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用“碼”賦能網路生態的數字人碼鏈模型

在2020年12月的第六屆中國物聯網標識行業大會上,曾就如何保證產品真實,給予消費者信任,展開過用“碼”賦能物聯網生態的討論。這一討論,是在網際網路虛假資訊氾濫的亂象,已嚴重破壞了網路生態的背景下展開的。

  被虛假資訊嚴重破壞的網際網路生態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了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分庭抗禮的“雙層社會”。藉助無處不在的資料採集工具和資訊媒介,網路空間和現實空間的交流渠道被完全打通,資訊可以在兩個空間來回自由穿梭。在雙層社會,個人既是資訊的接受者,也是資訊的生產者,這極大強化了個人的資訊主體地位,網路作為目前最重要的資訊傳播媒介,給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諸多便利。但由於網際網路的世界是基於IP的虛擬網路空間,兼匿名性,無法與真實世界一一相對應,所以虛假資訊層出不窮,且愈演愈烈,各類虛假資訊在網路空間的泛濫,使得網際網路儼然成了虛假資訊的逍遙之地。如刷好評、刷點選量、刷轉發……甚至直接用外掛程式造假,諸如此類現象,在網路上屢見不鮮。

網路資料造假存在於各行各業,並已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中,滋生出巨大的資料造假的黑灰產業。網路資料造假破壞了資訊資料的真實性,導致資料指標失真。以資訊為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損害個人、組織形象名譽、企業商譽,造成網路空間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層出不窮。網路虛假資訊的泛濫不僅危害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還損害了網路媒體的公信力。具有很強的蠱惑性、誤導性和破壞性的網路虛假新聞,不僅直接擾亂了傳播秩序,混淆是非、誤導認知,而且還破壞和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一些別有用心、蓄意編造的假新聞,更可能催生社會不安、恐慌情緒,甚至引發惡性衝突事件、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語境下,複雜的傳媒生態環境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傳媒技術的變革帶來了生產模式、傳播模式和傳播格局的巨大改變,而這種技術維度和體制維度的變革,也為網路虛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曾經對一起網路散佈虛假資訊案進行了審判。在該案中,案犯劉某隻花費了760元,就透過案犯馬某這個網路推手找水軍把自己編造的虛假內容炒作成了5。4億閱讀量的爆款話題。案件背後,靠“養號控評”虛增流量的灰黑產業鏈浮出水面。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虛假流量生意的整體規模已達千億元之巨,遍及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從瀏覽量、點贊量到交易量,一切皆可刷,嚴重破壞了網際網路生態和經濟秩序。透過網際網路傳播的資訊及資料不可信了,那麼“垃圾進來,垃圾出去”大資料行業也就沒了“基石”。網路資料虛假繁榮的背後,潛藏著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泡沫和風險。

  相關機構彙總了網路虛假資訊的四個特點:

其一、虛假資訊借網路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在傳統媒介時期,虛假資訊傳播的範圍是比較有限的,尤其是非全國發行的報刊和地方電臺、電視臺,即便它們刊播了虛假資訊,其傳播範圍往往只在一定區域內,即使有一些人際間傳播,其速度也相對緩慢。而在網路時代,任何傳統媒體上刊播的虛假資訊,則容易藉助網路不脛而走,迅速傳播。

其二、虛假資訊釋出成本低、傳播主體泛化。自媒體的到來,網民既是資訊的接受者又成為資訊傳播者,資訊傳播主體泛化。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為個體資訊傳播的主要平臺。它使人們之間透過網路構成了網際關係,並在動態發展過程中,促進了網路社會系統的形成。而網路身份的模糊性和資訊釋出者的匿名性有利於資訊釋出者逃脫社會責任和道德約束,這是造成網上虛假資訊氾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網路資訊釋出幾低成本也助推了虛假資訊的泛濫。資訊釋出者不需要核實身份,網民只需簡單註冊,在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的前提下,可以在各類平臺上釋出資訊。

其三、虛假資訊傳播呈散佈型網狀傳播結構。網路虛假資訊之所以快速傳播,這與網路傳播的模式分不開。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資訊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佈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站都能夠生產、釋出資訊,所有網站生產、釋出的資訊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一方面,在網路時代,虛假資訊的傳播者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還有許多受眾和網友的參與。這讓資訊傳播形成了散佈型網狀傳播結構,虛假資訊便在這張“網”中迅速蔓延、傳播。

其四、虛假資訊在網路時代更具有“傳播力”。一般說來,虛假資訊比真實資訊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因為真實的資訊受客觀事實的限制往往接近生活的真實,而虛假資訊則脫離客觀事實進行虛構,可以更稀奇,甚至更怪異,更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因而更能為媒介和受眾關注、傳播。傳統媒體因有內部審稿制度和“把關人”,可以過濾掉不少虛假資訊,而在網路傳播結構中,每一個網友都可以參與資訊的生產和傳播,虛假資訊因其更容易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往往就更容易被傳播。

