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近日,正當美國空軍出臺新一輪軍機採購與退役計劃,打算在2023年退役33架F-22A隱身戰鬥機、採購61架F-35A戰鬥機之際,國內網路上流傳出國產殲-35隱身戰鬥機的最新發展影像。於是乎,兩國空中隱身力量在這一輪此消彼長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此外,關於殲-35這款國產中型隱身戰鬥機,在未來與美製F-35系列隱身戰鬥機的對抗,也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近期網路流傳的殲-35最新圖片

從近期流傳的資料分析,目前殲-35的技術狀態相比於去年首飛時已經有了明顯進展。前起落架顯得異常粗壯,看來已得到進一步加強;起落架前部隱約能看到彈射拉桿;一體式座艙蓋採用與F-35類似的向前開啟方式,尾部明顯可見鋸齒狀的發動機尾噴口,外界判斷採用了新型國產發動機;整機外部線條看起來更加流暢。上述諸多變化,都顯示殲-35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裡,很多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而這些變化背後蘊含的深意,更值得深入討論。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首飛時的殲-35

從特意經過加強的前起落架來看,殲-35應該正如外界傳言的那樣,首先發展海軍艦載機,與國產新一代航母實現完美匹配,這幾乎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事情。當然,在殲-35試飛之前,官方媒體也曾披露過空軍“第21號工程”的說法,如果按照慣例,應該有一個被稱為“殲-21”的型號。因此,有觀點認為,正如同當年從殲-11基礎上演化出的殲-15艦載機和空軍殲-16一樣,下一代中型隱身戰鬥機很有可能會演化出殲-35艦載機和殲-21空軍型兩大分支,這在邏輯上說得通,並且也確實是比較可行的策略。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殲-35未來有可能發展出4個系列

至於圖片中殲-35展示的一體式座艙蓋,對隱身戰鬥機來說已屬於標配,也是該機高度重視隱身能力的一個細節。畢竟對於隱身戰鬥機來說,外表面的任何一個非隱身部件,都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隱身效果。此前三代機使用的半開式座艙蓋,其連線部分的空隙是非常明顯的非隱身效應點。因此,目前殲-20、F-22 、F-35隱身戰鬥機,全部使用一體式座艙蓋,而蘇-57在原型機試飛階段,還因未使用一體式座艙蓋而飽受外界嘲諷。當然,由於目前殲-35的技術狀態並沒有最終確定,因此一體式座艙蓋在內部有很明顯的加強框,表明這還只是初步設計,之後會根據試飛情況進一步最佳化。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殲-20的一體式座艙蓋

此外就是殲-35表面綠油油的顏色。事實上,這種綠色是航空複合材料的典型特徵。為了在試飛期間更準確地獲得試飛資料,原型機並不會像量產型號那樣在表面塗抹顏料。因此,綠油油的外表表明殲-35的機身、機翼、垂尾、進氣道口,都大面積應用了複合材料,其比例之高,不僅明顯高於美製F-22隱身戰鬥機,甚至超過早期的殲-20,基本與生產線上的美製F-35相當。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生產線上的F-35同樣是綠色外表

按照一款新戰鬥機的試飛進度推算,原型機一旦開始大面積使用複合材料,代表專案已經推進到較為成熟的階段。事實上,鑑於中航工業曾經僅用5年多時間,就將殲-20從首飛發展到小規模生產階段的先例,同時又在殲-35的早期型號FC-31技術驗證機上,投入了大量資源與時間,因此殲-35最終在2025年前後生產第一批次產型號,應該沒有太大問題。這樣一來,殲-35就能與那時完成海試並服役的下一代003型航母實現完美匹配,進而進行航母全系統的驗證實驗。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隱身艦載機和新航母的組合值得期待

當然,這個說法還只是推測,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航空工業數十年來的最大難題——先進航空發動機。近期,隨著殲-10CE裝備渦扇-10B出口巴基斯坦,以及殲-20、運-20換裝國產發動機,甚至是官方證實渦扇-15發展順利等一系列好訊息影響下,外界在潛意識中認為,國產戰機此前的心臟病問題已經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殲-35的動力系統也就不是太大的問題。然而,這個觀點顯然太過樂觀,國產殲-20、殲-16、殲-10C應用的都是國產渦扇-10最新型號,渦扇-10作為一款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在殲-10C中型機搭載一臺,在殲-16、殲-20重型機裝配兩臺,充分保障了幾個型號戰機的優異效能。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隨殲-10CE出口的國產渦扇-10效能成熟可靠

相比之下,殲-35使用兩臺中推力渦扇發動機。因此,無論渦扇-10以及渦扇-15的技術水平如何,都不可能應用於殲-35。更重要的是,由於此前缺乏適配的戰鬥機型號,國產中推力渦扇發動機領域的經驗嚴重不足。就目前官方公開的資料來看,國內唯一引進的中推力發動機是俄製RD-93,這個型號與大量裝備我國海空軍戰機的AL-31F系列,同屬於蘇聯航空機構開發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我國在發展殲轟-7時,由於國產渦扇-9仿製較慢,曾一度打算在殲轟-7上裝配RD-93,但最終因種種原因放棄。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梟龍”一直使用RD-93作為動力

目前來看,RD-93與我國航空工業的淵源,主要涵蓋兩個領域。一是我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發的“梟龍”戰鬥機,一直使用RD-93作為動力。二是我國在RD-93基礎上進行了逆向仿製,國產化型號被稱為渦扇-13。事實上,FC-31首架原型機,就被認為裝配了RD-93,而後期似乎是裝配了國產渦扇-13,但沒有得到官方證實。因此。就目前國內在中推力渦扇發動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路線來看,此次現身的殲-35,要想搭載傳說中與渦扇-15同屬第四代技術水平的“渦扇-19”,實際上幾乎沒有可能。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搭載渦扇-15的殲-20才是真正的完全體

