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張郃(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張郃重大事件之六——街亭之戰

很多人只知道街亭之戰對諸葛亮北伐意義重大,但並不清楚重大在哪。很多文章說蜀軍本來高奏凱歌,街亭如果打贏了就能直搗長安。如果哪篇文章這樣寫,那就是在胡說八道,恐怕他連街亭、漢中、祁山等等在哪裡都不知道。

首先蜀漢國力弱小,經過關羽荊州之敗、劉備夷陵之敗後領土與人口急劇縮減,不得不休養生息。以至於整個曹丕時代把所有注意力都投向東吳,因為只要擊敗東吳,蜀漢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即使經過六七年修養,蜀漢相對魏國仍然是小不點,靠一場戰役改變雙方實力對比乃至掀翻曹魏,那是不可能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實際上後來曹魏使用過,結果損失慘重,這件事以後再介紹。子午谷奇謀即使實現,也不過佔據長安一座孤城,整個關中、涼州仍然在曹魏控制之下,並不會自動納入蜀漢版圖,所以這種賭博沒有意義。

既然如此,諸葛亮的計劃則是突然襲擊,步步為營。諸葛亮從祁山大路出擊,在漢中西邊繞了一個大圈,顯然不是意圖進取長安,因為這種路線將給曹魏充足時間做準備。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意圖就是涼州,步步蠶食,避免過分刺激曹魏,通過幾次軍事行動逐漸吃掉涼州全境,逐步壯大自己,再圖關中。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因為行動迅速,隴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廣魏和隴西二郡則拒不投降。當時這一地區的形勢是,由南至北的隴山被從西向東的渭水截斷,這條山脈使隴右與關中只有幾個關鍵的隘口可供交通,街亭便是最重要的一個。蜀軍此次北伐其實志不在東,而在西,意圖將隴右地區完全吃掉。

此時尚有兩郡仍在曹魏控制中,因此需要先拿下兩地,然後一要守住街亭,二要擋住陳倉沿渭水來攻的魏軍,守住這兩個點就等於把隴右的大門徹底關閉,隨後蜀漢後方才有時間運輸糧草、兵源,並且需要時間對新獲得的五個郡實現有效管理。

所以後來我們知道,街亭失守,諸葛亮立即從新得到的三郡地盤撤走,並未抵抗的原因了,不是不想守,而是時間太短,沒有消化掉,而且這裡還有兩郡沒拿下,只有三個郡不構成完整的地理單元,沒法防守。三國時期三大關鍵點:合肥、江陵-襄陽、漢中,東中西三個方向三個點,守住一個戰略要點就能守住背後一大片領土,所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街亭的意義就在於整個隴右五郡。張郃若拿不下街亭,曹魏將一下丟失西部五個郡的廣大領土,這場戰役可謂至關重要。

我們知道諸葛亮派去守街亭的主將是馬謖,他來到街亭放著平地現成的城郭不守,卻率主力部隊登上南邊的山頭紮營。副將王平多次規勸,馬謖都不聽,只分撥一支小分隊給王平在山下紮營。

張郃南征北戰幾十年,一見蜀軍的排兵佈陣實在破綻百出。於是先將馬謖佔據的山頭包圍住,切斷了蜀軍水源。人沒有水自然支撐不了多久,很快山上軍心開始不穩。張郃率軍大舉進攻,早已沒了戰鬥力的蜀兵頃刻之間被包了餃子。

街亭被張郃成功拿下,突顯了身經百戰的老將與紙上談兵的書生的巨大差距。想當年定軍山之戰,黃忠從山上以猛虎下山之勢俯衝曹軍,斬殺敵軍主將夏侯淵,馬謖想複製神話卻不看時間地點人物,是紙上談兵的典型案例。

