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深圳:新建專案應優先採用物聯網消防設施,消防智慧化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吳治聰 深圳報道

11月1日起,由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隊編制出臺的地方標準《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將正式實施。《技術要求》將規範深圳市的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的設計、施工、驗收及執行維護,並推動消防智慧化的發展。《技術要求》規定,深圳市新建、改建、擴建專案應優先採用自帶物聯網功能的消防設施。

智慧消防是將物聯網、雲計算、AI等先進技術與消防工作相結合,相較於傳統消防,注重打通各系統間的資訊孤島、提升感知預警能力和應急指揮智慧能力,透過更早發現、更快處理,將火災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中商產業預測稱,消防智慧化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傳統消防企業、安防企業、科技巨頭、創業公司爭相佈局智慧消防,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元左右。

智慧消防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快培育智慧城市相關的產業體系?深圳市政協委員譚侃建議,一是出臺產業扶持政策,明確產業發展導向,提供獎勵激勵政策。二是編制產業標準規範,提供技術支撐保障。三是規劃建設產業園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四是設定配套定向風投基金,構建創新創業創造+創投的新發展格局。

打消對無線聯網不安全的顧慮

深圳市物聯網產業協會理事、深圳市鎧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CEO 高曉波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近年來,國家對智慧消防的推進出臺了一系列的檔案,強調了利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及智慧終端實現統一監管,打造全國一張網,傳統的消防企業紛紛轉型進入消防物聯網行列。但是由於消防驗收的問題,基本都是試探著往前走,沒有哪個檔案明確規定一定要實施消防設施物聯網化。

《技術要求》明確指出,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建築物或構築物應設定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新建、改建、擴建專案應優先採用自帶物聯網功能的消防設施。

對此,高曉波認為,深圳優先採用物聯網消防設施,打消了傳統消防驗收時對於無線聯網不安全的顧慮,真正做到了先行示範區的創新精神,對智慧消防物聯網產業上下游的一大利好訊息。

此外,在傳輸網路、傳輸協議與傳輸安全方面,《技術要求》規定為保障聯網系統傳輸穩定性,消防設施物聯網系統通訊傳輸網路優先專網,不具備條件的,應加強資訊保安防護,但攝像頭影片分析等頻寬需求較大的場景應採用專網。

重點關注城中村、老舊小區、“三小場所”

深圳市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在調研中指出,城中村和“三小場所”等地的風險始終是應急管理需要關注的問題,因其建設年代較早對消防考慮不足,建築密集,車輛進出難,不利於消防撲救和居民疏散。

《技術要求》指出,針對“三小場所”等消防基礎設施薄弱但火災危險性大的場所,鼓勵透過增加獨立式探測報警裝置提升火災防控能力。

“安裝聯網型煙感與燃氣報警器,實現統一監管與運營,可以實時檢視到裝置的線上與離線故障狀態,當火災與隱患預警的時候,能透過大屏彈窗、電話、簡訊、APP、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通知到相關負責人,及時保障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高曉波介紹道,目前,鎧灣平臺免費提供給全國各地的街道辦和運營商使用,可以相容市面幾百家智慧終端廠商。

深圳市物聯網產業協會秘書長鄭華兵表示,物聯網技術在防火方面有大量的應用,以禁止電動車入戶充電為例,深圳的物聯網企業提供了兩種主要解決方案。一種是在電梯和樓宇入口安裝感測器,當電動車或者鋰電池入內將會進行報警。另一種是在樓宇內的電路系統安裝智慧監控裝置,當識別到惡性負載的線路時對其進行預警或者分閘。

打破平臺接入壁壘推動消防智慧化的發展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消防”是重要環節和內容,全國多地將“智慧消防”納入“智慧城市”整體規劃,推動資訊化建設和消防工作的深度融合。深圳擁有物聯網等高關聯突破性技術基礎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保障。《深圳市推進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指出,深圳要部署面向城市公共安全的感知終端,推進可燃氣體監測、電氣線路監測、煙感探測等感知終端部署。

從產業鏈來說,物聯網產業分為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與應用層一個閉環。目前,消防設施物聯網技術主流是NB-IOT和CAT1蜂窩技術,還有LORA與RF433非蜂窩技術,感知層與傳輸層技術都相當成熟。在應用層,由於應用平臺協議不統一,導致外部裝置與平臺接入時產生壁壘,不利於消防智慧化的發展。

高曉波舉例說明道,因為各廠家平臺協議不統一,所以各個聯網單位在消防物聯應用時,就要採用多個應用平臺同時管理多款裝置,這不僅提高了平臺軟體和裝置的投入成本,而且後期的監管與維護也會很麻煩。

對此,高曉波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可選擇幾家開放的、綜合性的、功能強大的智慧消防雲平臺企業合作,透過開放API介面資料上傳到城市級消防應急大資料平臺,同時透過協議打通全國多家廠商的智慧消防設施,讓生產廠商與工程商都不用操心平臺軟體技術問題,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實現產業鏈分工協作。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