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洪氏文化介紹錢塘望族:洪氏文化探源

一.洪氏先祖的淵源

洪氏,是個頗有歷史淵源的族姓,對此,洪氏後人每引以為自豪,而代代相傳。南宋孝宗時的宰相洪适(洪皓長子),在《盤州文集》中記載自己的先世說:洪氏之光,蓋共工之後也。昔包羲氏既襄,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後也。後世避怨加為洪氏。在三國孫吳時,書於史者曰明、曰進、曰廬江太守矩;在唐時有集賢學士孝昌,居於盱眙,又自盱眙遷其家於歙之黃墩。

《敦煌郡洪氏通宗譜》載:共勳,字正茂,東漢永和間,年少舉忠勇,從李固徵蠻夷,進計服之,李固表為平北校尉。後又以平黃巾功,封武陽侯。子曰普,世居敦煌,為靈帝從官。宦官曹節等與朱瑜矯詔殺傅陳蕃、大將軍竇武,普懼禍及於己,與父偕隱,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為洪,此共洪始祖也。

洪姓自東漢共勳平定北方,為平北校尉,可能是鎮守西北邊邊疆的一位將領,敦煌郡在甘肅西部,是漢朝的西北軍事重鎮,共勳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時改姓洪,故以“敦煌”作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因此,後來的洪姓都冠以“墩煌”的郡望,一,顯示自己家族的非凡聲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從敦煌發家的。樹有根,水有源,這便是洪氏的根源。

二。洪氏先祖的遷移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洪普因平黃巾只亂,從敦煌遷居山東青州,完成了從西北向東南遷移的第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是西北民族大量南遷的開始,這種人口的遷移,民族的交融,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積極的意義。

到了東晉時期的洪元之,仕晉為盱眙令,因家於盱眙。唐朝開元間,有集賢學士洪孝昌的孫子洪,與弟洪,並師事陸修,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朝廷授陸修為歙州刺史(今安徽歙縣),、、從之遊學,因家於歙之黃墩,是為徽、饒諸之祖。

洪之孫延壽,又自黃墩遷婺源黃荊墩(今江西源縣大鄣山鄊車田村)。延壽的孫子洪古雅(洪五世孫),號“八涯仙叟”,官至大司農,唐僖宗廣明年旬(880——881),黃巢作亂,避居樂平洪源之風化橋,自為樂平洪氏之始祖。

這樣一番大遷徙,洪氏字東漢永和間(約公元136年)至唐六明間,經過了七百多年的一步步反覆,南遷,終於達到了遷移的目的——進入了富庶的江南地區,為這個家族的興旺發達的奠定了基礎。

三。宏圖大志士良公

古雅後八世祖,名士良,在洪氏家族發展史上是一位關鍵的人物,據《洪氏宗譜》記載:洪士良祖籍安徽歙縣黃墩,後遷婺源黃荊墩,繼遷江西樂平巖前洪源,最後又遷陽縣滃港村。此後一直在陽安居樂業。洪士良的先祖古雅曾官大司農(產部尚書)善於理財,有精明的經濟頭腦,黃巢亂,避居樂平洪源,經營商業,《洪氏家譜》上說他“厚生貨積,得陶朱公之術,積財鉅萬,結錢為龍,忽一夕乘風化去,更名其地曰‘風化橋’”。“陶朱公“即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越王勾踐滅吳國後,他認為與勾踐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寶貴”,因而不辭而去,先到魯國,後到楚國,經商致富,積資千萬,被後世商界奉為先祖。洪古雅“積財鉅萬,結錢為龍,息一夕乘風化去”,很可能是受到颶風洪水,毀了他的財產。

洪士良繼承了先祖的耕商傳統,他的骨子裡就滲透著一種不甘凡庸的潛在本質。從《洪氏宗譜》的記載中,可以肯定洪士良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同時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當家人。

