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謊言聽多了,你還有分辨真相的能力嗎?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年輕時曾因盜用公款而被起訴,逃亡一段時間後,因為回家探望病重妻子被逮捕,鋃鐺入獄。但也正是在牢裡這段時間的埋頭創作,奠定了他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的地位。

《吝嗇的情人》故事很簡單,一個叫瑪西爾的美麗平民姑娘被一個叫卡特的富豪追求,這本是一段灰姑娘式的浪漫愛情故事,卻因為瑪西爾不相信卡特的話而選擇分手。

卡特“吝嗇”的不願意展現自己的財富,瑪西爾也“吝嗇”的不願意給予卡特信任。

故事是有些諷刺意味的,瑪西爾嚮往浪漫美好的生活,然而當真正的富豪出現在她面前,並且主動追求她時,卻因為她主觀的錯誤判斷,錯過了真摯的卡特。

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他們為什麼“吝嗇”,這段感情無疾而終的背後,又傳達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瑪西爾在一座百貨大樓裡賣男士手套,這裡每天出入著形形色色的人,但有一些男人總是藉著買手套的名義,搭訕這些美麗售貨員,他們滿嘴謊言,善用甜言蜜語去騙取女孩們的感情。

男主人公卡特是一名畫家、旅行家、汽車收藏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這樣的身份背景,不僅表明了他的雄厚財富,也表明了他浪漫和感性的性格特點。

卡特第一次見到瑪西爾時,就驚為天人,在她面前,卡特十分緊張,但還是遞出自己的名片,真誠的向瑪西爾邀約。

卡特的誠意打動了瑪西爾,她答應了卡特的邀約。隨著兩人的接觸,瑪西爾也逐漸對卡特產生了好感。

可卡特並沒有向瑪爾西坦白身份,只是不斷的向瑪西爾表達著自己的愛意以及對二人未來的憧憬。

因為是個詩人,卡特的話顯得十分詩意,這讓瑪西爾覺得,他和那些逗留在她櫃檯前調笑的男人一樣,都是“騙子”。就這樣,瑪西爾生氣的離開了深愛她的卡特。

這段本該皆大歡喜的戀情,至此也就“神奇”的劃上了句號。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如同歐?亨利的《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等代表作品一樣,這篇《吝嗇的情人》在結尾上也出現了反轉,雖然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強烈感受,但故事仍能引起我們的思考。

瑪西爾不相信卡特,除了是出於自我保護,更多的是對謊言以及“感情騙子”的反感。

而卡特沒有顯露自己財富的原因,從文中對瑪西爾的形容就可以看出:

卡特用希臘神話中的青春女神“赫柏”來形容她的美麗。

用羅馬神話中智慧女神“密涅瓦”來形容她的聰慧。

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少女“普賽克”來形容她的純淨。

卡特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在他看來,瑪西爾是完美的,他們愛情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他不在意瑪西爾貧窮的家庭,甚至會小心翼翼的繞開此類話題,因為他怕傷害瑪爾西的自尊心。

在這段短暫的感情中,瑪西爾代表著理性,卡特代表感性。也正是在這樣的理性和感性合力之下,造成“騙子”假象,促使這段愛情以分手收尾。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瑪西爾接受卡特的邀約,是因為卡特的誠意和謙遜,但卡特說的話和展現的經濟能力是矛盾的。

瑪西爾可以接受一個貧窮的人,但不能接受一個只會說大話的人:

卡特動情的對瑪西爾說:“我們將遊遍歐洲的每一個城市,然後到印度去,看看那兒的廟宇,坐坐大象的背,再到波斯去看看比賽,還要去領略其他國家的風光。”

瑪爾西說:“他們也是這麼說,可我想,你也許就是一個夥計,或者以賭馬為生,我可不是一個好騙的姑娘。”

很明顯,卡特的話,瑪西爾已經聽了無數次,這是“騙子”們慣用的說辭。

歐?亨利的作品是具有批判性的,他借瑪西爾對這種話的熟悉和厭惡,揭示了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嘲諷和詬病。

至此,在瑪西爾心裡,卡特已經和那些人劃上了等號,無論卡特再說什麼,都無法改變他在瑪西爾心裡的“騙子”形象。

《墨菲定律》裡,有一個定律叫“可得性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當下的人的表現,給出判定結果。

卡特對瑪西爾的愛是真誠的,但卻說了和“騙子”們完全一樣的話,這種“巧合”的安排,不僅點出瑪西爾選擇分手的原因,也是歐?亨利呈現在作品中的“幽默”方式,並藉此指出瑪西爾思想的侷限性。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瑪西爾工作的地方有3000名售貨員,她們曾告訴瑪西爾,“騙子”們會說怎樣的話,做怎樣的事,是帶著她去吃一碗“雜碎面”,還是會帶她逛公園。

