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平、吳昊陽:中國製造業若有中餐那樣的發展生態,就真的崛起了

【文/李平、吳昊陽】

餐飲業和製造業表面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行業,但其實存在一定可比性,至少具有類比啟發性。中國的製造業如果能發展到接近中餐的造詣,那麼中國製造也就真的崛起了。只要把不同型別機床想象成菜品,那麼機床行業的問題也就找到解決鑰匙了。

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會吃,並不是要看他有多少米其林餐廳或幾個巨無霸行業龍頭,而是看他們民間小店的基本水平。紐約有很多米其林餐廳,而廣東順德的米其林餐廳並不多,但如果就此判斷紐約人比順德人更懂美食,大多數國人打死都不會相信。

德國的機床業生態高度類似中國的餐飲業生態:底蘊深厚,高人盡在民間,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認為,機床行業的出路不在於押寶少數龍頭企業,而在打造充滿活力的行業生態,給價值鏈上游豐富多彩的隱形(精一/單項)冠軍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生生不息、健康成長的黑土地。

李平、吳昊陽:中國製造業若有中餐那樣的發展生態,就真的崛起了

德國哈默機床/資料圖

01

獨大的行業龍頭未必就是最好

在歐洲很少有機床企業夢想著成為DMG,就像沒有幾個家族式餐廳對標麥當勞和肯德基。相反,絕大多數德國機床企業都只服務於一個特定的細分市場,只做幾種技術特色鮮明的裝置產品,而其下游買方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特殊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品牌產品,而不是最大眾化的知名品牌。

假設中國企業把德國的龍頭機床企業統統收購了,也不會威脅到德國機床行業老大的國際地位,因為在那片土地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冒出一批新的具有特色的機床企業,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龍頭企業,因此可以輕而易舉的代替那些被收購的龍頭機床企業。

與此類似,肯德基要改變自身大而不強的地位,在中國大肆收購高階品牌,比如百年老店全聚德,一下子彌補了它在這個領域的國內空白,並躋身為規模世界第一。但這個舉動對於中國烤鴨界來說,可謂不痛不癢,因為即便民族品牌全聚德被收購了,還有便宜坊、大董等其他品牌,因為會做烤鴨的潛在餐館實在太多了。一個龍頭沒了,千千萬萬未來龍頭還會出現。

以前的重大政策偏差在於指導思路落後迂腐,以為只有世界500強才是優秀企業,重量卻不重質,因此過於強調透過舉國體制培養少數巨無霸龍頭企業,卻嚴重忽略了為龍頭企業提供配套的大量多樣化的隱形(精一/單項)冠軍企業。需要指出,我們並不是說龍頭企業不重要、或者不需要,而是說不能只有龍頭企業,更不能僅僅重視龍頭企業。

去年,中國工程院在分析了我國26個主要的產業現狀和差距後發現,所謂“五基”問題現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中國邁向製造強國的最大瓶頸(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基礎軟體統稱為“五基”)。這與以前的政策偏差息息相關,即過去過於強調供應鏈下游龍頭,而嚴重忽略了上游提供“五基”配套的隱形(精一/單項)冠軍企業。目前,國家開始重視培育單項冠軍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正確而及時的政策轉向,明確指出了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然而,培育單項冠軍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為有效的方式不是舉國體制,不是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卻是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場充分競爭,是驢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政府的核心作用不在選擇贏家輸家,而在於打造有利於優秀企業不斷湧現、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

02

機床行業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

具體而言,機床應該特指工業母機,即machine tool或Werkzeugmaschine,其字面翻譯為工具機器,也就是用來加工工具(例如模具、刀具、導軌、齒輪等)與重要運動部件的機器,因此也常被稱為工業母機。因為加工物件通常要求耐磨,耐衝擊,其材料的強度與硬度都很高,並且要求足夠精準。這就要求機床必須具備更高的剛性和精度。

如果按照加工物件進行大體分類,那麼機床業可以分為:(a)金屬加工機床,(b)木材加工機床(木工機)和(c)特殊材料加工機床。

(a) 木工機床嚴格上應該叫木工雕銑機,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上判斷,木工機床是金屬加工機床的前身。

(b) 金屬加工機床的物件就是各式各樣的高溫合金和陶瓷等高剛性高應硬度材料。這是目前機床行業的主體,我們常說的“工作母機”,“加工母機”就屬於高精度的金屬加工機床。

(c) 隨著塑膠和鋁合金材料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結構件開始採用輕量化設計,90年代歐洲出現了一類輕型加工機床,專門針對複合材料,特種樹脂,蜂窩結構,泡沫結構等新型材料。可以說這類機床市場是木工和金屬加工機床共同演化出來的:一是木工機床重型化,二是金屬機床的輕型化。

對於金屬加工機床的一線品牌來說,這個行業目前應該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技術提升空間了。因為產品的剛性、精度、速度都已經接近最優水平。但是,行業還得依靠微創新繼續發展。就像飯店需要透過不斷推出新菜品提高利潤,而不是降價。靠降價吸引客戶的大都是標準機或沙縣小吃這類快餐,並不是特色菜品的發展路徑。因此,高階製造企業的可持續盈利並不能透過規模化降低成本而達成,但可以透過不斷創新而獲得持續發展,無論這些創新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

例如,一個客戶所在業內競爭已經極其殘酷。如果繼續保證低成本,他們需要採購幾百臺裝置,而這將使物流系統變得極其複雜臃腫,人員成本也會大幅攀升。但是,本文作者之一給他們提出了一個專用機床的方案,生產效率可以提升近10倍。雖然裝置成本也難免大幅提高,但系統的複雜性卻大大降低了。

相比之下,中國製造業似乎開始陷入盲目複雜智慧化的誤區,採用過於複雜的自動化和資訊網路技術去解決本不必要如此緊密/剛性耦合的複雜製造系統問題。相對而言,生產工藝和裝置的部分改進則能大幅度簡化生產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本不必要的複雜系統。這如同人幹某事的本領不高,也不願意努力提升本身水平,卻老指望天上掉餡餅,得到萬能鑰匙,以此創造奇蹟,一步登天。這種“拙匠常怪工具差”的心態對於中國機床行業,以及任何行業的趕超先進國家毫無積極意義,反而帶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