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燃燈者“燃燈”!守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何若

為燃燈者“燃燈”!守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昔日“大眼睛”再次走到聚光燈下。31年前,蘇明娟在安徽一間簡陋教室裡讀書的模樣,被記者抓拍,從那開始,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就成了“希望工程”的招牌。而多年後她發起設立的助學基金,已參與建設了5所希望小學。

蘇明娟的人生經歷,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動人例證。在與希望工程“邂逅”前,她一度面臨失學,最終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順利讀完了大學。從茅草屋走入大會堂,從自己“淋雨”到為他人“撐傘”,如今回頭來看,那雙大眼睛裡閃爍著的,有對知識的渴望,有對改變命運的希冀,更有教育公平孕育出的希望之光。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其實也是時代進步的生動剪影。過去一些鄉村,“學校是祠堂改建的,有窗戶,但是沒有玻璃,上面糊著紙,破了很多洞”“缺老師、缺教具、也缺學生”……再看今天,學前教育資助制度日趨完善,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全面實行,“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最漂亮的建築是校舍、最美的環境是校園”得以實現;“師範生公費教育”“優師計劃”“國培計劃”等深入推進,鄉村教師隊伍穩下來、強起來,“一塊螢幕”更讓越來越多農村孩子享受到了全國範圍的優質教育資源……

資料顯示,當下我國95。3%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因貧失學、輟學已成為歷史。點滴細節,真切資料,無不體現著教育公平的歷史性跨越,那束希望之光,正讓一代代的孩子依靠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公平點亮希望的燈,背後是一個個默默奉獻的“燃燈者”。這樣的付出與堅守,清晰呈現於另外兩名黨的二十大代表身上。張桂梅雖身患多種重疾,但始終步履不停,只為“山裡的孩子一個都不能掉隊”;14年前“背母上學”的劉秀祥,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大山,成為深山學子的“引路人”,為四處勸學他已騎壞了8輛摩托車……“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長,路有多遠”,一個個鄉村教師用責任與擔當,守護著孩子們能讀書、讀好書的純真願望,豐富著他們改變命運的無限可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讓像張桂梅一樣在大山深處從教的鄉村教師,充滿著無限期待。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全社會能以切實行動致敬那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師者,努力改善他們的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等,社會為燃燈者“燃燈”,才有更多“燃燈者”照亮鄉村孩子的心靈,照亮教育公平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