擊潰馬謖後魏軍奪取街亭,首要任務是收復隴右三郡,於是張郃馬不停蹄,先後進軍南安、天水、安定,將叛魏投蜀的三城全部收復。這直接導致諸葛亮辛苦得來的戰果全部化為烏有。曹魏此後的在戰略重心也從東吳轉移至西蜀,蜀軍歷次北伐再也沒能取得更大的戰果。

抵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爭,張郃立下頭功,表彰自然是不能少,三國志張郃傳記載,魏明帝曹叡下詔:“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一下自給張郃增加了足足一千戶食邑,可能大家聽過萬戶侯,但曹魏是建立在漢末幾十年混戰之後,人口銳減、耕地荒廢,達到如此多的食邑已經是非常高了,在五子良將中是最高的。

同年,擊退蜀漢的進攻後,曹叡又準備對東吳下手。當時司馬懿正在荊州訓練水軍,打算從沔水順流而下入長江以討伐東吳,曹叡下詔命張郃帶領關中的部隊移師荊州,接受司馬懿統一排程。張郃到達荊州正是冬季,河中水位淺,大船無法行駛,於是張郃領軍回到方城屯駐。

同年冬季,諸葛亮再次北伐,這次改為向陳倉發動猛烈進攻。曹叡派驛馬急忙傳召張郃至洛陽。魏明帝親自在城外為張郃擺酒送別,調遣三萬士卒給張郃指揮,還分出一部分皇家衛隊保護張郃,以顯示皇家榮寵。酒宴上曹叡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那諸葛亮會不會已經拿下陳倉了?”張郃心知諸葛亮軍隊缺乏糧草,攻勢不會持久,於是回答:“估計為臣還沒到,諸葛亮就會撤退了,方才臣屈指一算,諸葛亮的糧草撐不過十天。”

張郃領兵晝夜不停行軍至南鄭,果然諸葛亮已經撤退了。曹叡再次召張郃回京都洛陽,拜為徵西車騎將軍。

上文中曹叡與張郃的對話,三國志原文為:“(叡)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成語“屈指可數”的典故便出自這裡了。

在街亭之戰後,張郃一直就沒停下腳步,先從關中轉到荊州,又從荊州回到河北,再從河北道洛陽,又從洛陽去南鄭,最後再折返洛陽。荊州備戰調他過去,涼州備戰也調他過去,跑了一整年的路最後一張沒打,但也沒白奔波,官拜徵西車騎將軍,要知道車騎將軍可是位比三公,這不但比之前的特進又高一級,而且遠遠比曹操時代其他武將要高了。其他四子早已故去,曹仁、夏侯淵、夏侯尚等宗族老將也相繼離世,可以說武將中張郃的資歷、威望在曹魏已無人可比,曹叡對張郃的器重也順理成章。

太和三年(229)春,剛剛退回漢中的諸葛亮發動第三次北伐,殺了個回馬槍,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太和四年(230)七月,曹叡決定轉守為攻,兵分三路大舉攻蜀:第一路曹真率主力由子午道,也就是子午谷進發;第二路司馬懿從陳倉沿漢水逆流而上;第三路張郃從褒斜道進兵,直撲漢中。

結果曹真的主力在子午谷中遇連續降雨,棧道被沖毀,道路也泥濘不堪,行軍足足一個月才走了將近一半,前鋒部隊又被蜀地百姓看到,引來蜀軍攻擊,至此曹魏版子午谷奇謀徹底泡湯。另外兩路張郃、司馬懿也在魏延、李嚴的防守下毫無進展。在朝中多名大臣的勸諫之下,曹叡下詔班師回朝。曹真於次年病逝,不知是否因這次子午谷中的一個多月大雨而起。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張郃重大事件之七——木門道中伏

太和五年(231)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之前曹魏在西部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曹真已經生命垂危,於是司馬懿終於以主將身份閃亮登場,張郃作為二把手隨軍出征。

