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從秦始皇派遣徐福前往瀛洲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到當代的仙俠古裝劇層出不窮。古往今來,“成仙”都是凡人們一個重要的追求。

而諸如老子這種留下無數傳說的“大佬”,人們自然也會忍不住暢享他位列仙班的模樣。不過也有人會好奇,一個凡人真的可以成為仙人嗎?其實這種成仙還是做人的衝突並不是無法調和的矛盾,以老子為例,他其實既能位列仙班,也能隱居成為聖人。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首先,從凡人的一面認識老子。不同於一些無從考證的神話,老子確有其人,《史記》載他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其實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而他為官時的職務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類似今天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

雖然我們無從考證老子的出身,但從他得以學習,併成為藏室之史一事上還是可以推斷他的家境至少在早期是不算差的。而藏室之史的工作,讓他能夠接觸到大量一般人無法接觸的書籍。這對老子積累起豐富的學識,成為一派學問的創始人打下了基礎。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不過也許是專於學識的人多少都有些不在意經營人際關係,老子在做藏室之史時與朝中權貴的關係並不算好,為官的幾十年間他因為被排擠而起起伏伏。周敬王四年(前516),老子終於受夠了紛擾的朝廷,回到自己的家鄉。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然而老子雖然有心歸故里,但並未將自己從此就圈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他開始雲遊,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前後達到函谷關一帶。老子的到來讓駐守函谷關的官員喜出望外,遂希望老子就此駐留在關內。可“世界那麼大”,老子覺得還沒看夠,所以還是在不久後就提出辭別。

官員對老子的辭別心有不甘,但又沒辦法真把人家扣押在這,便提出老子要走可以,但得留下一部著作。而這部著作,據說便是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不過在函谷關一別之後,人們對於老子的行蹤更加難以知曉。他成為了一位活在人們視線之外的隱者,至辭世都再未給人們什麼窺視他生活的機會。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之中也只能推測老子死時已有一百六十多歲或兩百多歲。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而老子留下的《道德經》,雖全文不長,但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人盡皆知。而正是因為老子留下了體現自己思想的作品和故事,他後來才有了“成仙”的機會。

老子在《道德經》中留下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的觀點,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道教學說的基礎。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而內容神秘的《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在之後的《莊子》、《史記》、《抱朴子》等著作之中也被描述為一位樣貌奇特、年紀甚大的聖人。再加上老子與眾人不同的避世觀念,使他身上的神秘色彩更加濃厚。

除了老子自己的特點,當時社會的氛圍也對老子形象的轉變起到了作用。春秋時代起方士、術士增多,老子和他的著作越來越多地受到這些煉藥求長生的人的追捧和崇拜。於是隨著這種對老子的追捧的蔓延,戰國時期在方士群體之中以老子及其思想為尊的觀念就基本成為定式,老子由人向神的轉變就此萌芽。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待到兩漢時期,由於統治的需要,對於政治宗教化的傾向成為了老子變成神仙的政治推手。而東漢時術士也從“術士”向“道士”轉變,給了諸如“老子化胡”等說法存在的土壤。因而在多方作用下,老子在漢代人心中就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人”,而是“完美”的理想象徵。

等歷史的齒輪撥動到唐代,自稱是老子後裔的李唐皇室將老子的地位推到了高峰。而《真靈位業圖》的出現,是老子成為太上玄元皇帝兼三清化身的標誌。從唐以後,老子正式被確定為道教至高無上的神,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太上老君”,一位神仙。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便消失了,他到底是羽化成仙,還是隱居了?

從一位春秋時期的官員、學者到一名不羈的隱士,再到後來的逐漸神化,並最終在後人的意識和思想中成為一位神仙。從不同的角度和時間段去看,老子著實是個既做過隱士也飛昇成仙的傳奇人物。且於後人而言,“老子”已成為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是道教和許多其他思想的源流。人們好奇老子,最根本的還是好奇他在中華文化之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