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薦書 | 陳雍先生新著《考古何為》:深刻又生動的考古公開課

文博中國 | 作者 穆森

從《說說考古》到《考古何為》,陳雍先生一直在探索用更散文化的文體講述考古學,讓考古學走進大眾視野和社會生活中。如果說《說說考古》是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那《考古何為》則是在提高的基礎上普及。

薦書 | 陳雍先生新著《考古何為》:深刻又生動的考古公開課

考古何為

作者:陳雍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定價:98。00元

《考古何為》就像是一堂深刻又生動的考古公開課,大量融入朋友圈的形式和內容,在互動中增強了學術著作的張力和親和力。作者坦言:“我喜歡微信朋友圈裡討論的氛圍,彷彿找到在學校那種感覺。”“我把微信朋友圈的對話和評論寫出來,還有一層意思:想讓讀者看到考古者是怎樣用考古學的話語來討論考古學問題的。我認為,只有瞭解考古學的話語,才能更好地瞭解考古學的知識。”

與《說說考古》相比,《考古何為》更體系化和系統化。陳雍先生以自己近半個世紀的考古學研究與實踐為切入點,在書中完整回答了“考古學是什麼”“中國特色考古學是什麼”。圍繞於此,他還從教學、管理、研究和參政議政等方面展開了多維度討論,使得本書的內容和視野十分豐富且廣闊。

謝辰生先生曾明確指出:“科學的考古發掘,是文物保護的一種特殊手段。”《考古何為》正是在用文物保護的視角審視考古工作,用考古學的研究方法推進文物保護,很好地詮釋出了文物保護研究與文物“活起來”之間的邏輯關係。考古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型別,本書第7章“考古學和文化遺產保護”開宗明義:“考古者不僅發現與研究考古遺產,而且保護考古遺產,保護考古遺產是考古者的歷史責任。”作者分析了國際理念、國內實際情況及“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海昏侯墓考古發現與大眾傳媒等熱點問題,提出“以保護考古遺產為目的的公共考古,主要包括考古遺產教育、考古遺產展示、考古遺產傳播。”

在這方面,《考古何為》是從將文化遺產作為基本國策的高度來立論著筆的。作者從考古遺產談起,卻不侷限於考古遺產,而是立足於《文物保護法》的大框架,以歷史文化名城、鄉土建築這樣的整體性保護入手,將考古置於文物保護,將單體保護置於整體保護的視野之下。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要保護什麼,如何保護?作者在書中提出三點建議:1。細化名城、名鎮、名村評價標準,制定《價值評估管理辦法》;2。建立監測巡視機制,制定《監測巡視管理辦法》,實行國家、地方分級巡視管理;3。建立名城市長聯席會議制。作者從陳志華教授開創的中國鄉土建築理論體系中汲取養分,主張用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手段研究鄉土建築,用鄉土建築的理論方法和保護理念研究城市中的聚落、社群和城市考古、鄉土墓葬等,以此反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整體保護。

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基本國策,需要文化遺產教育來支撐。作者以親身參與的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小學“文化遺產課堂”的實踐探索為案例,系統闡述了文化遺產教育應作為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區別於以往的文化遺產進課堂和博物館開展的社會教育,“文化遺產課堂”強調遵循教育規律,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透過建立課程標準,培養師資力量,完成教材編寫等工作,開展以學校和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關於文化遺產教育的構成,作者將其概括為:文化遺產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文化遺產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遺產的法制教育三個方面。進而提煉出七個關鍵詞,即文化遺產、知識、技能、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法制觀。作者認為,四觀教育比知識技能教育更加重要,只有抓住四觀教育,才能抓住文化遺產的核心。

《考古何為》還是一部有鄉愁情懷的著作,對天津考古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記述和思考,有歷史的迴響,有現實的追問,或娓娓道來,或拍案而起,歸根結底是深情地守望。作者用“一三五三”四個數概括出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徵:一個人地關係的大規律,考古遺存分佈從山到海縱橫十萬年;三個時段的大歷史,10萬年以來天津先民適應環境的人文歷史,千年以來天津城市的形成發展歷史,百年以來天津城市近代化和天津人民鬥爭的歷史;五個層級的古代城市體系,按人口數量和地理單元相關性明清天津城市分為小村、村莊、鄉鎮、城鎮、縣城。三元結構的近代城市,中國傳統城區與外國租界區、河北新區共存的格局。同時,作者還把大運河作為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大動脈,強調要把天津的歷史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納入整體保護中,開展必要的修復工作。

書中的“馬家店遺址發現與保護的艱難歷程”“王家大院歷史建築與王氏家族聚居形態”,在實踐層面是推動天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程序的典型案例,在研究和認識層面則是提供了一種科學正規化。如果說前兩者是論文的話,那“不要損害盤山的歷史真實性”“天津有個‘裝王府’”“新建的金湯橋還是文物嗎”更像是圍繞文物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雜文。文物須要敬畏,城市不能重來,這些案例包括了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單體,對此,我們豈能熟視無睹?

《考古何為》在書寫方式上的創新,也帶給我們諸多啟示。敞開式的結構與敘述,展現出接受美學在專業普及中的重要作用。書中不是簡單引用朋友圈的內容,而是在與朋友圈中的人和被研究者進行田野考察式的交流。這是一部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意識的考古學通識著作,是在用優質閱讀來引領閱讀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修復與技術研究基金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