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康圓夢 | 四川瀘州納溪天仙鎮銀羅村:巧延枇杷產業鏈助農增收

龍婧 許紫豔 封面新聞記者 伍勇

冬季,正是枇杷花綻放的時節。大雪節氣過後,四川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銀羅村,村民正忙著給枇杷樹梳花,再將梳掉的花穗、花蕊、花枝分別加工成不同等級的枇杷花茶,不僅保證了來年枇杷果實的個頭和品質,還拓寬村民增產增收渠道。

銀羅村有1036多戶人家,2016年前開始發展枇杷產業,透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村集體公司將該村全部村民納入合作社社員,用土地入股,同時村民還在基地當管理人員或者務工,增加收入。

如今,村集體公司核心區已經種植枇杷200畝,每年都要疏花3000公斤,如何將梳下來的枇杷花變廢為寶,延長枇杷產業鏈?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銀羅村對枇杷花進行研究試驗,先後研發出枇杷花、枇杷酒、枇杷膏等系列產品。

“我們和農戶的發展模式是全託管和半托管,全託管模式即土地入股,農戶佔40%,公司佔60%。管理人員、疏花疏果、用工都託管給農戶,肥料、種子、農藥化肥,他們都不用管。”銀羅村村支書周奎介紹,村裡有60多戶農戶採用全託管方式,去年枇杷收益農戶最低分到2000多元,最高分到30000多元。

據瞭解,在銀羅村,村民土地入股最多的有近20畝,吳金全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十五六畝地,一年有5萬多元收入,加上在公司上班,一年工資2萬多元,一年總收入7萬多元。”吳金全告訴記者。

由於今年枇杷長勢較好,在10月底,村民們就開始進行梳花,將花分揀,製成枇杷花茶。梳花以後果子也能更大,營養充足,口感更好。摘掉的枇杷花用來加工成枇杷花茶,這樣就實現了產業鏈延伸。

“今年的枇杷花預計有2000公斤到5000公斤,用工約300人,今年產值在40萬到100萬之間,實際收入可能在25萬到75萬左右,按照用工15天,我們的採花季工人能做半個多月,平均下來收入在4000元左右。”銀羅村村支書周奎算了一筆賬,他很有幹勁,一顆枇杷帶來了給村裡帶來兩次收入,枇杷花不僅實現“變廢為寶”,更是讓村民實現增產又增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