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未來15年如何探索月球和更遠深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揭秘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馬帥莎 郭超凱)嫦娥七號將在月球背面找水,國際月球科研站將在2035年前建成,月球網際網路正在論證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集體採訪,介紹未來10到15年中國的月球與深空探測計劃。

據知,目前中國正在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它由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組成。此前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取回1731克月球樣品,中國科研團隊從樣品中發現了月球新礦物“嫦娥石”,證明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存在來自岩漿結晶過程的“水”。按照規劃,嫦娥六號任務將爭取在月球背面取回兩公斤樣本,其後中國計劃在月球南極著陸,開展飛躍探測。

吳偉仁說,月球南極存在一些很深的洞穴,形成於月球自然生成的瞬間,科學家認為這些洞穴裡可能有水,由於終年不見陽光,它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嫦娥七號飛躍器著陸月球后將飛到洞穴裡現場勘查,尋找水;嫦娥八號計劃在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

據悉,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將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包括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飛躍器,以及若干種科學探測儀器等,找水的同時,探測月球南極的地形地貌、環境、物質成分等。

吳偉仁表示,中國計劃在2035年之前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中國希望和其他國家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聯合設計、聯合勘察、共享資料、共同管理。

他還透露,中國正在論證以月球為主要基地,建立月球網際網路,覆蓋地月空間甚至星際空間,它可以進行資料或訊號中轉、導航、遙感,對月球資源、飛行器著陸等實行有效管理。

“這三件事如果能做成,中國將在地月空間領域邁上一個新臺階。”吳偉仁說。

不僅如此,中國也將目光投向了月球以外的深空。未來10到15年,中國將分別完成小行星和火星的取樣返回,對木星、天王星進行穿越探測,前往150億公里遠的地方開展太陽系邊際探測。針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吳偉仁說,中國計劃實施一次小天體防禦任務,透過發射撞擊器,撞擊幾十米級的小天體,改變它的軌道。

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是國際通行慣例,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曾表示,無論是探月工程四期還是小行星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中國都堅持開放的態度,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跟國際同行開展廣泛合作。

過去中國的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合作集中在一些國家的科學載荷搭載,或聯合開展科學研究。比如嫦娥四號任務中,中國與俄羅斯、歐洲空間局開展了工程技術合作,與瑞典、德國、荷蘭、沙特開展了科學載荷合作。

吳偉仁表示,後續希望能夠開展更高層面、更多領域、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月球與深空探測是全人類的事情,不是一個國家的事,要動員全球力量,共同打造地月空間或星際空間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月球和深空探索”特別活動24日在海南海口舉辦,會上介紹了嫦娥六號國際載荷徵集結果及嫦娥七號國際合作機遇公告,以及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願景等。

對此,吳偉仁表示,這次大會的舉辦體現了中國更加開放的態度。要促進國際合作,首先要讓大家知道中國在幹什麼,應利用這個機會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對外航天政策、航天規劃,同時也要傾聽國際上的聲音,知道其他國家準備幹什麼。大家共同探討研究未來在深遠太空,人類要做什麼、怎麼做、解決什麼問題,面對共同目標,加強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