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中安線上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由安徽博物院、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主辦,北京鑑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黃山美術社協辦的“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即日起至2月5日,在安徽博物院新館二樓臨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通道,它起於長安或洛陽,西越隴山,穿越河西走廊,深入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或南越秦嶺、北穿草原,成為連線歐洲、北非的交通線;它是一條文明的融合之路,馳名世界的古文明,均分佈於絲路沿線,它穿過兩河文明,在中國與地中海文明之間搭建起交流的橋樑;它也是一條連線世界各國之間友誼,體現各民族相互團結的見證之路,它加深了歐亞大陸的交流,將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連線成為看似分散,實則密不可分的牢固整體。人類文明正是在這樣的連線中,多元互動、交融共生,從而走向繁盛。

本次展覽展出文物珍品190餘件(套),年代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8世紀,涵蓋了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以及中亞、西亞等廣大地區的古代文明成果,種類涵蓋希臘彩陶、羅馬與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幣、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呈現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藝術、宗教、工藝、風情、民俗特色,再現了古代絲路上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讓我們一起走進絲路世界,感受從地中海到中國數千年文化的無盡魅力,見證絲路精神的悠遠傳承。(記者:符秀雲)

重點文物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女性陶像

女性陶像

敘利亞

公元前2000年

高14。4釐米、寬5釐米

敘利亞北部的女神塑像。她將孩子抱在胸前,身體被簡化表現,軀體部分被拉成細長的平板狀,頸部有巨大的首飾點綴。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黑彩陶器

黑彩陶器

希臘

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

縱28。2釐米、寬31釐米、高26。2釐米

古希臘古典時代由雅典人制造的康塔羅斯酒杯,以黑繪技法凃飾。酒杯上繪有一個騎著馬的少年,左右兩側都立有持杖長衣的老年人。酒杯的另一側繪有一隻很大的水鳥,兩頭豹子分別立於水鳥的左右相對而視。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牛頭形紅彩陶來通

牛頭形紅彩陶來通

南義大利

公元前4世紀

高20釐米

這件陶來通是一頭黑色公牛頭部的形狀,外層的塗料含有較多的鐵,散發出金屬的光澤。酒壺上面採用紅繪技法,描繪了希臘神話中著名的一幕:變身為天鵝的宙斯正在誘惑絕世美女麗達的場景。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香油瓶與金底座

香油瓶與金底座

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4-前3世紀

高18。6釐米、寬5。1釐米

芳香精油容器,下方配有金制的檯面。容器上的花紋是用溶解後的有色玻璃纏繞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卻用金屬絲之類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從而製作出似鳥類羽毛狀的花紋。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吊提樑玻璃瓶

吊提樑玻璃瓶

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4-5世紀

高23釐米、寬7。3釐米

連體瓶周身纏繞玻璃繩,瓶口上端裝有較大的兩層把手。這種用玻璃繩點綴的複雜裝飾,需要玻璃匠人擁有非常高的製作技術與成熟的溫度控制。該瓶是羅馬時代熟練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級珍品。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帕提亞乳釘紋玻璃碗

帕提亞乳釘紋玻璃碗

伊朗

公元 2-3 世紀

高8。7釐米、徑11。5釐米

淡綠色的玻璃碗,整體銀化,呈現彩虹的光彩,碗身有大塊乳釘紋環繞,應為工匠使用薩珊王朝時波斯的吹制玻璃技藝製成。在中國河北省也有類似的文物出土。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金王冠

金王冠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高7。5cm 、徑17。5釐米

金冠製作可以說是希臘風格金屬工藝的傳統,使用橄欖枝葉做裝飾也是希臘藝術的特點,該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風格。金冠中央鑲嵌了從阿富汗北部山嶽地帶的礦山上開採的青金石,實屬罕見。阿富汗的青金石開採歷史悠久,又出口到西方的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人們視若珍寶。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佛陀立像

佛陀立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

高109釐米、寬36釐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長40,寬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施無畏印意味著救贖,圓盤狀的背光表現的是伊朗思想中無量光世界裡人即神的觀念。佛像重心落在一隻腳上的手法源於希臘美術。大衣裹住兩肩也是犍陀羅立式佛像的特徵。蓮花寶座象徵著清淨,即天上世界的存在,也有“永遠的佛陀”和“出現在未來的佛陀”的含義。臺座中央是比丘對著舍利容器進行禮拜。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

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

高78。5釐米、寬36釐米

石質,為頭戴本特冠飾的剎帝利形象的菩薩像,左手持蓮花,倚坐在蓮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腳壓在左腿膝上。藤椅兩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代表佈施者。

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初唐 1999年93。5×33。7釐米

素描作品所臨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初唐時期)南壁中央說法圖的脅侍菩薩。該菩薩像姿勢為三屈法,表情優雅端莊,線條流暢溫和,重心稍傾於右足,腰微微彎曲。頭部戴有寶冠、耳飾,身體部分佩有胸飾、瓔珞、腕釧、臂釧等裝飾品。菩薩寶冠中央可見化佛,故推測該像為觀世音菩薩像。

“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博物院

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57窟

釋迦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唐 1979年71×30釐米

水彩素描臨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釋迦牟尼涅槃的塑像。釋迦牟尼身體右側朝下,橫臥於寢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