當時的鄱陽是饒州郡治所在,位於我國第一大湖鄱陽湖的東岸,境內有昌江、樂安江、潼津河、西河匯通城下,水路北通安徽,南接南昌,西臨九江,東抵上饒、浙江,是物資流通集散中心,經濟繁榮昌盛。饒州下轄的州郡。在未遷鄱陽前,洪士良已經頻繁地來往於歙縣、婺源、樂平、鄱陽之間,從事商業經營活動。而鄱陽作為州郡所在地,交通和地理位置十分便得、商賈雲集,商業興旺。遠比地處江西內陸的樂平要優越得多。從商業經營和家族發展的眼光看業,他的目標是將家族遷往鄱陽,求得更大的發展。

四、謀略與機變

洪士良既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又有宏偉的遠大志向。洪家本是“世業耕商”,一步步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雖然家底殷實,但他並不滿足經濟上的富足,他時刻為家族的殫精竭慮——畢竟商人在那個時代被看作“下四等”階層——“土、農、工、商”,在社會上地位是最下等的,他想讓洪氏家族在政治上也開花散葉,繁衍壯大。

遷居鄱陽的過程是頗費周折的,他是外來移民,在鄱陽沒有援助的靠山,直接遷居縣城難度頗大,一時無法實現。大約中國的戶藉制度自古皆然,就如今天距洪士良生活時代已過去了近千年,社會發展飛速,但戶藉制度但牢牢地約束著人們。想從農村遷城市,實有登天之難,體會了現在,對洪士良採取的措施,就不難理解了。

他採取了迂迴漸進的方法,先選擇了距鄱陽城東二十公里,山環水抱、交通使得的滃港作為跳板。洪士良是位篤信風水的人,也從風水先生學過“青鳥術”,並且幾次請風水先生卜選宅地,發現滃港確是塊寶地,先在這裡建立橋頭堡,然後向鄱陽縣城進取。為了達到目的,他想方設法,費盡心機來實現自己的計劃——每次做生意時,他有事無事都要到滃港去走互訪,與村裡拉拉家常,套套近乎,常以茶鹽、稻米作禮物,送給當地雷氏家族的頭面人物。往來多了,與雷家感情逐漸親密,時機成熟之後,洪士良專門宴請雷氏族人,在酒酣耳熱之際,乘機提出,想謀求滃港數丈地建立倉庫,以存貯貨物。他並不明說要買地建屋造居。不過雷家人當然心裡明白,礙於交情,也不大好絕口拒絕,但同時推說村裡的一位孤傲老者恐怕不會同意,本以為這樣能使士良知難而退。但士良卻另有高招,經過了解,得知那位老者人雖倔強,但卻十懼內。於是他迂迴出擊,送了兩匹上等細絹的重禮給老者的妻子。老婦人收了禮物後,便對老者說:洪公來往我村很久,人情厚熟,今求一片之地不與,怕不肯情面吧?於是老者不再反對,而且還“即呼入,出券相授”,立刻把地契給他了。洪士良運籌帷幄,終於如願以償,很快,他把原來立倉貯物變成了買地建房,終於舉家遷居鄱陽縣境地內,取得了鄱陽的戶藉。到了他的四世孫洪皓,於紹興十三年(1143)出知饒州太守,做了鄱陽的父母官,才正式把洪家遷進了鄱陽城裡。

洪士良的整個遷居過程,充分表現了他的遠大志向、獨到的眼光,堅定的意志和隨機應變的手腕。這些傑出的才能也被他的後人從方面繼承了下來,成為日後洪氏鼎盛的精神源流。

錢塘西溪洪氏家族,是宋忠宣公洪皓的後裔,他們的郡望也是“墩煌”,上可通到傳說中的共工氏。這種攀龍附鳳的說法,是古代達官顯貴發達之後的傳統,他們都要拉幾位歷史上的名人,來做自己的祖先為自己的家族貼金,這種做法無足為憑。但錢壙西溪的洪氏源出洪忠宣公,國史、方誌、家乘都明白無疑。因此追本溯源,洪士良是他們的始祖是不爭的事實。洪士良、洪皓的優秀本質成為錢壙洪氏鼎輝煌的源流,也為洪氏後人引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