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公共區域的開放利用,冰雪運動逐漸走向民間,甚至發展出了各式各樣新奇的溜冰競賽大會、冰上表演會等等趣味盎然的體育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更是開放了多個室外、室內冰場,配合舉辦各類比賽。對於老北京人來說,冬季沒有去什剎海冰場或者北海冰場嬉冰,這個冬天是不完整的。

2022年的冬天,北京與世界人民一道,再續京城千年冰雪緣。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蕭淑芳繪《北海溜冰》(1954年)

一 民間溜冰花樣翻新

晚清以降,西方滑冰運動開始傳入,逐漸與我國固有的各式民間冰嬉相結合。

光緒時期,張燾著有《津門雜記》,內中記述了百姓在護城河冰面上滑行為戲,“兩足如飛,緩疾自然,縱橫如意,不致傾跌”,甚至生活在租界中的外國人,“亦來為之,藉以舒血氣,甚妙”。津門百姓如此,北京市民亦不落人後。在冬季的什剎海、積水潭和護城河冰面上,處處都活躍著溜冰者的身影;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以及通縣潞河中學等校也紛紛在冬天開闢冰場,供學生滑冰,有些學校還有自己的冰球隊與冰球場。

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化妝溜冰競賽大會”、“冰上表演會”等為代表的新式冰雪文化應運而生;而北海、中海、南海等西苑三海相繼被闢為公園,也為舉辦大型冰雪活動提供了場地。

伴隨冰雪文化影響力在北京乃至整個北方地區持續擴大,1935年1月25日至26日,華北體育協會在中南海公園的南海冰場舉行了第十九屆華北運動會冰上表演會,將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和冰球列為表演專案,約有一千名觀眾前來參觀,是我國首次冰上運動表演。有“冰上花神”之稱的畫家蕭淑芳憑藉一系列自創的獨特溜冰動作,勇奪“女子花樣溜冰冠軍”,其曼妙的冰上倩影還被刊登在上海著名的《良友》畫報上。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蕭淑芳滑冰照片《良友》畫報第101期,1935年1月號

除了各類新奇的冰上運動會,傳統的冰雪運動在民間亦頗為風靡。金受申先生在《立言畫刊》的“北京通”專欄中詳細描述上世紀三十年代老北京的滑冰風俗:與冰上運動會不同,“民間的溜冰,也沒有冰鞋,更沒有冰場,只在鞋上綁一木板,板上安兩根大鐵條,平民的冰鞋,便已完成,甚至穿著老頭樂的毛窩,也可以冰上一逞雄姿的。以往的溜冰,不注意短跑和表演技術,雖然有時來個‘蘇秦背劍’、‘金雞獨立’、‘鳳凰單展翅’的花招,但沒人看得重,也沒有化裝表演。所最擅長的,便是長跑,有時二十八英里競賽,頃刻便來得來回的。有些人要表演他的長跑,便腳上綁上木板,由朝陽門起碼,順著通惠河,立刻溜到通州”,買上幾個糖火燒,來上一罐醬豆腐;若不是小樓燒鯰魚無法帶回,這位先生肯定會買齊“通州三寶”,打道回府。自朝陽門到通州縣城,冰上往返九十華里,相當二十八英里,全靠一雙土製冰鞋,且冰面亦遠不及今日冰場平滑,足見高手在民間,誠非虛言。

隨著冰上運動的蓬勃發展,溜冰刀、滑冰車、抽冰尜(gá)早已成為北京市民冬季不可或缺的休閒娛樂活動。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滑冰始終是北京孩子的一大樂趣。圖為1958年,孩子們在穿木板冰鞋。李桃 攝

二 北海冰上盛會經久不衰

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北京掀起了一輪冰上運動的新高潮,逐漸形成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陶然亭公園、龍潭公園、玉淵潭公園、頤和園昆明湖以及護城河、筒子河等一大批“老冰場”,其中尤以北海公園久負盛名。

