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京首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亮相馬甸橋

“到了橋區就迷糊”並非是機動車駕駛員才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騎車人而言,在一些複雜橋區,同樣會面臨找不到路的苦惱。近期,北京市交管部門在北三環馬甸橋區開展了“非機動車三級指路標誌”試點工作,在進入橋區、分流區域、駛出橋區等點位進行分級指引,方便騎車人找路。

北京首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亮相馬甸橋

北三環馬甸橋東南角,橋區入口處增設了非機動車指路標誌,這也是三級指路標誌中的第一級。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騎到橋區容易“找不到北”有解了

在苜蓿葉形的馬甸立交橋,受過專業培訓的駕駛員依靠指路標誌可以順利通行,但對於一些騎車人來說,在這裡轉著轉著就找不到方向了。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首次在馬甸橋試點“非機動車三級指路標誌”,指示騎行路線、使目的地更明確,它也將成為立交橋區慢行系統改造的一個風向標。

馬甸橋位於北三環與京藏高速交叉處,橋區機動車透過苜蓿葉式盤橋匝道實現互通,非機動車設有獨立的通行系統,透過橋下涵洞和便橋等方式,實現快速路兩側聯通。但由於橋型複雜,缺少非機動車指路系統,非機動車通行非常不便。

對此,市公安交管部門第一次對進入橋區和橋區分流點位專門設定了“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全面加強非機動車通行指引,方便周邊居民出行。

如果對該“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進行拆解分析,分別起到這樣的作用:一級標誌設在進入橋區前的路段,起到讓市民確認方向的作用,同時引導市民騎行進入非機動車道,不要走高架橋;二級、三級標誌都是在橋區內設定,起到分流的作用,市民可根據路牌騎出橋區或繼續在橋區內騎行。

北京首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亮相馬甸橋

馬甸橋區內設定二級、三級指路標誌,騎行者可根據路標指引,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記者體驗:透過新標誌,很容易找到大方向

具體來看,改造中,交管部門在馬甸橋南向北方向非機動車道起點處設定非機動車靠右行駛指示標誌,同時增加去往“健翔橋、北太平莊橋、安華橋”指路標誌。在三環南側涵洞分流點設定“德勝門橋”掉頭和“健翔橋、北太平橋、安華橋”直行的指路標誌;對南向北穿越三環涵洞,設定“安華橋”直行和“健翔橋、北太平橋”左轉指路標誌;對南向北三環北側涵洞出口,設定“健翔橋”直行以及“北太平橋、德勝門橋”左轉指路標誌,實現南向北各個方向的全方位指引。其餘方向也按照“清晰、準確、連續”的原則進行設定,最大限度保證非機動車通行。

記者實地體驗後發現,透過這套新的標誌系統,騎行者從任何一個方向進入馬甸橋都不容易再迷路。同時,其標誌語言也更貼近騎行者出行半徑相對較小的習慣——以橋區名稱的指引取代了路名指引,更加方便騎車人找到大方向。

北京首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亮相馬甸橋

路標的設計語言更貼近騎行者的出行習慣,以橋名取代路名,方便市民找到大方向。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其實,所謂的“三級指路標誌”並非完全獨立的一套系統,除了進入橋區的第一道標誌外,後續的標誌都是共用、互用的,對於一些騎行者而言,二級標誌起到導流作用,而對於另一些騎行者而言,這些標誌則直接起到引導他們騎行出橋區的作用。

將成為解決老舊橋區慢行系統連通性差的標準

在馬甸橋慢行系統最佳化改造中,還有一些新的設計亮點。馬甸橋南北方向跨三環便橋,為行人、非機動車共用混行模式。為進一步規範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路權,減少相互交織干擾,市公安交管部門按照新修訂的《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中的標準,首次應用了新國標交通標誌——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標誌,行人靠右、非機動車靠左通行;同時對非機動車通行區域採用柏油路面鋪裝,進一步明確通行路權,減少行人、非機動車混行交織,確保通行安全。

北京首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系統”亮相馬甸橋

馬甸橋慢行系統改造中,首次應用了新國標交通標誌——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標誌。它的意思是,二者可在同一條道路內通行,但非機動車靠左、行人靠右。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其實在北京的一些老舊橋區,與馬甸橋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馬甸橋慢行改造試點的經驗也將為後續改造提供借鑑。

北京市交管局秩序處最佳化科科長李磊表示,馬甸橋“非機動車三級指路標誌”是在不能改變非機動車道路通行條件下,透過規範標誌、完善指路系統進行的一次慢行系統改造試點,它將作為一個標準,解決老舊橋區慢行系統連通性差的問題,並在橋區修建慢行廊道,打通橋區節點、樹立改造規範。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從2016年開始實施慢行系統建設,目前全市各級道路共建設慢行系統約3200公里,形成了北京市慢行系統路網。市公安交管部門借鑑國內外慢行系統管理先進經驗,持續開展慢行系統最佳化提升工作,先後完成了二環輔路、京藏輔路、平安大街等一系列慢行系統精品工程,今年將繼續不斷提升慢行系統的連續性、安全性、舒適性。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