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器官移植者:從絕望到“重生”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洋洋 濟南報道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還記得你,你就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濟南的吳健和劉莉,因一場重病,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一個換了肝,一個換了腎。

從絕望到“重生”,在他們內心深處,最難以忘懷的,是離開這個世界時捐出“生命禮物”的兩位逝者。今後的半生,他們要好好活著,為了自己,也為了他們。

吳健和劉莉的故事僅僅是一個縮影。

在中國,有一組數字牽動著千萬人的心。截至2022年6月,中國器官捐獻登記人數已超過477萬,比從前實現了百餘倍增長,數萬病人因此重獲新生。

這些數字背後,是數萬獻出“生命禮物”的逝者,以及那些奔波在生死之間的醫生們。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深入探訪,走近器官移植者和手術醫生們,講述背後的故事。

“換”器官的人

從絕望到“重生”

年近60歲的吳健換肝了。用專業的術語來說,他是一名肝移植手術的患者。

吳健髮型新潮年輕,如果不是他主動提起自己年齡,外人很難看出來,眼前的這位“陽光青年”已經近60歲。

一切還要從那次偶然的身體檢查開始。

吳健回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去拔牙的時候,拍了個CT,發現身體不對勁。“那天我家裡來了客人,我喝了一點啤酒,覺得牙也不舒服,身體也不舒服,就去看醫生。”吳健說。

不料命運就此轉了一個大彎,以前幾乎從來不吃藥沒打過點滴,也很少進醫院的他,一下子差點走到生命盡頭。

“經過專業檢查,醫生告訴我肝硬化腹水嚴重,後來又因肝硬化導致肝衰竭。”吳健想不明白,身體一直很好的他,怎麼突然就成了晚期嚴重肝硬化患者。他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聽到醫生宣佈確診結果的時候,他腦子一片空白。

“醫生給的方案就是兩個字,換肝。”吳健回憶說,當時他還難以接受這個結果。他跑遍了全國多地的醫院,醫生給出的建議都是一樣——換肝。

“我一開始不能接受。”吳健說,“怎麼可能呢?我是一個平時根本不生病的人,這一生病就走到生命晚期了?”吳健說。

在家人的勸說下,他最終接受了現實。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另一次轉折。

“手術後,我換了肝。我還活著!”吳健說,他輾轉幾家醫院,今年春天,他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

“我很幸運,感謝醫生,也感謝器官捐獻者的愛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吳健說,現在新換的肝臟和他的身體“相處”還不錯,目前他已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吳健對捐肝者充滿了感激,並決心代他好好保護肝臟,好好活著。在他心中,這也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吳健的主治醫生靳斌介紹,患者吳健肝移植手術僅用時3個小時,全程沒有輸血,術後恢復也不錯。

“我現在狀態很好。”吳健髮型精緻,穿了一件頗顯年輕的襯衫,說話語速很快,聲音洪亮有力。這個狀態,跟手術前判若兩人。

“現在感覺不到自己是個病人,工作生活非常正常,肝功能指標也正常了。”吳健告訴記者。

今年40多歲的劉莉也是一位器官移植者。劉莉患有嚴重的腎病,回想起換腎前的那一段時間,她的生活像做了一個漫長的難以醒來的噩夢一樣。

“我當時覺得很絕望。”她回憶說,當時被疾病壓的喘不過氣來。換腎前,她每個星期需要透析三次,不但影響了正常生活,還給家人增加了負擔。

“我真的很累,身心俱疲的感覺,可是我不堅持下去怎麼辦?我上有老下有小。家裡的老人身體不好,我孩子還在上學,我不能倒下去。”劉莉說。

在焦急等待中,記不清等了多久,劉莉終於等來了腎源,接受了腎移植手術。今年夏天,她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複查時,發現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了,精神狀態也恢復得很好。

“感謝腎源提供者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現在恢復得特別好,也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了。”劉莉感慨著,眼圈也紅了起來。

