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袁崇煥:忠君衛明一生戎馬,為何到了頭卻落得個凌遲處死?

說起明朝滅亡,清軍入關,總會讓人多幾分唏噓。讓我們跟隨袁崇煥袁大督師回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萬曆十二年(1584),袁崇煥出生在了廣西梧州府藤縣,一說在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此時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剛剛去世兩年,這兩年是明神宗朱翊鈞從收歸權力想要勵精圖治到酒色沉迷的搖擺階段,加上不斷對所謂張居正黨羽的清算,拖垮大明王朝的黨爭也在不斷醞釀。

袁崇煥:忠君衛明一生戎馬,為何到了頭卻落得個凌遲處死?

袁崇煥和同時代大多數人一樣,將仕途的希望訴諸於科舉,一直到萬曆四十七年(1619),35歲的袁崇煥才終於考中了進士,被授予福建邵武任知縣。在這段日子裡,袁崇煥經常同從邊塞上退下來的老兵討論兵法,瞭解情況。《明史》載:“(袁崇煥)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到了天啟二年(1622),袁崇煥終於有機會進京朝覲,而這三年裡明朝已經換了兩位皇帝,朝廷局勢也徹底淪陷在了黨政之中,正派旗號的東林黨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之初勢力強盛,有“東林勢盛,眾正盈朝”的說法,但是朱由校即位後,對自己的乳母客氏百般封賞,而客氏的情人宦官魏忠賢也就一併受到青眼,由此形成了閹黨。兩派勢同水火,相互打壓,在閹黨製造了一系列“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案後,東林黨勢弱。兩黨的相爭,導致政局不穩,民變四起,邊境也不得安寧,遼東後金的不斷壯大,對關內土地虎視眈眈。

入京的袁崇煥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貴人,東林黨人御史侯恂,袁崇煥被破格提升調至兵部。此時,廣寧被後金佔領,朝廷決議重新派出將領鎮守山海關,以防備後金繼續南下。袁崇煥當機立斷主動請纓:“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加上朝中大臣的推薦,袁崇煥再次得到破格提升的機會,他被任命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可自行招兵買馬。

袁崇煥幾經提拔,卻無浮躁之氣,他曾受命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人群,他當即出發,夜晚穿梭在荊棘之間有隨時被虎豹襲擊的危險,在他四更天入城後,將士們都誇讚袁崇煥好膽量。

袁崇煥:忠君衛明一生戎馬,為何到了頭卻落得個凌遲處死?

在隨後一年裡,袁崇煥又認識了另一位貴人,前來巡行邊塞的大學士孫承宗,袁崇煥提出好建議,孫承宗則力排眾議,在兩人的相互扶持之下,於天啟四年(1624),他們一起建設的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以其完備的軍事設施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則將寧遠視為安土。到了第二年,孫承宗與袁崇煥決定向外發展,派出將領佔據了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成為了腹地。在這樣的經營之下,遼東收復疆土二百里。

可惜朝中受閹黨一派擺佈,孫承宗被罷免,命高第接任,高第認為關外守不住,於是想要把孫承宗與袁崇煥經營的錦州等地以及寧遠全部放棄。袁崇煥極力表達堅守此地的重要性,但奈何高第一意孤行,最後袁崇煥表示:“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寧可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高第最後便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讓寧遠又一次成為了前線。《明史》記錄了撤離時的場景:“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

天啟六年(1626),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當即率領大軍西渡遼河,直奔寧遠,高第擁重兵于山海關,下令不準救援,袁崇煥得知後寫下血書,與將士一起盟誓以死守城。看到後金計程車兵舉著盾牌攻鑿城牆,袁崇煥冷靜指揮,他用西洋巨炮進行轟擊。後金軍的冷兵器在明軍的熱兵器的攻擊下損失慘重,有江湖傳說,努爾哈赤也在這場戰役中被炮火轟傷,以至於不久之後一命嗚呼,兩天後努爾哈赤下令退軍。雖然寧遠盡力保住了,但是覺華島淪陷,後金軍屠城軍民數被殺萬人。此役後,高第因為不發援軍終於被罷免,袁崇煥則擔任了遼東巡撫,不久後加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袁崇煥:忠君衛明一生戎馬,為何到了頭卻落得個凌遲處死?

天啟七年(1627),後金繼位者皇太極也前來騷擾過幾次,雖然有所損失,但是在袁崇煥和一系列將領的配合下明軍基本勝利,史稱“寧錦大捷”。但魏忠賢的閹黨一脈以袁崇煥不救援錦州為由拒絕給袁崇煥更多的封賞,七月,袁崇煥選擇辭官回鄉。

蒼天有眼,亂臣賊子終不得長久,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明思宗朱由檢登基,魏忠賢被奪權,回鄉途中上吊自殺。閹黨一派的黨羽被悉數清理剪滅。之前在寧錦大捷中冒領軍功的人被削職,袁崇煥再次被啟用,任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在七月進京覲見時留下五年復遼的豪言:“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朱由檢聽後十分高興,並表示如果成真,甚至可以封袁崇煥為異姓王侯。

袁崇煥又表達了自己去往邊關以後朝中曾有人誹謗自己的情況,希望朱由檢對他放心。於是朱由檢在大學士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將尚方寶劍賜給了袁崇煥,讓他放心前去。

袁崇煥:忠君衛明一生戎馬,為何到了頭卻落得個凌遲處死?

崇禎二年(1629),袁崇煥同駐守東江的毛文龍有所爭論,兩人對毛文龍耗費過多的錢糧起了爭執,最終幾番拉扯後,袁崇煥決定先斬後奏,但卻一直未上報朱由檢。此時變故也陡生,同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進犯,遵化、三屯營被相繼攻破,後金軍又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朱由檢大驚,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在幾番戰鬥以及炮轟金營之後,後金軍撤退,明軍死傷不少,但京都之圍解除。

但此時的袁崇煥卻被治罪,朝中對於袁崇煥是救援有功還是與後金勾結有罪引發爭議,但此時後金設計離間,朝中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等人落進下石,朱由檢最終還是決定將袁崇煥治罪,這位名將最終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全部家產,但家中根本沒有多少餘財。

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在《海外慟哭記》中有這樣一段評價:“崇煥為人粗豪,不持士節。然甲士精強,邊備修舉,自熊襄愍以後,未見其比。關兵之在城外者,聞其下獄,鬨然稱亂,矢集皇城,兵部從獄中出其手書止之。其得士心如此。顧使之誣死,從此精銳盡喪,士卒不可以經戰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