一款先進發動機,無論在設計和中試階段表現得多麼優秀,如果沒經過大規模裝機檢驗,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早年裝在殲-11B上的渦扇-10基礎型,整整花費4年時間才基本完善,美國空軍為F-15戰鬥機開發新型F-100發動機時,在試飛階段動用了超過10架原型機,飛行時間達數千小時進行驗證,但在最終大規模裝備時,F-100仍然頻頻出現故障,F-15A/B不得不待在機庫中等待維護,被人戲稱為“機庫皇后”。國內曾經有機會將“梟龍”搭載的俄製RD-93替換成國產渦扇-13,這是國產中推力渦扇發動機進行大規模裝機檢驗的絕好機會,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實現。也就是說,渦扇-13至今仍然是沒有經過大規模裝機檢驗。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早期殲-11B的效能受渦扇-10效能不足影響很大

從理論上說,在殲-35已經成為海空軍重點專案,而國產渦扇-15也實現長足進步的情況下,傳說中的“渦扇-19”發展到一定階段,甚至完成地面試驗、實際裝機測試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過,在沒有經過大規模裝機檢驗的渦扇-13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渦扇-19”,本質上仍是試驗型號。而如今殲-35同樣處於狀態尚不穩定的原型機階段,兩個驗證狀態的裝置進行疊加,只會大大增加專案風險,也不符合科學規律,這是航空部門一直在極力避免的事情。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殲-10A一直搭載俄製AL-31F發動機

事實上,我國在早年發展渦扇-10時,就是將其裝在已經得到驗證的殲-11B機體上;而當時技術狀態尚待完善的殲-10A,則是裝備成熟的俄製AL-31F發動機。這種方式是航空專案發展的慣常做法,不成熟與成熟子系統組合,以有效降低風險。因此,外界雖然對傳說中的“渦扇-19”抱有極大期待,然而很遺憾的是,既然在國內積累深厚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領域,並且殲-20機體已經非常成熟的情況下,渦扇-15尚未真正裝機,那麼在國內基礎較薄弱的中推力渦扇發動機領域,加上殲-35並不成熟的機體,傳說中的“渦扇-19”搭載到殲-35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此前FC-31與F-35C的外形對比

國內與國外的無數經驗都表明,先進發動機領域是一個不能急於求成的領域,科學、合理地規劃專案發展,耐心、精心做好基礎研究和型號設計,是一款先進發動機正常發展的必由路徑,不合理的躍進只會帶來更多、更慘痛的損失。事實上,未來現身的殲-35很可能會首先搭載經過效能改進的渦扇-13進行小批次生產,在殲-35機體效能完善並與新一代航母匹配驗證成熟後,再換裝“渦扇-19”。這與早年殲-20先搭載AL-31F以保證專案順利發展,之後再逐漸換裝渦扇-10乃至於最終渦扇-15,同樣都是求穩的發展思路。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殲-35與F-22、F-35的外形輪廓比較,可見殲-35比F-35大一圈

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橫向對比一下美國航空工業推出的F-35,其設計思路或者說面臨的問題,恰恰與國產殲-35是相反的。作為一款在立項之初就明確列裝美國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尤其要滿足海軍陸戰隊垂直起降的多用途型號。F-35為搭載保證垂直起降付出了巨大代價,不僅整個專案因此超時近10年,機動下降、效能要求變低等,都是F-35明面上付出的巨大代價。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效能冠絕全球的F-135發動機加持下,F-35系列也確實非常艱難地在一系列要求中達到了平衡,甚至還是第一次使得F-35B垂直起降戰機,戰鬥力達到接近普通陸基飛機的程度。這是美國航空工業技術強悍的表現,但同時也是美國航空工業過於輕視對手所導致的嚴重戰略失誤。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為了容納升力風扇F-35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美國於90年代中期啟動F-35專案時,中航工業甚至還沒完成殲-10的早期設計,在F-22於1997年首飛一年之後的1998年,殲-10才艱難完成首飛。當時也沒有人能夠想到,中航工業能在之後的20年中,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爆發出極大潛力,最終在2018年將殲-20隱身戰鬥機推進到量產階段。美國F-35系列中型機,在面對殲-20重型機時,在航程和載彈量方面差距頗大。美國空軍高階將領最近披露,F-35與殲-20在東海上空“過招”期間,明顯感受到殲-20的先進和強大。同時,F-22重型戰鬥機又由於生產時間太早、數量過少,甚至已準備陸續退役,很難發揮太大優勢。因此,美國空軍在F-35專案上的重大戰略失誤,最起碼在軍事領域的失誤,既是殲-20實現超越的有利時機,同時也是殲-35及其搭載的國產中推力渦扇發動機填補空白的絕佳機會。

殲-35再次現身!採用隱身座艙蓋、全新發動機,外形較F-35更大

殲-20相比F-35具備效能優勢

自殲-20現身之後,外界已經習慣了中航工業經常帶來好訊息,甚至是在某些領域超越美國航空工業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航空工業的技術潛力仍然異常雄厚,國產中型隱身戰鬥機以及中推力渦扇發動機,在原本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想要在短時間迎頭趕上確實不容易,而這正是殲-35以及傳說中與之配套的“渦扇-19”,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中最關鍵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