據史料記載,司馬懿與張郃在多次軍事行動上分歧嚴重。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領四千士兵防守上邽,自己則率主力前往祁山。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縣和郿縣。但司馬懿認為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祁山進發。結果諸葛亮在上邽擊敗費曜、郭淮,並收割了當地的麥子以充軍糧,回師滷城等待司馬懿主力。

張郃認為蜀軍遠道而來,補給困難,魏軍應固守營地,派出奇兵偷襲蜀軍後方,截斷其糧道。司馬懿仍然不聽,派張郃圍攻南邊王平的營寨,自己親率主力與諸葛亮正面決戰。結果司馬懿反被諸葛亮派遣將魏延、高翔、吳班三面包抄,大敗而逃。據史料記載,這一戰蜀軍獲得玄鎧五千、角弩三千多,斬殺魏軍低階軍官就有三千多人,曹魏損失慘重。

之後司馬懿再也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即便魏軍將領請戰,他也不準,只是固守。

當年六月,蜀軍糧草終於支撐不住,諸葛亮又接到劉禪撤軍命令,於是主動撤退。

我們都知道張郃因追擊蜀軍在木門道中伏兵而死,但究竟是張郃自己領兵追擊還是司馬懿強令追擊的呢?

三國志張郃傳載“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這裡的意思似乎是張郃自己追擊諸葛亮。而據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記載:“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這裡明確記載張郃不同意追擊,宣王,也就是司馬懿不聽,張郃是“不得已”才進兵的。《資治通鑑》載“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陳壽寫三國志文筆是極為簡潔的,由於他當時所能掌握的史料有限,另外除非他認為可信,否則不會收入傳記,導致很多資訊在三國志中看不到,裴松之的注要比三國志本體文字多出幾倍。我們看到《魏略》與《資治通鑑》都提到是司馬懿命令追擊,那麼就來分析一下。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首先司馬懿是這次整個戰役魏軍總指揮是毫無爭議的,當張郃與司馬懿在一起時無疑也要接受司馬懿指揮。其次三國志的記載沒有體現出司馬懿,是曹叡直接給張郃下達的命令,這是不對的。如果不說此處為陳壽誤記,那換種說法是陳壽行文實在太簡潔,把司馬懿給簡潔掉了。明確了誰是老大,問題迎刃而解,張郃若要出兵,一定要有司馬懿的命令才行。何況司馬懿是第一次與諸葛亮打交道,張郃可是已經與蜀軍對戰多年,顯然更瞭解諸葛亮的行軍風格就是穩,撤軍必然會有斷後。

所以,張郃追擊是司馬懿強行命令下無奈之舉。

司馬懿是故意害死張郃的嗎?

不是。

這種陰謀論當然很有市場,因為第一這符合司馬懿陰險狠毒的形象,第二符合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第三符合張郃常年蜀漢手下敗將的形象。各方固有形象都得到了維護,太合理了。

但真的如此嗎?先說張郃,定軍山被眾人推為主將,危難時穩定軍心避免崩盤;江陵城外幾次打退東吳援軍,身先士卒;街亭大敗蜀軍,迅速收復隴右三郡;早年間跟隨曹操征戰河北,後來隨軍平定馬超、韓遂。張郃是戎馬一生的戰將,加上他與蜀軍交戰多年,從曹叡每次戰蜀必召張郃的行為來看,也看出他在軍中的地位,恰恰是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所以劉備當年才會感嘆殺夏侯淵不如殺張郃好,張郃對付蜀漢是頗有心得的。

再說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雖然已經位高權重,但曹叡尚在,要知道曹叡的能力可比曹丕還強,面臨的外部環境遠比曹丕棘手,都能得心應手的應對,連續擊敗東吳和西蜀。如果司馬懿圖謀不軌,曹叡是不會放過他的,另外此時曹操時代的舊臣如陳群、辛毗,以及曹氏宗親曹洪尚在,司馬懿是人不是神,畢竟曹丕曹叡都短命這件事司馬懿是算不出來的。筆者認為司馬懿的軌跡與曹操非常類似,一開始應該都忠心朝廷,但隨著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權力不斷增強而發生心理轉變。不然曹操當年攻下漢中,司馬懿也不會勸他進攻益州了。否則曹操一統三國,司馬懿就沒什麼事了。人的思想是逐漸變化的,筆者認為至少此時的司馬懿沒有想到那麼遠。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非要派張郃追擊蜀軍?