北海冰場舉辦冰上盛會的歷史,可追溯到九十多年前的“化妝溜冰競賽大會”。舊曆乙丑年臘月十八(1926年1月31日),第一屆“化妝溜冰競賽大會”在北海漪瀾堂前拉開帷幕,共有一百三十人參加。據《順天時報》報道:彼時的競賽場地“周圍以蘆蓆作欄杆式,外並以席作牆,以示界限”,“場中設柱數根,上系以繩,加以萬國旗”,“中復以繩繼系之,其外則為踏冰者之行徑,圍中並無一人”,柱子外圍則是賽道。參賽者們別出心裁:有的化妝成歐洲武士,有的喬裝為印度婦人,更有白菜、火鍋、汽船之物在冰面滑動,皆為人所扮。“競賽者極見精神,一踴一躍,均合步驟,及至成行跳舞時,音樂齊奏……參觀者亦不下二千餘人。”自此以後,“化妝溜冰競賽大會”成為北海公園的一張名片。

1950年1月2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北京市工作委員會舉辦盛大的新年大聯歡活動,這其中就包括組織大家到北海公園進行冰上速滑、彩旗接力等活動,尤其是“冰上長龍”堪稱一時盛況。參加者在冰面之上手拉手行進,形似一條蜿蜒曲折的冰龍。此情此景,比之“太液冰嬉”的轉龍射球亦不遑多讓,蔚為壯觀。

三 老北京人鍾情露天冰場

什剎海冰場(又稱“後海冰場”)也是最具北京冰雪風情的冰場之一。每到冬天“三九四九冰上走”之期,腳踩冰鞋、冰刀的小夥伴們呼朋引伴,穿梭在冰面之上。王蒙先生曾在其自傳三部曲之一的《半生多事》中,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什剎海冰場。他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小賣部裡顏值超高的“紅果湯”、服務部裡免費磨冰刀四濺的火星,以及“冰場上高音喇叭裡大聲播放著蘇聯歌曲”——筆墨之間,一幅時代畫卷躍然紙上。1955年1月23日,來自北京、天津的運動員與來訪的蘇聯滑冰運動員一起,參加了在什剎海冰場舉行的“一九五五年冰上運動大會”。“十一名蘇聯滑冰運動員分別在女子五百公尺、男子五百公尺、男子一千五百公尺等項比賽中進行了表演”,促進了北京冰上運動發展。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1955年春節前夕,北京舉行冰上運動大會。圖為天津市冰球隊和北京市冰球隊表演冰球友誼比賽。馮文岡 攝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區內的西單、東單以及國貿都開闢了環境更舒適,設施更加現代化的室內冰場。儘管新興冰雪運動場館在管理服務、器械設施和安全保障等諸多方面大幅提升,但與傳統的“老冰場”相較,尚未佔據絕對優勢。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可否認:新興冰雪基建與老百姓之間缺少相互聯絡的文化紐帶是重要原因之一。儘管一座座冰雪基建拔地而起,但部分居民尤其是北京籍居民對新場館的心理認同有待加強。以上文提及的面積達23萬平方米的什剎海冰場為例,2015年冬季的日均客流量保持在3000人次左右,週末和節假日更是高達10000人次。許多市民認為如果冬季沒有去什剎海冰場或者北海冰場嬉冰,這個冬天是不完整的。

老北京人“冰場競技”有絕招

老北京“溜冰王”吳桐軒表演冰上技巧

北京在2015年7月31日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後,北京市冰雪場地的建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到今年冬天北京冬奧會開幕之前,北京市屬公園設定了冰上運動、雪地運動、冬奧主題展三大類活動,已開放十一處冰雪場地,總面積達到六十萬平方米,可提供40餘種冰雪活動。

凡此種種,皆深深植根於北京地區千年冰雪文化傳統,助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這片冰雪文化沃土中實現文化與體育的融合。如今,“沉睡”在文物與文獻中的冰雪文化以另一種全新的形式被“喚醒”,與北京的城市文化相結合,真正讓歷史活了起來。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