北周。事實也非如此。

北齊西與北周沿河東、豫西一帶對峙,南與南陳沿長江對峙。南陳於573年發動北伐,史稱太建北伐(以陳宣帝年號為名),此戰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陳軍出長江進攻江北諸郡,不到半年拿下淮河以南大片土地,沿淮要塞只剩壽陽未被攻克。

第二階段陳軍出淮河向北進攻,拿下淮北朐山(今江蘇灌雲)、鬱州(今江蘇連雲港)、北徐州(今山東臨沂),形成對重鎮彭城的戰略夾擊之勢。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太建北伐第一階段形勢圖

太建北伐的輝煌戰國,似乎說明北齊不堪一擊。但細細觀察,其實並非如此。

北齊歷來對淮河以南的土地不太重視,其國防重心始終在西部。陳朝北伐之時,江北齊軍只有約五六萬人,重要將領也都駐防在洛陽、晉陽一線。以有限的軍力配比應對南朝傾巢而出、志在必得的北伐,區域性失利是在所難免的。

陳軍的北伐之所以在淮河兩岸取得較大勝利,主要優勢在於水網縱橫,有利於陳軍發揮水師優勢。六合、合肥、壽陽等城的失守,就是因為南人擅長水戰。而一過淮北,再要進攻處於平原曠野的徐州彭城郡,陳軍的攻勢就立即疲弱下來。

北齊雖然由於坑爹的外交政策導致兩面受敵,但隨便拿出點兵力,還是能把南陳擋在黃河以南的。直到北周發動對齊大規模進攻,陳軍也沒能打破彭城。

所以,北齊失利於淮北,並不足以證明其國防形勢糟糕到極點。

二、北周的軍力是否足以壓倒北齊?

那麼作為北齊的勁敵,北周的情況又如何呢?

北周經過二十多年軍制改革,軍力今非昔比,已經能夠拿出近20萬的兵力發動進攻。564年宇文護進攻洛陽,發動兵力20萬人。574年周武帝第一次伐齊,發動兵力15萬人。576年第二次伐齊,也就是滅齊之戰,調發軍隊共計17萬餘。可以說,比當年宇文泰防守高歡時只有五六萬人的規模,自然是天壤之別。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北周府兵

但這並不是多麼強大的優勢。

北齊總兵力超過20萬人,但因為防禦陳朝,在南方分去部分力量,用於對付北周的大概有十五六萬人。

由於常年與北周作戰,北齊的機動兵力分別部署在晉陽和洛陽,兩者之中晉陽又是重點,大概10萬餘精銳部隊全部駐紮於此。所謂的精銳部隊,是可以隨時出動、可以遠端奔襲的應急力量。換言之,這支軍隊身上綁著北齊的國運,戰鬥力絕不容小覷。

北齊由於兵力稍弱,採取了“晉陽機動、洛陽死守”的軍事策略,以應對北周的攻勢。洛陽以西有崤函之險,城下又有邙山、黃河、洛河之險,攻堅極為不利,可以有效消解攻勢。

564年北周坐擁20萬大軍,與北齊精銳主力5萬人戰於邙山之下,結果北周慘敗。574年周武帝再次率大軍進攻黃河邊的河陰要塞,由於北齊大將獨孤永業防守得當,洛陽、河陽諸塞形成犄角之勢,北周軍反覆圍攻並不能得手。周武帝又突發急病,北周大軍無奈撤圍而去。

洛陽是西魏北周的傷心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洛陽之戰均在此剎羽而歸,這並非偶然。屢屢戰敗,正因洛陽防守形勢較好而已。

所以周武帝第二次進攻北齊,只能避開洛陽方向,轉而選擇進攻河東,而這裡,正是北齊重兵屯聚之地,攻之絕非易事。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河東一地,南北有兩大重鎮,北面是幷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南面是晉州平陽郡(今山西臨汾)。北齊前以重鎮防守,後以大軍壓陣,這種帶有梯次防禦、彈性防禦的戰略態勢是高歡時代便確定下來、久經戰爭考驗的有效模式,周軍攻之並不是易事。

再看北齊、北周兩軍的臨場發揮。

北周滅齊之戰,打的最激烈的有三場戰鬥。分別是北周圍攻晉州、北齊反攻晉州、北周圍攻晉陽。

這三場戰鬥中,北周軍都打得非常吃力。晉州之戰周武帝以10餘萬人的絕對優勢兵力圍攻州城,仍然沒有快速拿下城池,為了防備晉陽齊軍主力來援,周武帝不惜犧牲2萬前鋒軍,讓宇文憲率兵前出到晉陽之南牽制敵方主力。