網際網路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石是真實活躍的使用者和資訊。如何多措並舉、精準治理,從源頭、交易鏈條等多方面著手,有效打擊網路黑灰產業鏈,不斷壓縮其生存空間,助力網路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除了在法制和監管上須與時俱進外,還需建立起杜絕網路虛假資訊的資訊化生態空間,依靠資訊科技來識別虛假資訊、杜絕虛假資訊的傳播。《碼鏈-大變局中遇見未來》一書為我們提供瞭解決方案。

  碼鏈建構的數字人網路新生態

二維碼是網際網路將後端蘊藏的豐富資源帶到前端,以及線上和線下的關鍵入口。網際網路經濟的O2O商務模式,主要包括兩種場景:一是線上到線下,使用者在線上購買或預訂服務,再到線下商戶實地享受服務;二是線下到線上,使用者透過線下實體店體驗並選好商品,然後透過線上下單來購買商品。廣義的O2O就是將網際網路思維與傳統產業相融合,未來O2O的發展將突破線上和線下的界限,實現線上線下、虛實之間的深度融合,其模式的核心是基於平等、開放、互動、迭代、共享等網際網路思維,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改造傳統產業鏈中的低效率環節。O2O的核心價值是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渠道各自優勢,讓顧客實現全渠道購物。線上的價值就是方便、隨時隨地,並且品類豐富,不受時間、空間和貨架的限制。線下的價值在於商品看得見摸得著,且即時可得。

O2O應該如何把兩個渠道的價值和優勢無縫對接起來,讓顧客覺得每個渠道都有價值。這在網際網路現有的商業模式中尚未突破。為此,才給一些網際網路巨頭,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平臺模式實現壟斷提供了BUG。

《碼鏈-大變局中遇見未來》一書中闡析的碼鏈數字人物聯網生態模型,搭建的是一個以人為基礎的去中心化(或者說泛中心化)生態體系。碼鏈讓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都能夠成為聯網接入點,秉承著“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來創造構建全社會的價值體系,徹底摒棄了網際網路中心化壟斷,流量為王的模式,為人類社會構建起了一個全新的數字人物聯網網路新生態。

碼鏈為每一個數字人搭建起屬於自己的價值傳遞網路,即價值鏈。“價值鏈”指的是使用者基於二維碼數字身份構建的人際關係網路。我們可以把這個網路看作是Facebook的升級版。大家都知道,Facebook當前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很大體量的使用者和市場,影響面非常的廣泛。但是Facebook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它是中心化運作的。這對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資料非常的不利。在此之前,Facebook曾經出現過嚴重的資料洩露問題,為此美國政府也給Facebook開出了一張50億美元的罰單。但是監管和懲罰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資料洩露,因為網路隱私問題是根植在傳統網際網路基因之中的。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透過新的生態模型重新搭建一個信任網路,並透過二維碼加密讓每個人都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的隱私。

自從有了網路之後,資訊傳播的價值就會被凸顯出來。傳統網路平臺如是,而基於碼鏈網路的價值鏈體系亦如是。價值鏈藉助碼鏈網路就可以搭建一個去(泛)中心化的價值傳播體系,只要是擁有數字人身份的使用者都可以參與其中。而不會被演算法拒之門外。而價值傳播的收益是透過智慧合約所執行的,所以整個過程公開透明。當然,在價值鏈系統中,商家們釋出廣告是有條件限制的,這條件就是商家使用者必須在自己所繫結的賬戶中存有一定數量的元寶,一旦傳播合約生效,系統就會按照智慧合約把相應數量的元寶,分發給傳遞者。

只有傳播體系還遠遠不夠,因為“價值鏈”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商業應用。讓我們來看看基於碼鏈生態模型的價值鏈是如何運作的?

由於價值鏈是在碼鏈網路上搭建的體系,所以價值鏈能夠讓所有的資訊公開透明。一方面,每個數字人使用者都擁有自己的數字身份,所以個人信用資訊都能夠在系統上面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資金、產品質量、物流資訊等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中公開,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在傳統網際網路上,欺詐問題之所以頻繁發生,主要就是因為資訊不對稱。而碼鏈生態體系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讓所有的資料都公開透明的展現在大家面前。這種情況下,欺詐問題自然不復存在。信用成本的降低,自然能夠提高商業運作的效率。所以在價值鏈中,數字人使用者可以構建一個信用度更高的商業網路。

