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先秦時期的《孝經》中有這麼一句話經常被後世人提及,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就是說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和頭髮,不能輕易毀傷。因此,在古代的大部分時期裡,不論男女,都留長髮,剃頭髮是不被允許的,一個人生下來之後,對於頭髮就要愛護,長了可以修剪,但不能剃掉,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明朝時期,而到了清朝就是另一個景象了。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說起清朝,有一個盡人皆知的特點就是男士留辮子,而說到古裝劇,大概清宮戲是最多的,開啟電視就能看到清朝的辮子男士,不過,實際上即便是清朝的辮子,也是經過一步步變化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如同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那樣,頭髮剃去的部分還沒有一半。在最早的剃髮令實行的時候,頭頂上留下來的頭髮不過一銅錢的面積,基本等於全部剃光了,這對於幾千年來一直愛惜頭髮的漢人來說就是晴天霹靂。所以當初因為剃髮令的實行,很多地方都爆發了起義,那一段時間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但清政府的決心是很大的,無論死多少人都必須執行這個剃髮易服,意思很簡單,這個天下是滿人說了算,你只有剃髮易服了才算是真正歸順大清朝。

這樣的高壓政策在過去基本是沒有過的,在古代,朝代的更迭,除了戰爭引起巨大的傷亡外,其實這個天下姓什麼,誰來做皇帝對平民百姓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因為剃髮易服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從的一個命令,而這個命令對於大部分中原人來說又是寧死都不願意執行的,顧炎武在《斷髮》中說:“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那麼一開始的剃髮令是怎樣的呢?實際上早在清軍入關之前,剃髮令就已經在實行了,只是範圍比較小,僅限於歸降的漢人和蒙古人等,而到了順治入關之後,1645年,全國範圍內的剃髮令和易服令就實行了。易服令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接受的,就是這個剃髮令很難被接受,順治帝和多爾袞要求剃髮後的髮式為金錢鼠尾式,即頭上僅留銅錢大小的一撮頭髮,然後編成小辮,這個小辮要能從銅錢中間的那個小孔穿過,這基本就相當於剃光頭了。如果不按照這個規定剃髮,那就是逆賊,按律當斬,“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這麼一小撮頭髮別說十天半個月,就是一年不洗估計也沒事,編成小辮之後盤在頭上,基本不需要花時間打理,倒真的節約不少時間,當然滿人將頭髮弄成這個樣並不是為了好打理,而是由他們的生活習性決定的,滿人最開始屬於遊牧民族性質,打獵騎射,頭髮太多確實不方便,所以才形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髮式,而當他們統一了全國,為了更好的統治,將滿人的統治強加給漢人,自然在頭髮上做文章是最好的。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不過隨著滿人入關,原先的遊牧性質的生活已經成為過去時,他們開始越來越會享受漢人的生活,而頭上的頭髮也越留越多,到了清朝晚期,剃去的頭髮可能都佔不了一半,然後剩下的那些頭髮編成一條辮子,這個辮子就比較粗比較長了,打理起來就相對費事一些,關於洗頭髮的問題也就出現了。

不過,關於多久洗一次頭髮這樣的問題,古今都有相通的地方。古代也有很多人愛乾淨,那麼頭髮必然是需要經常洗的,但也有人就是沒那麼愛乾淨,十天半個月不洗也是很正常的,甚至一個月不洗也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都說魏晉風流,當時的整體環境下,人們實際上是不怎麼愛乾淨的,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再有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是出了名的邋遢,《宋史》記載:“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王安石喜歡蓬頭垢面,而且邋遢的理直氣壯。

再說到現在,有人每天出門前都要洗澡洗頭髮,而有的人就是很多天不洗澡不洗頭髮,也能堅持個十天半個月,尤其是農村,一個周洗一次頭都可能算是勤快的,當然夏天勤快點,冬天的話就真的十天半個月才洗一次,這並不稀奇,味道的話,肯定是有的,但是習慣了也就那樣。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所以清朝時期有辮子的男士也是如此,勤快的勤快,懶的懶,當然,上流社會或者有正兒八經的地方上班的那些人洗頭髮的次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畢竟要給別人留下好點的印象,形象還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們可能幾天就洗一次,可以在自己家中洗,也可以去外面專門洗頭的地方去洗,順便打理打理頭髮。而農村的人,一個月不洗也很正常,大家整天忙地裡的活,哪有功夫去洗頭髮?就算是洗也不會好好洗,能自己感覺清爽就可以了,大家都一樣,誰也不會笑話誰。

但是特別愛乾淨的人要是和一個普通百姓遇到,可能就不會太愉快了,比如有一個外國的傳教士有一次在走路的時候恰好就遇到了一位在拆辮子的普通百姓,風一吹來,那味道,傳教士終生難忘,然後吐了一地,估計那位男士已經好幾個月沒洗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