在公園裡,卡特柔聲的對瑪西爾說:“嫁給我吧,瑪西爾,我們將到一個如詩如畫的都市生活。我們還要去一個擁有雄偉的高塔和宮殿的城市,那裡珍藏著舉世聞名的圖畫和雕像,四周環繞著河流,人們的交通工具是……”

“是平底船。”瑪西爾突然坐起來說。

隨後瑪西爾又說:“我還知道你接下來要說什麼。”

這裡,歐?亨利“幽默”的敘事手法再次出現,儘管卡特是真心的,卻但再次和“騙子”們一樣“不謀而合”,也帶瑪西爾去了公園,說了在瑪西爾看來不著邊際的“豪言壯語”。

《墨菲定律》裡,有一個定律叫“專家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往往會更容易相信那些看起來資歷和經驗高過自己的人說的話。在這篇小說中,從一開始就交代了瑪西爾只有十八歲,暗示了她閱歷的不足,這也是她對同事的話深信不疑的主要原因。

在她們傳授瑪爾西的“經驗”裡,富豪的求愛方式一定是帶著她去高階的餐廳吃飯,然後開著豪車帶著她去兜風,於是在瑪西爾心裡,這就成為了一條鐵律。

當兩種想法重合,瑪西爾便不再對卡特有任何留戀,畢竟誰也不會去喜歡一個滿嘴胡話的男人,分手也就成了必然。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奇葩說》第六季,有一期“大魔王賽”,來了龐博和卡姆,他們是脫口秀大會兩季的冠軍。尤其是卡姆,其獨特的“體驗式脫口秀”風格和誇張的表演方式,深受觀眾喜愛。他的每一場脫口秀演出都十分火爆,常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然而,在同是語言類的《奇葩說》當中,卡姆的表演卻遭遇了滑鐵盧。節目中,他的一切能力似乎都喪失了,現場尷尬到了極點。雖然在尷尬之餘,卡姆也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鼓勵,但分數不漲反減也表明他的表現並沒有被觀眾認可。

結束髮言後,卡姆還問馬東:“我可以走嗎?我太難受了。”可見,這場表演也讓卡姆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正是因為卡姆潛意識裡把《奇葩說》當成了《脫口秀大會》,不自覺的以自己在脫口秀上取得的成績,來推測自己在辯論場上的效果。

熱情和自信是卡姆的優勢,但如果把辯論當做脫口秀,很明顯就是盲目自信。因為二者在評判標準上有巨大的差異,辯論講究的是邏輯和論證,幽默是加分項,但絕對不是制勝關鍵。

這一點,與小說中卡特形成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倚仗自身優勢,一個是完全忽略了自身優勢。

《吝嗇的情人》:用舊眼光看待當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吝嗇”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定義叫“積極惰性”。意思是說,曾經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在遭遇新的挑戰時會不由自主地選擇重複過去的經驗模式來應對。

顯而易見,瑪西爾和卡姆一樣,正是掉入了“積極惰性”的陷阱裡。

孔子在《論語》中也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代表著一個人的銳氣和強烈的進取之心,過分自信;“狷”則代表一個人過分拘謹,畏畏縮縮,做事總會差一點火候。

在《吝嗇的情人》裡,瑪西爾就是“狂”,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了她客觀冷靜的判斷,她和卡姆一樣,對自己都十分自信,但這種“慣性思維”,也註定會讓他們失去很多東西。

卡特代表著“狷”,他雖然曾經俘獲了瑪爾西的心,但他過於謹慎,認為身份地位會成為二人的障礙,然而他卻忘了,財富和地位本身也是他的優勢。

孔子所說的“中行”,其實就是“中庸”的意思。如果瑪爾西可以暫時放下懷疑和成見,卡特也可以稍微展露一部分自己的財力,或許這個故事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所以,《吝嗇的情人》並非真的在講述“吝嗇”,而是借這個故事中瑪西爾和卡特的表現,提醒我們,不要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當下,更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優勢。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一致時,你就該停下來思考了。

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句話呢?

借《吝嗇的情人》這篇小說,我們就可以明白,“停下思考”並非就是要站在“多數人”的對立面。

在兩個“陣營”之間,我們還可以選擇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問題,瞭解事物的真正面目,不盲目相信他人的經驗和直覺判斷,才可以更好的面對和處理問題。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瞭解更多精彩。

感謝閱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