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練太極拳"尾骨"要不要外翻?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答案了!

尾骨是太極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但它確實是重要的問題。

陳式拳是要求尾骨外翻的,尾骨下端微外翻,約十五度。陳式拳的架子像拉屎,楊式拳像撒尿。以前沒有坐便,都是蹲便,軀幹是微前傾,臀部微後傾。男人撒尿要挺小腹,特別是孩子撒尿。楊式拳有些人是要尾閭內收,甚至還要托起丹田會出現撒尿的架勢,但正確的楊式拳卻要求尾閭中正。尾閭中正與尾骨外翻是一個意思,因為我們的尾骨平常狀態是末端略內扣的,要直起來就得外翻。看楊澄甫的拳照,他的尾骨是外翻的,無論身中正還是稍前傾時,尾骨都是直的。

尾骨外翻與尾閭中正是表達不同,而意思一致。

練太極拳"尾骨"要不要外翻?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答案了!

尾骨外翻有何好處?

尾骨外翻能讓氣下去,還能鬆開腿根的兩條大筋。

從物理學上講,立體三角形,底部的三角形越大,它越穩,因為基礎大,重心低。尾骨外翻後,它的延長線與雙腳形成的三角形就更大,它與兩膝的三角形面積也更大,那麼底盤和中盤就更穩,整個人就穩。這是在不擴大雙腿間的距離就實現了的,是前人的智慧。

從生物學上講,尾骨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雖然沒有了尾巴,但它的功能還部分存在。牛發怒時尾巴會翹起來,放鬆時會耷拉下去。狗討人喜歡會搖尾巴,懊喪或表示臣服會夾起尾巴。狼蹲坐時尾巴會探出去。

這說明尾骨與人的情緒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當人懊喪時可以按摩尾骨,它有安定和愉悅的作用。

尾骨還有掌握方向,在變換方向保持穩定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最明顯,平時可以穩定身體,轉身跳躍時,它的尾巴會平衡身體。有人說練太極拳,尾骨是舵,這是有道理的。

尾骨外翻是練習尾骨會動的一個方法,也是一種能力。

太極拳就是練渾身會動,哪裡需要動哪裡。至於尾骨內收,那也是為了練尾骨會動,也是一些動作必須的配合。

練太極拳"尾骨"要不要外翻?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答案了!

拳友說形意拳尾骨是內收的。而形意拳是非常有特色的拳種,它以三體式為基礎和核心步法,逢步必跟,與其它武術都不同。步幅小,進退迅速,多進。更接近《搏者張松溪傳》中描述的內家拳——徑、緊、切、縮,步小,蝟縮,縮得緊,崩得遠。它進步的時候確實需要尾骨內收,但落地後也是尾骨外翻。看薛顛最廣泛流傳的那張劈拳的拳照就可以看得出。因為任何技擊都一樣,都需要自身的穩定和平衡,都需要進退自如。陳、楊那樣的大弓步、大馬步也有它獨到的作用,並非無用。

尾骨會動,就要隨著動作的需要保持最佳狀態,而不是固定為一種狀態。

尾骨外翻只是它的最常用的狀態,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它對養生和技擊都有利。由上可見,尾骨是非常重要的。

命門的狀態是與尾骨對立統一的,是對尾骨的限制,說到底是對身法,特別是對腰的要求。

腰要直,不能彎,即使斜著,也要直,稍外弓。這是由技擊需要決定的,因為我們一般都是正面迎敵。我以前的一個師弟,他的臀部總是翻出來,腰便凹進去。這樣尾骨不對,命門更不對。尾骨外翻,命門還要出來,這逼著腰身不能折。動物的身體是尾骨內收而令命門突出,我們的身法要求是尾骨外翻而命門出來,這是對立統一的,因此也更難。

練太極拳"尾骨"要不要外翻?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答案了!

學太極拳要研究拳理,特別是老年人。洪均生老先生認為人上了年紀要多研究拳理,因為拳理就是人生哲理,對人是有好處的。研究拳理多,研究拳法就少,因為年老體衰,練多了身體受不了,過猶不及反而不好。年輕人學拳也要研究拳理,但應多研究拳法,因為拳理的深入理解是必須功夫到了才行的。先按大的規矩練,逐漸深入,慢慢研究細的規矩,由淺入深,由粗到精。

練到了就自己明白了,不要過多地去關注拳理,功夫不到看也看不明白,聽也聽不明白,多練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