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志願文化|記得這花香,我便對得起這時光

很多人的二十三歲,是七點半的鬧鐘,準時的外賣,對鏡貼花黃的雀躍抑或是初嘗那所謂的愛情味道。在我二十幾年的人生中,最讓我滿意的角色不是乖巧懂事的女兒,而是求知若渴的學生。讀書,是迄今為止我做得最酷也最滿意的事情,我的所有經歷都是關於讀書。所以如果讓我闡述該如何守好一個學生的本分,我將挺直脊背,昂起胸膛跟我的良師益友侃侃而談,於是我選擇了支教生活,用一腔熱血和滿分的熱情開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希望讓大山裡的孩子們知道,人生這盤棋局,即使身為一兵一卒,也不能後退一步,只要往前走,前方一定是山花爛漫,星辰大海

踏上黔東南這片土地,崇山峻嶺此刻從書中走到了我的面前,還未擺脫轉機轉車的暈眩,就感受到很多道熾熱的眼光,是他們嗎?是我的學生嗎?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一句話“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種子,只有經過埋葬,才有生機”。我有種衝上前擁抱他們的衝動,但看到他們眼中的小心翼翼,又怕驚擾到一些什麼。

稍加整頓和適應,我站上了屬於我的三尺講臺,我略加生澀地進行自我介紹,迫切地想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但是行不通,我明白老師與學生最好的熟悉與交流,是課本、是黑板、是教鞭、是習題,是一切我們情感聯絡的物理介質。我拿起粉筆,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我最熱烈的情感,我對知識的句句推敲,一筆一畫,一撇一捺,是使命,是責任,是細心與專注,是我全部的愛。

可是支教與普通的教學是有區別的,外在因素加自身吸收能力的不同,會導致學生的成績沒有我想象中的讓人驚喜。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哪裡出現問題了嗎?教學方法不對?還是我的講課方式他們適應不了……但是根據全校的總結來看,要想有質的突破,以我一己之力還是困難重重。我就跟有經驗的老師討論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模式,家訪、談心、調查,等等。我不要所謂“這樣已經很好”“基本都是這種水平”類似的話,來到這裡,不是為了給自己的人生蓋上無私奉獻的勳章,我想要的,是學生因為我,感知到學習的樂趣,知識的魅力。我希望讓大山裡的孩子們知道,人生這盤棋局,即使身為一兵一卒,也不能後退一步,只要往前走,前方一定是山花爛漫,星辰大海。

一年時光也許匆匆如流水,但是我能留下的,是不會磨滅的知識傳承。他們是學生,正處於一個接受新事物無比迅速地年紀,我要把最純正的力量最寶貴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教授於他們,多年後的某天,我記起這段時光,可以欣慰地說,“我為他們日後知識的攝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敢說是塑造,但確確實實,竭盡我所能讓孩子們明白了在文化這片海洋裡,你可以航行去看到無盡美的詩和遠方。”

過程是艱辛的,結果是甘甜的。在春光爛漫的季節,我看到了37個孩子整整齊齊的作業本,聽到了提前十幾分鍾就開始早讀的琅琅書聲,收穫了原本身上標籤是“學渣”的學生都來辦公室問我陌生的字詞怎麼讀的欣慰感。邊寫邊回憶,淚水盈眶,短短几句話,怎麼能表達所有的所有,有人說老師是託舉孩子們摘星星的巨人,他們站在老師的肩膀上來看遠方。我想,或許,孩子們本來就摘得到星星,我能做的是將他們眼前的迷霧和陰雲撥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我們班的語文成績位居全鎮第一,付出終有收穫我聽過很多遍,但這次的播種,帶著汗水、淚水和歡聲笑語,果實格外甜。

多做一點,還能再多做一點,是我選擇西部的初衷亦是我的使命

除了在知識方面的不足,其他方面的體驗孩子們也比城裡同齡人缺得太多,課餘活動的不豐富。讓孩子們彷彿失去了自信,對任何事物的不敢嘗試,第一時間選擇迴避是他們常用的方法。王爾德曾說:“生活在陰溝裡,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我從未覺得大山裡的孩子們有什麼不同,只是在這個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大環境下,他們走得稍微慢一點,但是慢一點,也會走向終點。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開始我的支教生活,而身上的擔子比我想象中還要重。教學在第一位,課餘活動也絕對不能落下,在齊整整步伐、響亮亮口號的跑操中,我是教官的角色;在拼手速的資訊科技課程中,我是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在激烈角逐的體育課中,我是裁判員的角色;在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美術課上,我是畫家的角色……這些角色豐富著我的支教生活,讓我的身影遍佈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更讓我明白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支教老師能發揮的作用遠不止在講臺上。

多做一點,還能再多做一點,是我選擇西部的初衷亦是我的使命。

我現在做的,是在守護他們夢想和夢想背後的秘密

守護半畝方塘,站好三尺講堂。從我日常拍攝的生活紀錄短片來看,服務地的環境其實並沒有電視劇裡演的破爛的桌椅板凳和漏雨的屋頂。相反,它處處充滿著人文情懷,這裡的學生跟大部分學子目標都是一樣的,“老師,我想考×××大學”“老師,我想去北京”“老師老師……”一聲聲“老師”是我的責任,更是他們的夢想。他們多半也會和成千上萬的學子一樣透過高考改變命運,只不過他們代表的不只是自己,在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去的夢想背後,是他們內心秘密的載體,一雙雙清澈的眼睛,一個個等待開花的種子,他們的故事和經歷和同齡的孩子相比較,更多了一份心酸。

我所帶的班裡有一個特別調皮的男孩子小龍,終日頑皮打鬧,終於讓我忍不住訓斥他。“你就沒有目標嗎?沒有想做的事情?想去見的人?”他沉默,開始躲閃我的注視。“老師,我想找到我的媽媽。可我不知道她去哪裡了,我都不知道她長什麼樣子,老師你說考大學能實現夢想,可是我的夢想實現不了。”我沉默,震驚的同時心疼,故作理智的我告訴他:“在你求學的路上,你會遇到很多人認識很多人,你會收穫很多知識和能力,這樣你找到你媽媽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他將信將疑,但是為了媽媽,他選擇了相信,我們約定在找到媽媽之前,我就是他的媽媽,從那之後,我便又多了一個身份——“媽媽”。

後來我的孩子越來越多,從學習生活到衣食住行各種繁雜的事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支教的意義,孩子們的改變,讓我明白,我現在做的,是在守護他們夢想和夢想背後的秘密,所以,從根本上保證教學質量不只是為他們夢想助力,也是讓他們的秘密生根發芽開花……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班裡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

他們玩笑般地說出那句“又沒人要我沒人管我”深深刺痛我,現在距離離開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和孩子們都默契地不提離開的事情。我們約定不會忘記彼此,他們昂著頭,眼神堅定看著我,“老師,你說過你是我們的媽媽,我們是你的崽崽,我們就一輩子不能變的”。我心甘情願地在這個年紀成了37個孩子的媽媽,我幸福滿滿,更榮幸之至。

支教之旅,馬上迎來了盛夏,一個充滿告別的季節,讓我想2022年的春天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可是田間盛放的油菜花、山下奮力生長的作物,日漸繁茂的枝葉都在告訴我,好好珍惜這段時光。現在的我,在教室外駐足的時間更長了,跟孩子們的交流更多了,離別的感覺在深夜突然襲來時更讓我不捨了,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只願他們追逐夢想揚帆起航,我永遠是他們的小花老師,是他們十一二歲時遇見的那個暖心大姐姐,是那個二十出頭的“媽媽”,是他們日後想起來內心能泛起漣漪的一位支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