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了你可能會懷疑,其實只有兩例

連坐——中國古代法律中的陋習之一,其意思為一人犯罪,與之有關聯的人皆要受到刑罰的制度。連坐其實從夏朝起就初現端倪,直到秦朝時期,秦始皇將連坐制度明確規定下來,成為一條法令制度。不過秦時期的連坐有兩種體現,一種是連坐制,一種是夷三族。前者是戶籍制度;後者是一種刑罰。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了你可能會懷疑,其實只有兩例

連坐制的具體內容是,透過兩種農民編制:伍和什,將全國所有的農民編輯在冊,農民不得隨意走動,不能夠遷離原來的居所。如果有離開故鄉而鄰里未上報的話,一整個什(十家人)都要受到牽連。這種方法可以保證農民安居穩定,這樣賦稅就能得到保障。

而後者則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刑罰制度,犯了特殊重罪的人其親屬也要受同等的刑罰,著名的秦丞相李斯就被處以夷三族之刑。其中,所犯罪行通常是通敵叛國等異常嚴重的政治犯罪。由於這類犯罪其後果非常嚴重,一旦處理不得當,很可能會反覆發生。為了杜絕這類犯罪,設定了夷三族,一人犯罪,其父母、兄弟和妻子都需要受罰。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了你可能會懷疑,其實只有兩例

這兩種制度的遠離其實都是一樣的,透過家族、鄰里聯絡來控制民眾,使民眾遵守制度或法律。在之後除了宋朝以外,別的朝代也基本奉行連坐制這樣的戶籍管理原理,以嚴苛的手段來限制民眾的出行;而宋朝開放了人們的出行,因此經濟才能達到如此繁榮的地步,商業水平也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提升。

而夷三族,在之後的發展讓人眼熟,即所謂的“誅九族”。誅九族在歷史中的記載是非常少的,通常出現在野史或文學作品裡。其原因是太過殘忍,不人道。為了給後世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記錄官員通常會一筆帶過,不會著重地描述。在個人日誌或者野史中,唯一有跡可循地僅兩例,這兩例全都是出自於明朝時期永樂年間,也就是朱棣在位時。畢竟朱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想鎮壓反叛之人,自然會使用強硬手段。

方孝孺是出了名的大儒,朱元璋臨終前將年幼的太子朱允炆託付給方孝孺。當朱允炆即位後,即將方孝孺列為翰林學士,輔佐自己處理政務。然而,燕王朱棣早就野心畢現,在朱允炆意圖削藩之時,朱棣於建文元年(1492年)兵臨應天,逼朱允炆退位。

朱棣即位後,曾有人勸說他不要過分為難方孝孺等人,因為方孝孺素來頗負名譽,如果他濫殺方孝孺,容易招致禍心。朱棣虛心聽從了建議,但是他仍舊不放心,因為方孝孺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師生關係和儒生們,而由於太祖在位時重用儒生和寒門弟子,使其形成了不曉得勢力,如果這段關係不處理恰當,很有可能會遭到儒生們言論上的抨擊。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了你可能會懷疑,其實只有兩例

於是他決定嘗試招撫方孝孺。建文四年(1402年),他將方孝孺請到了朝堂上,方孝孺一進朝堂就為建文帝哭喪,厲聲指責朱棣敗壞祖制,朱棣溫和地安慰了他一番後,請求方孝孺為他草擬即位詔書。其實這一招確實明智,一來可以看出方孝孺有無反心,二來如果真的勸說成功,方孝孺為朱棣寫詔書,那麼就公開表明方孝孺已經承認朱棣這個皇帝,受他影響的儒生們也可以歸順。

然而,朱棣低估了方孝孺的固執程度。方孝孺不僅不答應他,而且還將朱棣遞給他的筆扔在地上,表示寧願死都不會寫詔書。這直接激怒了朱棣,本來朱棣也並不一定就是要為難他的,然而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給朱棣下馬威,朱棣身為一國之君,又怎能忍受這種屈辱,他怒而命令官員給予方孝孺車裂刑(一種酷刑,五馬分屍之意),並施予誅九族之刑罰。《明史·方孝孺傳》中寫道:“……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以軍籍獲免。”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了你可能會懷疑,其實只有兩例

方孝孺之後,還有一人也被誅九族,其實不僅九族,甚至連同鄉村民都未放過。《明史·景清傳》中寫道:“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景清是建文帝時期的御史大夫,效忠於建文帝朱允炆。他在朱棣謀權篡位並殺害方孝孺後,意圖刺殺朱棣,在朝堂上刺殺失敗,被處以磔刑(一種酷刑),並誅九族與全村所有村民。由於涉案人員實在太多,根根錯連,猶如瓜的藤曼,因此被稱為瓜蔓抄。

雖然永樂帝朱棣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達到了“永樂盛世”的高度,但他誅九族一事依然免不了被人稱作暴君。當改朝換代、反叛上位時,那些上位者無不是踏著無數人的鮮血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