事實上,幸運的還不止這兩個人。在全國,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換了器官而活了下來。而見證這些生命延續與重生的人,是手術室裡的醫生們。

生命“擺渡人”

奔走在生死之間

有人說,器官捐獻協調員是生命“擺渡人”。

為患者進行器官移植的醫生們,也是如此。醫生,是離生死離別最近的人,也是離“重生”最近的人。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許多人在這裡尋到了生的希望,也有的人因重病難救,等不到器官來源,在親屬痛哭中,默默離開了這個世界。

“每一次器官移植手術都十分珍貴,一次捐獻,就可能救人一命。”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靳斌教授說,無數患者苦苦等待,等待一個救命的機會。

“我們常因一次器官移植手術救活患者而欣慰,也常為等不到器官移植的患者遺憾。”靳斌說,中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由於供體缺乏,每年僅有1萬名左右的患者能夠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記者發現,對於器官移植科的醫生來說,一場器官移植手術背後,包含了複雜的感情。捐獻器官的人,沒能留在這個美好的世界;接受捐贈的人,獲得了新生。

生命就在這樣一次手術中,完成了交接,完成了重生的過程。

“器官移植在中國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腎臟移植,長期存活的病例越來越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孫懷斌教授介紹,如今,一位腎移植患者手術後10年的存活率能達到80%左右,20年的存活率可達50%左右。

但令人感慨的是,每年能得到腎移植的“幸運者”僅二十分之一。大多數患者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甚至在等待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人體可以捐獻的器官包括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胰腺、脾臟、小腸、眼角膜等。”靳斌介紹,每一次器官移植手術,都意味著一次生的希望。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2021年1月重新組建器官移植科。今年1-6月,共進行了16例肝臟移植手術,66例腎臟移植手術,預計今年醫院腎臟移植手術將達到百例以上。

為生者尋找希望,為逝者延續生命價值。一百例手術,就是一百個人生的希望。

“我們醫院已開展的器官移植除了肝移植、腎移植和角膜移植等,還將增加肺移植和心臟移植專案,預計明年可以實現。”靳斌介紹,未來,透過器官移植救活的人,將越來越多。

“假如有救7個人的機會”

“假如有機會救7個人,你會救麼?”這幾年,有一個這樣的問題,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對於這個問題,山東的醫生們深有感觸。

據報道,在一些器官捐獻協調員經歷的案例中,多數是因為意外被送至ICU的病人,其中約三成來自交通事故。這些病人有的剛剛步入社會,風華正茂;有的在城裡務工,是一家人的頂樑柱。

“通常情況下,一人捐獻的器官可以拯救7名患者的生命。如果將眼角膜組織也捐獻,還能使2名患者重獲光明。”靳斌表示。

器官移植科的醫生們奔走在生死之間。人們也愈發清晰認識到,生命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全國每年約有1萬例的患者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其中約五分之一的腎源來自親屬捐獻,其餘大部分是來自社會捐獻,社會捐獻主要來自於腦死亡和心臟死亡的患者。”孫懷斌教授說。

“腎臟功能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尿毒症期,第一種治療方法就是要進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療,第二種方法是腎臟移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器官移植科崔先泉教授介紹,腎移植被公認為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崔先泉說,患者在接受腎移植後,大約有半個月左右風險期,如果能安全度過,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接受腎移植後存活20年以上的患者不在少數。

“現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腎源少,好在捐獻的人數正在增長。”崔先泉稱,儘管我國每年能得到腎移植的“幸運者”仍是少數,但總算看到了希望。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份,中國器官捐獻登記人數已超過477萬,較2015年2。5萬餘例的登記人數實現了百餘倍增長。

崔先泉呼籲,期待更多人改變觀念,加入到無償捐獻器官的行列中來,點亮人性的微微光芒,讓生命得以延續。(為保護隱私,文中患者名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