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醫療專家:搏擊拳套必須戴,對練水平應相當

醫療專家:搏擊拳套必須戴,對練水平應相當

拳擊愛好者在擂臺上訓練。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隨著綜合格鬥運動員張偉麗、唐凱,現役職業拳王徐燦等人憑實力打出名堂,搏擊類專案也成為了很多運動愛好者的選擇。同時,職業賽事中鼻青臉腫、傷痕累累的場面也讓一部分人望而卻步。其實,普通愛好者選擇搏擊類運動作為健身專案,只要選擇專業度高的俱樂部和教練,進行科學系統訓練,正確佩戴護具,可以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運動難度:★★★

拳擊、泰拳、散打的拳打腳踢,或是柔術的各類擒技,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透過學習至少掌握一種技能,從這個角度來說,鼓勵所有人參與。另一方面,在ONE冠軍賽醫療服務副總裁王韋人醫生看來,與其說搏擊類運動是否具有普適性,不如說俱樂部和教練的教學方法適不適合學員。因此,選擇專業教學團隊,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是否有腰椎、膝關節等損傷或其他疾病,確定練習適合的格鬥技能,以及個性化的訓練方案尤為重要。

身體訓練是搏擊類運動的必修課,很多俱樂部也會在課上安排一些體能和不同部位的力量訓練。因為這部分訓練能夠維持骨骼和肌肉的“質量”,更好地完成搏擊的相關技術動作練習。愛好者後期想要提升水平,甚至考慮轉為職業選手,受傷風險確實會相應增加,所以會對身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受傷風險:★★★☆

易傷部位:頭部,臉部,鼻樑、眼窩

王韋人介紹,職業搏擊賽場上最常見的傷病就是頭部外傷,臉部撕裂傷,鼻樑、眼窩等部位骨折,重則還有腦震盪,“畢竟搏擊比賽的目的是擊倒對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擊打頭部。”其次,站立格鬥專案用拳腳膝肘攻擊,手掌、腳掌骨折,以及膝肘部位的挫傷也較為常見,“但這類傷通常出現在職業比賽中,選手訓練時都不常見,普通愛好者只要掌握好訓練強度,也都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此外,柔術等地面格鬥,如果訓練不當還有可能發生關節韌帶的損傷。

至於意外扭傷、拉傷等,王韋人表示,這些情況在任何運動中都無法預測,但練習搏擊時,在有專業教練監督指導、練習者認真正確執行的前提下,這類損傷發生的機率不高。

運動貼士

各類職業格鬥和搏擊賽事對護具有詳細規定,拳套是最為重要的“武器”。王韋人介紹,無論在賽場還是訓練場,拳套必不可少的原因在於保護自己的手,而不是對方的頭或其他部位。

此外,王韋人作為場邊醫師協會(國際格鬥運動醫療權威機構)理事,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頭部護具並不會顯著降低頭部外傷、骨折和腦震盪等風險,唯一能降低的是臉部撕裂傷的機率。在他看來,受傷機率的決定因素主要取決於訓練方法、強度和對練的同伴。

王韋人建議,普通愛好者在對練或實戰時,首先要謹慎選擇對手,年齡、體型差距過大的雙方一般不被安排對練。其次,有經驗的教練通常會挑選水平相當的雙方切磋,過程中也會一直提醒注意出招分寸,或及時閃躲。此外,安撫情緒,避免出現過激動作也很重要,這些方面都能減少受傷事件發生。

從減少傷病、提高水平等多個角度出發,王韋人都鼓勵愛好者儘量堅持規律訓練,科學訓練,循序漸進。

新京報記者 劉晨

編輯 張雲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