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蘇州河有啥來歷?走近上海“母親河”讀懂城市變遷

蘇州河有啥來歷?走近上海“母親河”讀懂城市變遷

蘇州河從歷史中走來,帶著吳淞江的浩淼煙波,孕育著上海,滋養著沿岸產業與社群,從黑臭髒亂到碧水藍天,一條蘇州河,見證上海風雲變遷。在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全線貫通、水上航線開通之際,如何真正走近這條上海的“母親河”?

在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指導下,由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組織編寫,《蘇州河地名故事》新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本書收錄了上海市境內蘇州河(吳淞江)沿岸122個地名,涉及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閔行、嘉定、青浦8個行政區,共三冊700餘頁,是一部全面梳理記述蘇州河畔歷史文化遺蹟的讀本。

《蘇州河地名故事》在“閱讀走進如常生活”系列楊浦會場的學悅風詠書社首發,本書主要編纂人、“城市考古”創始人徐明從《水經注》、同治《上海縣誌》所記載的長江下游地區“三江五湖”說起,介紹了“黃浦奪淞”、吳淞江下游改道等古代上海地區水文地理環境演變、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事件。

吳淞江古稱松江、吳江,1843年開埠後,來到上海的外國人發現沿江向上遊航行可直達蘇州,便稱其為“Soochow Creek”,即“蘇州河”。後來,上海人也用起了這個名字,“蘇州河”遂成為對吳淞江上海市區段的習稱,沿用至今。吳淞江、黃浦江(由“三江”之東江幾經演變而來)的產生皆遠遠早於上海市區成陸,從“年齡”看,都是上海的“祖母輩”。因自然環境變化和水利工程改造,這兩條大江大河才逐漸形成了人們今天看到的形態,並作為“母親河”,共同孕育了近現代上海城市的繁榮。

蘇州河有啥來歷?走近上海“母親河”讀懂城市變遷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培雷介紹,本書前所未有地將蘇州河(吳淞江)上海段沿岸包括市區、郊區的122處地名“一網打盡”,為讀者、遊客提供了完整導覽;收錄了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地圖,配以實地拍攝建築街景照,讓人直觀感受到蘇州河畔今昔鉅變。此外,本書從外白渡橋東側的蘇州河河口溯流而上、按區編排,在詳細解說單一地名的歷史變遷和建築、文化細節的同時,亦完整展現了蘇州河岸線不同區段特點風貌,體現每個行政區的獨特氣質和歷史文脈。

原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心主任徐妍回顧往昔時談到,自1998年上海市制定《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以來,經過數十年整治,這條河流完成“華麗轉身”。2022年上海旅遊節以“最上海,蘇州河”為主題、9月迎來蘇州河水上航線開通試航,新書釋出正處在重要節點。

《蘇州河地名故事》的發行是上海地名工作從只注重“空間”向同時關注“時間”——即地名-歷史轉變的一個標誌。本書編纂歷時三年,“城市考古”專業團隊精心蒐集史料、多次實地踏勘;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安介生,上海市規劃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市地名學會副理事長薛理勇等歷史學專家審讀稿件;各區地名管理辦公室反覆檢查,合力保證本書內容的準確、嚴謹和學術性。

<<

這個國慶假期,由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指導委員會指導的“閱讀走進如常生活”系列活動,走進全市多個商圈地標、文創園區、實體書店,力爭將更多優質閱讀資源送到市民身邊。遍佈8個區的10個主題會場,以“一場地一主題”為特色,打造“有故事的場景、新體驗的閱讀”。

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學悅風詠書社舉辦多場海派文化系列講座。比如,文史作家、“讀史老張”張國偉攜新書《卿雲:復旦人文歷史筆記》與作家陳季冰對話。《卿雲》是繼《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後的第二部復旦文史散文集。本書旁徵博引、考證嚴密,既有老校友回憶中不為人知的往事,又有從故紙堆中發掘的歷史新知,帶領讀者踏上關於復旦校史、上海城史的探索之旅。

蘇州河有啥來歷?走近上海“母親河”讀懂城市變遷

張國偉談到書名“卿雲”三重內涵——“卿雲“語出《尚書大傳·虞夏傳》:” 卿雲爛兮,乣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和復旦校名同源,因而經常被視為復旦的象徵;本書講“私家”校史,對校史上“雲”遮霧罩的謎團作了一些撥“雲“見日的嘗試;《卿雲》創作於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其間,不少訪談、資料蒐集都轉為在“雲端”進行,於是,“卿雲”一詞又被賦予新意義。

“讀史老張”既寫見於檔案材料的公共歷史,也寫歷史中的個人記憶。在復旦求學時,復旦校園求知、求真、充滿活力的學風,親密無間的師生關係,師長的諄諄教誨,都讓他難以忘懷。記起當年課堂,金重遠先生“上課不帶任何講義,只兩支粉筆,滔滔不絕。講到某個故事,就從口袋中掏出資料卡片朗讀。聽他上課真是一種享受”——這些片段收錄於《卿雲》之中,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張國偉看來,人文歷史,由無數個故事和細節組成——“無細節不成書”。每次動筆前,如果找到新的史料和細節,他會感到莫名興奮。“寫作本書,是我與百年復旦的又一次對話。復旦歷史之深邃、文脈之浩瀚、風光之旖旎、線索之蕪雜,遠超我對一般校史的想象。很多故事,早已埋入塵埃;有些人物,也已被人淡忘。當這些故事和人物在我的筆下跳躍之時,我難掩欣喜之情。希望這種情緒能傳遞給讀者,讓讀者與歷史共舞,並與我一起心跳、興奮。”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許暘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