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最近有個話題叫“成年人連絕交都是安靜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的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身邊的朋友似乎變得越來越少。那些昨天還把酒言歡的人,一轉眼就莫名其妙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沒有爭吵、沒有徵兆、也沒有告別,就那麼無聲無息、不著痕跡地消失了。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我們可能早就跟一些人見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面。

聽起來有點驚悚,但遺憾的是這差不多就是事實。

古語曰:君子絕交,不出惡言。安靜離開,於是也就成了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但安靜離開並不意味著內心沒有波瀾。畢竟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不過都是深深淺淺的失望罷了。

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意中忽略了這種失望,又或者壓根兒就不願意承認這種失望。

不願承認,是因為我們分明知道:

成年人的感情,必然建立於一定的價值期待。

情緒價值或者實用價值,至少得佔一樣。

如果一樣都沒有,那這段關係就沒有意義,就很難維繫下去。

是的,價值。

這正是成人世界的終極通關密碼。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一個人的價值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抽象,關鍵是它必須剛好符合我們的期望。

年少時,這並不難滿足。因為那時候我們生活簡單,要的不多。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眼界的開闊、閱歷的豐富,我們的生活也在五光十色的現實世界裡變得錯綜複雜起來。

我們長大了、成熟了,想要的多了,想要的分量也不一樣了。

小時候,一把瓜子、一顆糖、一句玩笑,我們就能成為朋友、成為死黨。

如今哪怕吃無數頓的飯、喝無數次酒,我們也很難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

畢竟他也許記著你爽約的次數,而你卻記著自己付過的飯錢。

成年人對於價值交換的盈虧就是這麼清醒和敏感。

誰都想獲得對等的價值交換,更想獲得對自己有“盈餘”的價值交換。

那麼誰來虧損呢?

誰也不願虧損,自然誰都變得小心警惕了。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此外,

成年人在價值交換這方面往往既不做選擇題,也不做改錯題。

有人不是說了嘛,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全都要。

既要、又要、還要。

既要實用價值,又要情緒價值,還要保證在價值交換中不出差錯。一出差錯,便沒有修正和彌補的可能。

小孩子高興了可以成為朋友、有顆奶糖也能成為朋友。而成年人就算高興地有了一顆奶糖,想的卻是以後還能不能每天都高高興興地擁有一顆奶糖,又或者是波板糖、夾心糖、巧克力糖······

小孩子吵完嘴、打完架還可以和好,但成年人既不會吵也不會打,只會選擇直接按刪除鍵。

因為成年人的每個“錯誤”,都與其價值的折損掛鉤。

價值折損了,交換就不等價了,也就沒有繼續交換的可能了。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而最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與人之間實現價值交換的可能性本身就越來越小。

首先是情緒價值的難以實現。

情緒價值講求的是同頻共振,有默契、有共鳴、能“懂得”。

但默契和懂得,除去少數偶然情況,更多的則是建立在相似的人生經歷的基礎之上。

年輕時,大家閱歷尚淺,差別不明顯,彼此共性就多,共鳴也多。

但活得久了,大家的人生路線就千差萬別了。無論是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還是接收的資訊、獲得的認知,分明都早已參差不齊。

大家的相同之處越來越少,不同之處越來越多,各自的人生越來越獨一無二,自然也就難有共同的交集。這時候要懂得對方、要達成默契,何其難也。

既不懂得、又難有共鳴,所以哪來的情緒價值呢?

其次是實用價值輸出的難度加大了。

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個人的實用價值通常的確是增值的。

但個人價值的增值並不意味著輸出價值的同樣增值。

實際上,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大大提升的時候,我們的輸出價值卻往往是大大降低的。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是風險厭惡。

正如前面所說,成年人對於價值交換的盈虧是相當清醒和敏感的。誰都不願意吃虧,那麼在輸出價值的時候,每個人自然也就如履薄冰了。

正所謂交換有風險,輸出需謹慎。這個道理,大家就算不必言明,自然也是心照不宣。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利益共同體不一樣了。確切地說,是利益共同體更明確、更具體了。

青蔥時代,乾坤未定,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也是開放的、不那麼“確定”的。

誰都有可能和我們同路,誰都能跟我們組成一段臨時的利益共同體。既如此,我們當然也就樂得對同處一個“共同體”裡的人大大方方地輸出我們的個人價值。

比如同班、同校的同學,男女朋友,某個愛好圈,又或者是偶然聊得來的陌生人等等。

但到了一定的階段,比如談婚論嫁、成家立業之際,我們的利益共同體就漸漸明確和“成型”了。要麼是自己的家庭,要麼就是我們自己。

畢竟經歷了一番折騰和淬鍊之後,大家也都漸漸懂得了誰才是與自身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人,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因此,每個人最大的價值,自然也要留給最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

也就是我們的家庭,又或者是我們自己。

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麼無疾而終,關鍵是這件事變了

誰和我們更穩固、更長久地“同路”,我們的價值就偏向於誰。

之所以如此,同樣是緣於我們對於風險的厭惡,為的是將價值輸出的風險儘可能地降到最低。

畢竟大多數人的精力和價值都十分有限,當然只能在更穩固、更靠譜的地方發力。

而當大家都將自身的價值聚焦在家庭或者個人這種更穩固、更牢靠的地方時,對“共同體”之外的其他人的價值輸出和交換自然也就變得緊缺和稀薄了。

這就是為什麼總有人感慨朋友之間的感情淡了、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

因為大家不同路了。

因為我們各自都有了更穩固、更確定的同路人了。

這是人生規律使然,大可不必遺憾。

畢竟一段路有一段路的主題,一段路有一段路的風景。那些曾經同路的精彩,擁有過,本身已經是一種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