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在廣西省東部地區,有一個著名的小村子,名為“狀元村”。村子雖然不大,但是景色卻與外界完全不同,尤其是村內的一對石鼓,更是被當地人稱為“廉石”。至於石鼓為何會被如此稱呼?它的背後又會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秀水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境內,其地理位置特殊,屬於石鼓、鳥源、黃沙三河交匯處,村寨總佔地面積約為11。39平方公里。秀水村整體被山河環抱,頗有嶺南的秀麗風光,更重要的是,該村文化底蘊內涵豐富,在歷史上曾出過多名狀元,包括南宋開禧元年的毛自知、嘉定十四年的毛基等等。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秀水村依河而居,石鼓、鳥源、黃沙三條大河彙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秀水河,該河為富川縣第二大河流,是秀水村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秀水村空間結構形態明朗,由一村、一臺、一山、一水、一 坪 構成,屬於富川古人村落的固定形式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秀水村之內,還存在著許多迷人的景緻,包括毛氏宗祠、進士門樓、古戲臺、狀元樓等等。村落中多處建築之上,甚至還懸掛著封建時代帝王官僚的賜匾,堪稱是對“狀元村”文化最好的詮釋。在2012年12月,秀水村迎來了又一個新生,它光榮的被我國相關部門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成為我國古村落中的典範代表。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秀水村開創於唐代時期,距今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正是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歲月,也令秀水村流傳著許多有趣的傳說,而其中的一個傳說,正與村內的一對石鼓有關。石鼓位於村內巷道的古城門處,整體由大理石精緻而成,在石鼓的底座之下,雕刻著寶塔、雲紋等圖案,顯得甚是美輪美奐。不過細心的遊客總是能發現,兩個石鼓雖然大小造型一致,但是其中一個石鼓的質地更顯粗糙,甚至連雕刻工藝也較另一隻略遜一籌。這究竟是為何?原來,它們的怪異之處,正源自於我們要提到的傳說故事。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明代嘉靖年間,秀水村出了一位舉子名叫毛德禎,此人自小聰穎異常且頗為好學,最終獲得朝廷的青睞,在山東青州任縣令一職。在職期間,毛德禎為民請命,成為了一方誇讚的父母官,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正是因為如此,朝廷特對毛德禎予以嘉獎,授其戶部郎中之職,後又將其拔擢為雲南大理府知府。職位越高,能量越大,毛德禎成為知府後清正廉潔,不僅處理政事更加勤勉,還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實事,被百姓譽為“毛青天”。

隨著歲月的流逝,毛德禎也到了卸任還鄉的年紀,而當他收拾行囊準備離去時,百姓們自發跪在街頭含淚相送,對青天大老爺的離去極為不捨。為了頌揚毛德禎的廉潔愛民,當地鄉紳還相繼出資,為他精雕了一對大理石石鼓,並派人合力抬上毛德禎回鄉的客船。石鼓本身沉重無比卻體積不大,在船上正好能被當作壓艙石,如此一來,小船便可以在浪濤中平穩行進,也算是物盡其用。不過也正是石鼓的這一妙用,居然差一點為主人惹來災禍。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在毛德禎行船的必經之路上,存在著一股山匪勢力,他們以打家劫舍為生,經常在半路攔截過往船隻。不幸的是,毛德禎的小船很快便被山匪盯上,該船吃水較深,且毛德禎又是卸任的官員,因此這夥強人斷定,小船上必然滿載金銀珠寶。不出所料,毛德禎的小船很快被攔住,其本人也被劫持到了山上。

山匪頭目命令,將小船上的東西全部卸下,並進行仔細的搜尋。然而令他們意外的是,小船之內除了幾箱書籍與行李之外,居然沒有任何存在值錢的物件。山匪們當然不甘心,認為毛德禎一定是將金銀珠寶藏在了石鼓之內,於是,一隻石鼓便成了犧牲品,被當場砸的稀碎。可即便如此,山匪們仍一無所獲,由此他們才相信,毛德禎清廉之名並非虛傳。山匪頭目不禁有些自慚形穢,他趕緊命人將毛德禎請來,好酒好肉款待並與之相談。

秀水村有一對石鼓,為何被稱為“廉石”,它們的背後有傳奇的故事

在談話之間,山匪頭目被毛德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決定聽其勸阻從良為善。鑑於自己砸壞 石 鼓的罪過,山匪頭目感到十分愧疚,於是命匠人按照原樣又雕刻了一個石鼓,以此作為賠罪之禮。不過當地難以尋來大理石,石匠只能以青石雕刻代替,加之自己手藝不精,因此才令此石鼓與原石鼓樣式相差較大。毛德禎回鄉後,鄉人感念他的清名,便將石鼓放置於村中巷道城門下,取名“廉石”,並撰寫一副對聯:“一對石鼓傳佳話,兩袖清風律後人”,著意以先人之名,激勵警醒後世子孫。

作為一座歷經千年的古村落,秀水村留下過太多動人的傳說,各地遊人行至此處,不僅可以飽覽當地盛景,更能感受到村落內廉潔文化的教育,簡直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