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只有3人真心匡扶漢室,兩人曲線救國,一人絕望的自殺了

“忠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它要求臣子必需忠於君主,不過在三國時期,皇帝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這也讓諸侯不在怕皇帝,所以他們雖然口上說效忠漢獻帝,但行動上已不再聽他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提出了要匡扶漢室,但大多數人只是利用匡扶漢室這個旗幟謀私利,並不是真心想匡扶漢室。

如曹操提出要匡扶漢室,但實際上他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漢獻帝來為自己謀取利益;劉備也口口聲聲說要匡扶漢室,但是他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封禪”,想做皇帝的心昭然若揭。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說一套做一套,三國中提出匡扶漢室的人中,這3人是真心想匡扶漢室的,其中2人選擇了曲線救國,另外1人是直線救國,但卻因為匡扶漢室失敗,絕望的自殺了。

第一位是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虎將,武功高強、為人忠義,這讓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頗高。後世皇帝也對關羽青睞有加,多次加封關羽,宋徽宗曾五次加封關羽,封他為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等,順治皇帝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道光皇帝也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等。

關羽是一個想真心匡扶漢室的人,他一人獲得的官職爵位不少,但他最引以為傲的是漢獻帝封給他的漢壽亭侯。同時,曾在關羽被曹操圍困,在張遼的勸說下要歸順曹操時,關羽特意提出降漢不降曹。

這兩件事體現了關羽對漢室的忠誠。跟隨劉備期間,關羽也一直為匡扶漢室的目標而奮鬥。在劉備奪得漢中後,關羽覺得匡扶漢室的機會已到,所以在未請示劉備的情況下,他發動了樊城之戰,想滅掉曹魏興復漢室,但由於他缺少支援,以及東吳這個盟友的背叛,讓他輸掉了樊城之戰。

關羽也因此丟了荊州和性命,成了他人生和蜀漢的一大遺憾,也是蜀漢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第二位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也是一個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在和劉備臥龍崗座談時,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先奪取荊州和益州,然後再圖北方地區,但諸葛亮提出的這一系列對策,都是為匡扶漢室這一目標而服務的。

出山之後,諸葛亮也按照他的隆中對,一步一步幫助劉備拿下了荊州、益州、漢中三地,實現了三分天下。同時,諸葛亮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匡扶漢室,不過在關羽兵敗丟掉荊州後,他要匡扶漢室的夢想就漸行漸遠了,隨後劉備又在夷陵慘敗,更給了蜀漢和諸葛亮沉重一擊。

劉備病逝後,留給了諸葛亮一個爛攤子,內部叛亂不斷,實力受損嚴重;外部孫劉盟友關係破裂,強敵曹魏虎視眈眈,蜀漢處境很危險,但是諸葛亮勵精圖治,秣兵歷馬,很快穩定了陣腳,蜀漢的國力也有了一定的恢復,即便如此,兩國實力差距巨大,蜀漢要滅掉曹魏也不太現實。

劉備去世後,匡扶漢室的重任落在了諸葛亮肩上,這讓諸葛亮不能偏南一偶,只貪求自身一世安穩,所以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是開始了北伐。由於兩方實力差距明顯,以及蜀道道路艱險、糧草運送不易等,諸葛亮北伐頻頻失敗。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勞累成疾病逝五丈原,留下了千古遺憾。

第三位是荀彧。

荀彧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董卓為相期間,荀彧預料到必將有戰事發生,所以帶著家人逃離了四戰之地潁川,他起初投奔的是袁紹,但他覺得袁紹不是一個能成大事之人,所以帶著家人又投奔了曹操。

曹操開始打著的是興復漢室的旗幟,這點和荀彧不謀而合,荀彧是漢室忠臣,他也想匡扶漢室。

荀彧給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如鍾繇、郭嘉、陳群、荀攸等,希望他們能幫助曹操滅掉強敵,匡扶漢室。荀彧還提議曹操迎回逃亡的漢獻帝,這能增強曹操的號召力,荀彧的這個提議也促成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荀彧還為曹操出謀劃策、治理國家等,是曹操壯大的關鍵人物。

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肯定了荀彧對他的貢獻。但兩人雖然是同一陣營的人,可是他們從一開始,奮鬥的目標就有很大差別,荀彧幫助曹操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曹操提出興復漢室,只是想借助這個謀取私利。

曹操實力越強,他就越想獲得更多的利益,他想讓子孫封侯、自己封王等,但這都不符合祖制,所以招致了荀彧在內的漢臣的不滿和阻擾。這也讓曹操和荀彧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而且不可調和。

當荀彧成曹操的絆腳石的時候,他利用手中的職權將荀彧調離了關鍵崗位,只給了他一個無權無勢的虛職。

荀彧知道曹操貪圖皇位時,已經沒有人能阻止曹操了,所以荀彧匡扶漢室的夢想破滅了,他在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