北齊反攻晉州之時,周武帝主力撤退,只留少量兵力扼守晉州,北齊同樣以10萬人優勢兵力,幾乎要反殺成功,戰鬥力差可一觀。只是因為齊後主臨場犯傻主動叫停,才導致功敗垂成。

北周打退齊後主的主力,北進晉陽圍而攻之,當時晉陽只剩安德王高延宗的殘兵,北周軍仍然幾度敗績,周武帝突入城中時,幾乎被齊軍生俘。

即便是周軍破了晉陽後長驅直入齊國腹地,打一個小小的信都城,仍然頗費精力。

可見,齊軍的戰鬥力與北周仍在一個水平線上,雙方並無明顯差距。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齊軍沒有差到如此地步,為何會被周軍抓住偶然機會滅了國呢?

三、北齊軍事上的失誤

事實上北齊失敗,關鍵就在晉州、晉陽一線的戰略失誤。

576年周軍進攻晉州,當時北齊後主已經抵達晉陽,主力大軍10餘萬人整裝待發,時刻準備南下與周軍決戰。晉州是河東的南大門,第一時間保晉州是北齊朝野和軍隊上下的共識,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齊後主在這個關鍵時刻犯了傻。他當時正帶著寵妃馮小憐在晉北一代遊玩,晉州方面遣使求救。但後主玩興正濃,近臣高阿那肱擋住使者不讓見駕,說不要掃了後主的興頭。

直到晉州真正陷落,高阿那肱才知道事情無法掩蓋,報知了後主。後主畢竟沒有昏到極點,立即發兵南下。此時馮小憐又蹦出來,風情萬種地請求後主再陪他打一次獵。後主不忍拒絕,便又擱下軍國大事,和馮小憐又玩了幾天。

等到他率兵開撥時,這邊廂北周軍已完成佈勢,晉州城鞏固了城防,進入晉陽以南的先鋒軍也逐點牽制,有效阻滯了齊軍的進攻速度。可以說,齊軍失去了乘周軍立足不穩收復晉州的最佳時機。

不過即使如此,齊軍頑強地打回晉州城下時,仍然給周軍制造了強大壓力。周武帝主力已撤回關中——因為打晉州實在打得有點累,前方又有齊軍主力,所以才暫退關中休整。晉州守軍只有梁士彥所部萬餘人,齊軍挖地道陷城,城牆塌陷十餘步,眾軍要一鼓而入,正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後主突然敕令眾軍稍停。城下士兵們頓時懵然,不知後主意欲何為。原來馮小憐也隨軍前來,這位美人喜歡看熱鬧,平陽城馬上就要被攻破,後主便想叫她來一起欣賞這壯觀的破城戰鬥。

女人出門最難,馮小憐聞召,不慌不忙地梳妝打扮了半天,才施施然到陣前觀看。梁士彥利用這寶貴的間隙指揮部隊以大木塞住城牆的缺口,等到齊後主下令進攻時,士兵們都氣的火冒三丈,沒法破城了。

周武帝一戰滅亡北齊,為何說勝利是偶然事件,和馮小憐有關係嗎

馮小憐

此時周軍主力重回晉州增援,兩軍主力對決,一者士氣正盛,一者久戰而疲,齊軍決戰而不勝,後主信心動搖,竟然不顧諸軍正在苦戰先行逃跑。齊軍一失主帥當場崩潰,徹底喪失了敗敵於國門之外的可能性。

那麼到了這個地步,北齊真就不可收拾只能失敗了嗎?仍然未必。齊軍實力仍在,北撤晉陽後,拒晉陽死守,仍是相持之局。只可惜後主一再出昏招,他被周軍的攻勢嚇破了膽,晉陽也不敢守,直接逃回鄴城。北齊三代人經營40餘年的堅城晉陽,他棄若敝履。

所以說,北周攻齊這一系列勝利,固然是周武帝指揮得當、周軍作戰頑強的結果,但齊後主荒唐的指揮,以及他本人不及格的臨場表現同樣也是周勝齊敗的重要原因。

設若齊後主沒有親臨一線指揮,而以親王大將坐鎮一線,齊軍拒守河東,短時間內必定是相持之局。縱然北周君明臣賢、國力上升,也絕無迅速滅人之國的可能。只可惜,北齊後主的神助攻,活生生把一場相持之戰做成了偶然失敗的局面,堪嘆,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