很簡單,司馬懿是前敵總指揮,第一次對陣諸葛亮,而二把手張郃經驗比他豐富、年齡比他長、威望比他高,在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下司馬懿總是想表現自己。否則凡事都聽張郃的,那豈不是顯得自己沒有能力?司馬懿是外姓,是曹真的替補隊員,沒有突出表現的話曹叡以後完全可能換其他人坐這個位置。所以第一次面對諸葛亮,一定得讓張郃知到誰才是老大,這樣才能提升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可是前文筆者介紹過,整個戰役張郃不斷的提出不同意見,司馬懿說東張郃非要說西,筆者認為這並非張郃對司馬懿有個人恩怨,應該只是單純對戰場局勢的見解。但司馬懿是不會聽的,他的目標是透過這次戰役確定自己軍中地位,給自己增加威望,如果凡事都聽張郃的,豈不是打自己的臉?張郃哪有這些政治頭腦,他是武將不是謀士,當然沒那麼多考慮,於是照舊怎麼想就怎麼說。

司馬懿能不氣嗎,本來立功心切,沒賺到便宜又吃敗仗,好不容易把諸葛亮熬走了,他一定要讓張郃吃個癟,教訓教訓這個不聽話的老將。“蜀軍很明顯就是有埋伏,但我偏要你張郃去,就是要你打個敗仗回來,讓你出出醜!”司馬懿應該就是這樣的心思。

以上為筆者推測,類似的說法在史料中是見不到的,因為司馬家後來建立晉朝,陳壽寫三國志也是晉代,所以關於司馬懿的負面記載是很難找到確實證據的。

筆者認為司馬懿派張郃追擊的動機頂多也就是讓張郃出醜噁心一下他,至於說借諸葛亮之手殺掉張郃,應該不至於。而且即便中伏,主將戰死的機率也並不大。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道,蜀軍伏兵從高地殺出,弓弩齊發,張郃腿部中箭傷重不治身亡。想來張郃此時年事已高,所以雖不是要害,身體已老化,最終戰死沙場。

魏明帝曹叡賜予張郃壯侯諡號,張郃兒子張雄承襲爵位,曹叡又分封他的另外四子為列侯,小兒子賜予關內侯的爵位。

張郃是五子良將中唯一戰死沙場的,相比其他曹操時代的名將,張郃一直不是最出風頭的,直到曹睿時期才站上歷史舞臺中央,而憑藉他的才能,不僅成為鎮守西部的曹魏重將,敵對陣營的劉備、諸葛亮對其也非常忌憚。三國志張郃傳原文“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張郃篇(下)!

張郃軼事

張郃隨時武將,卻非常喜歡與文人儒生交往。他曾直接向曹叡推薦自己的同鄉卑湛,說他是個精通經學、品德高尚的人。曹叡於是下詔回覆張郃:“過去東漢名將祭遵就曾向朝廷建議設立五經大夫的職位,他在軍營中喝酒也用儒家雅歌投壺的方式行酒令。現在將軍你在外統軍駐守,還不忘向朝廷推薦懂得儒家禮儀的人才,朕非常讚賞將軍的好意,現在我同意提拔卑湛為博士。”

曹叡引用的典故,祭遵是東漢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此人極為推崇儒術,他挑選人才一律按照儒家標準,軍中喝酒也要按照《禮記》中雅歌投壺的文雅方式來行酒令。以此做比是稱讚張郃有儒雅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