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中國人對於身後事是非常在意的,皇家尤其如此,很多皇帝剛剛登基,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寢了,作為皇家陵墓,在地形和風水上肯定會有一定的講究,明朝的13陵就是如此,為何明朝有13個皇帝都葬在這裡?十三陵的地形到底有多好?

13陵坐落在現在的北京市昌平區,那裡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一個小盆地,陵區周圍有群山環抱,中部是平原,有小河流蜿蜒曲折而過,那裡一共埋葬了13個皇帝、23個皇后、2個太子、30多個妃嬪和2個太監。

第一個被埋葬在13陵中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最後一個被葬入十三陵的崇禎,這經過了230年,著名的《永樂大典》也被埋葬於13陵中,但是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它具體在那一座陵寢中,除了思陵以外,其他的全部沒有被盜過。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找到了一個來自江西的風水師,讓他為自己尋得一塊吉祥的墓地,最終選址落在了昌平境內,朱棣親自勘探後,將其封為“天壽山”,此後的12位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他們在確定具體的地址時,都會尋求風水師的建議。

那裡的十三座皇陵雖然各有特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依山而築的,分別建在了東、西和北三面山麓上,體系完整、規模龐大,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皇陵建築群,面積超過了40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明朝的術士們認為,十三陵所在的地區,是“風水寶地”,陵寢前6公里的地方,有兩座小山,東邊的山被稱作青龍,西邊的山被稱為白虎,符合四靈方位格局,從風水的角度來看,明成祖朱棣冊封的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群山環抱,視野平坦開闊,草木繁盛,生機盎然,是天造地設的皇陵土地。

13陵從選址到設計規劃,都重視了建築和自然的統一,讓建築和植被、河流、山勢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了一種“天造地設”的境界,也是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點的一種實踐,13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內部又可以看成是相互獨立的小單位,陵寢和陵寢之間至少隔半公里。

最多的有8公里,除了思陵以外,其他的皇陵均分佈於長陵左右,從衛星圖上看,呈現出扇形,其實不光中國人盛讚這塊陵地,就連英國著名的城市規劃學家埃德蒙培根也對明13陵有著高度的評價:整個山谷都用來紀念死去的君王,氣勢是多麼的壯麗。而為13陵選址的風水師廖均卿也是出身名門,他是唐朝著名的風水大師廖三傳的後人,他們一家居住在興國縣,給周圍的人看風水,在被朝廷選中之前,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朱棣稱帝后的第二年改元為永樂,永樂5年,他唯一的皇后徐氏病故,朱棣下旨,讓吏部尚書趙羾卜來選擇陵地。

在古代,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百姓都對風水忌諱莫深,所以為皇后選陵地並不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因為以後皇帝還要和皇后合葬,他們還認為這會影響到子孫後代,吏部尚書苦想了幾天,又翻看了很多關於風水學說的古代書籍,最終把目光落在了廖三傳的後人,也就是廖均卿這一族上,於是他便建議朱棣派人前去江西。

古時候的交通遠沒有現在那麼便利,在皇后因病去世後的第5個月,朝廷找到了風水先生,他立刻就去了北京選擇地址,走了好幾個月才到達,他先後查勘了燕臺驛、又查勘了玉泉山,但覺得都不是很好,便去了南京。

2個月以後,他第二次到北京選擇陵地,在遊覽完了各地之後,他來到了黃土山,也就是後來的天壽山,看中了這塊寶地。

那一年的廖均卿已經50歲了,他為了向朱棣清楚地報告情況,還繪製了風水圖,這個圖是按照實際的地勢繪製的,上邊標註了陵寢具體位置,青龍白虎等山脈在哪裡,以及水的走勢,水口的位置等,在用了2天時間畫完了圖紙以後。

他還寫了《朝獻山圖表章》,呈給了朱棣,用文字對圖進行了解釋,表明那裡的地形既符合天上的星宿佈局,又符合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將陵寢建在那裡,明朝會明君聖主代代出,難怪明朝13位皇帝都喜歡葬這裡。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永樂皇帝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他賜給了廖均卿300吊錢,五十斤魚和五十斤肉,還有若干的衣服和白米,廖均卿之前只是個鄉下人,一下得到了皇帝這麼多的賞賜,頓時感到受寵若驚。

公元1409年,永樂皇帝在廖均卿的建議下,兩次查勘了黃土山,他決定在這裡為徐皇后和自己修建陵園,在選定了這塊寶地以後,風水先生等人並沒有停歇,而是繼續為皇家尋找其他備用的風水寶地,石門驛、辛家莊、龍泉、洪羅山等地,都有過他們的足跡。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廖均卿先是被永樂皇帝封為一個小官,後來又數次擢升,從一介平民到皇帝面前的紅人,廖均卿用不到3年的時間,改變了自己人生的軌跡。

但是他對於在朝為官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以上有老母,下有五子尚未婚配為由,辭官回鄉,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作為一個風水先生,他肯定是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