用“碼”賦能網路生態的數字人碼鏈模型

傳統的金融模式存在的巨大弊端,在於資金吸收能力相對有限,且財富分配極為不均。資源優勢者可以透過資訊不對稱,獲得更多的社會財富。而碼鏈生態模型則可以透過去中心化金融打破這一桎梏。首先,價值鏈的出現可以把更微小的價值連線起來。只要你擁有一條價值鏈,那麼就可以透過它享受到金融服務;其次,基於智慧合約,價值鏈能夠讓財富的分配更加公平、透明,讓資本的流動率更加的高效。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基於碼鏈體系的金融系統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為價值鏈的運作提供了紮實的金融基礎。從數字身份到價值鏈,再到我們正在快速推進的產業碼、地球碼落地,大家可以看到碼鏈生態模型搭建的一個多維度立體商業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真實的商業經濟,也有虛擬的金融服務。而碼鏈生態模型的出現,讓這兩者實現了有機結合,讓價值在實體和虛擬之間自由流動,無縫銜接。

“掃碼”實用專利技術應用到商業中,可實現在沒有後臺伺服器的情況下,在移動終端一側,透過掃碼完成“快速選擇、快速決策、快速購物、快速離開”服務的提供。以此掃碼專利技術為起點的“掃一掃”碼鏈專利池的組合專利技術,為數字社會的商業帶來了“二次革命”。

在一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都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全新的物聯網時代。基於“掃一掃”的碼鏈技術,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物的連線。

碼鏈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網際網路的被動經營模式,實現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每一次的掃碼接入,就代表著這次連結將發行人所提供的服務和掃碼數字人相連線起來,透過相互交換資料使得相應數字獲得它所需要的服務。而所有數字人獲得的服務,以及每個服務相連的數字人,從兩個維度構建出一個以人為本的全新的數字人物聯網新世界。而在傳統的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卻只有一個IP,沒有5W元素。

為此,發碼行在不同產業領域打造了產業碼服務體系。產業碼是在特定細分領域內,利用“碼鏈雲平臺”技術功能發行的多達3000個以上特定產業“碼”。產業碼擁有集資訊檢索、資訊生成、資訊傳輸、電商支付等多種技術於一體的雲服務功能。有了這個“碼”,就可以直接進入“碼鏈雲服務”平臺,完成多功能碼的接入,成為“碼鏈雲服務”平臺上的“數字人部落”成員,誰也甭想壟斷。

碼鏈是以掃一掃碼接入形成的鏈條,每個“碼”都代表著每個個體在5W時空的行為,所以“碼”是一個接入方式,而碼鏈則記錄每個個體DNA的行為,這個行為所形成的行為互動記錄相疊加而形成鏈條。利用碼鏈式資訊結構來驗證與儲存資訊資料、利用分散式的網路來生成和更新資訊資料;利用“碼”的唯一性來保證資訊資料的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智慧合約來操作資料轉化的一種全新分散式基礎架構。“碼鏈”不僅可以記錄所有過去發生過的連結,同時也可以記錄下那些根據人的意願即將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連結,從而杜絕了違揹人們意願連結的發生,並且還能夠挖掘出人們需要的潛在服務。在商業活動中,可實現從營銷到成交的全過程追蹤。

在碼鏈體系裡,碼用來標識數字人的行為,不同於網際網路的是碼鏈的“碼”含有5W的行為,不僅是數字人對外服務的邀約,同時也是接受別人服務的入口。而掃一掃是基於掃碼連結,應用光取代電的網路接入及碼鏈區塊的分散式記賬等,是目前碼鏈網路的前沿技術之一。掃碼交換支付資訊既可靠,又安全。被支付方和支付方的硬錢包之間的資訊傳遞完全依靠掃碼進行。即使在網際網路服務非常弱的國家和地區,依然可以透過離線支付,實現統一發碼管理的功能。區塊鏈技術擁有的可訪問性,可信性的特性,以及分散式治理的特性,在目前階段,是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碼鏈技術網路的強大支撐技術基礎。

統一發碼不僅解決了各類二維碼的互聯互通問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基於掃碼連結的價值(WEI,Who Entangled Index=“與誰糾纏指數”,即區別於矽基文明的碳基文明核心價值)的統一管理和價值評估。從而為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在機器人帝國主義時代,提供瞭如何組織民眾對抗機器人提供了思想理論的武裝與實踐落地的工具。

碼鏈體系利用分散式的資訊儲存來保護使用者身份,且使用者只能根據對應的碼釋出資訊,保證身份的唯一不可篡改性。因此,這是現有的電商平臺無法達到的安全和防篡改識別高度。

“鏈”是碼鏈系統的精髓。碼鏈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真正將所有的要素連結在一起。再輔之以共識的目標與環境,共同構築成了一個完善的碼鏈系統。碼鏈的分散式網路結合智慧合約,解決了許多目前資訊網路的硬傷。這均得益於掃碼技術,加入碼鏈體系,可以實現交易各方的資訊實時同步,分佈儲存,在交易資訊入賬的同時透過智慧合約實現交易的驗證比對,並基於時間軸確保交易記錄不可被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