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越野車碾軋鄱陽湖“草海”戶外熱如何與生態“相容”?

今年鄱陽湖提前進入極枯水期,一些湖邊變身“草海”,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打卡”。不過,近日一些網友拍攝的影片顯示,有車主駕駛越野車直接開上湖灘,軋出一道道車轍,給鄱陽湖溼地的生態保護帶來威脅,引發了關注和討論。

有路就有越野車?“野趣”莫要軋過生態紅線

鄱陽湖的“草海”“湖底”美景等標籤貼上後,這裡儼然成了“網紅”打卡地,還有人航拍車輛在湖床上馳騁的影片,筆者認為,這並非人與自然親近和諧,而是在毀壞自然。

筆者瞭解到,湖床裸露就屬於溼地草洲,是重要的生態系統,而不應是駕車馳騁的“賽場”,溼地脆弱的生態系統經不起肆意碾軋,當地也豎起了各類警示牌,阻止遊客車輛進入河床。鄱陽湖被譽為“珍禽王國”,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有專家介紹,今年由於存在旱情,候鳥會因為留戀食物而推遲北上,在這裡棲息一段時間,當它們隱秘的家園成了“網紅”景點,所造成的破壞可想而知。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人開始鍾情於“野趣”,駕駛車輛在沙漠、山丘、淺灘等地貌上飛馳。不少商業宣傳和網路圈子中也有意無意傳遞著“不走尋常路”“駕車便能跨越山川河流”的資訊,造成不少問題隨之而來。帶著所謂“越野”情結去探究秘境,可能壓壞了儲存千年的地貌、駕車去湖邊涉水,可能破壞溼地生態,同時不斷引發的安全事故也時刻敲響警鐘。

車輛將人類帶向更遠的地方,但不代表能跨越生態紅線,去改變自然界的本貌。網路與商業共同營造的“夢想和遠方”更要低頭認清腳下的土地,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給自己行為標註一條紅線。

“放飛自我”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快樂

“越野車碾軋鄱陽湖溼地草海”事件引發關注,相關人員是否會受到行政處罰甚至承擔進一步的法律責任?相關部門的後續處理有待關注。

戶外活動引發非議,不僅讓人想起“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當時三名攀巖愛好者在攀爬過程中使用電鑽在花崗岩柱體上鑽孔打入26個巖釘,對巨蟒峰造成嚴重損毀。其中兩人被判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三人在民事公益訴訟中被判連帶賠償環境資源損失600萬元。

這起案件中,兩名攀登者涉及的罪名是“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可能包括當事人在內的大多數人對這一罪名並不熟悉。而在今年6月,《溼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破壞鳥類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但那些駕車“馳騁”鄱陽湖草海的越野愛好者,恐怕對這部法律也不瞭解。

近年來,特別是《民法典》頒佈施行以來,相關部門和媒體對民法領域進行大力普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戶外活動,感受自然帶來的快樂,卻對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規知之甚少,甚至由此違反相關法律,甚至觸犯刑法。

所以,在親近自然的潮流之下,相關部門是否也應增加對相關法律法規和刑法有關罪名知識的普及。當然,作為個人也應主動了解、學習相關法律,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

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對《溼地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出臺更加詳細的實施細則等,進一步作出更具體的規定,給出更明確的指引。

畢竟,在大自然中“放飛自我”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快樂。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