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古語有言“計熟事定,舉必有功。”在戰場之上,一則出神入化的計謀絕對是能夠扭轉戰局的關鍵。自古至今,兵法計策一直都是兵家的核心,勇武的猛將必定需要搭配一位指點江山的智囊配合。而在三國時期這個能人志士輩出的年代裡,也正是這一點綻放出最大光彩的時間段了。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自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末年的亂世就已經拉開了帷幕。除去那些一心要天下的雄豪之人外,名將智者更是頻繁出現。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頻繁的戰火中不僅僅是一場爭奪權力的博弈,更是那些出山輔佐的智者間進行的較量。

而在這些出色的英雄人物裡,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來自於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博弈了。在《三國演義》中,他們二人可謂是被刻畫得最豐滿的智者了。一個是以“智絕”聞名於世的丞相,一個是親手穩固了魏國地位的股肱之臣。他們都對智計有著極高的造詣,而最讓人感嘆的一次交鋒莫過於那“空城計”了。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首先先來看看這兩位主人公。諸葛亮出生於181年,在三顧茅廬之後以一紙《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水鏡先生曾稱之為“臥龍”,一身大才讓蜀漢在亂世之中有了能夠角逐的資本。而司馬懿出生於179年,208年開始在曹魏陣營進行輔佐。他也是一位擁有奇才大謀的智者,為了曹操竭盡全力。

在三國這段時間的前半部分可以說是群雄展露鋒芒的時代,而在後半部分時,則完完全全變成了這兩位大智者的博弈了。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蜀漢可以說是完全壓在了諸葛亮的身上。而此時的曹魏兵強馬壯,對於這個三分天下中最弱的勢力自然是抱有吞併的心。於是乎,蜀魏的爭端自然而然的爆發了,228年孔明北伐開始。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而著名的“空城計”一事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時值馬謖大意失街亭,司馬懿率大軍趁機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來。此時的蜀軍要麼是在外征討未歸,要麼是投身於糧草之中,根本無力抵抗來勢洶洶的魏軍。但丞相併未有絲毫驚慌,反而下令收起所有旌旗大開城門,百姓盡皆躲藏,只留他一人城樓撫琴,門前4位士兵扮作的老人掃大街。

據《三國演義》描寫,生性謹慎的司馬懿見到這一陣仗和泰然自若的孔明立刻就停下了腳步。他擔心蜀國有詐,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幾經躊躇之後,咬牙不已選擇了退兵。這段情節把諸葛亮的智計體現得淋漓盡致,更是成為了後世一段佳話,但其實,他的對頭早就識破了這一點,而破綻就在門口4位掃街老人身上。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這種空城老人的存在,無異於是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手段。作為同樣工於智謀的司馬懿,就算沒能摸透其中全部奧妙,但僅此一點也能讓他知道了諸葛亮的手段。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雖然可能是個小失誤,可在如此級別的較量裡實在是不應該。

然而為何司馬懿並沒有趁此機會派兵橫掃呢?其一,他十分珍惜諸葛亮這位旗鼓相當的對手;其二,他在曹魏的價值就是制約蜀漢丞相,一旦這個任務完成了,那麼多疑的曹家根本不會容得下他。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根本不相信孔明會犯下如此低階的錯誤。越是平常的地方,在他心裡越認為這是疑點。

空城計最大疑點,其實是4位掃街的老人?難怪司馬懿看到後馬上撤

所以幾經猶豫,司馬懿還是選擇了退兵,相信這位老對手絕對不可能這麼簡單。毋庸置疑“空城計”是一條非常優秀的計策,諸葛亮把對方的心理把握得無比精準。在它背後隱藏的那些智者交鋒的細節,也正是更值得品味的魅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