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朱安是被舊式婚姻毀掉生活的可憐人,我們常常這麼說。而作為這場事件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魯迅先生,雖然他掙扎一生都在抗拒這封建的渣滓,但仍然不幸深陷其中,並且畢生都無法徹底擺脫。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魯迅不喜歡朱安,大家興許都瞭解。兩人同住在北京的時候,分居在不同的房間,魯迅的房裡有一個柳條編箱,裡面放著的是他換下來的髒衣服。而筐蓋則留在朱安的房門口,上面摞著洗乾淨的內衫外褂,用一條被單遮蓋好。彼此基本不用多說,到了時間,直接去取就可以了。

這看起來是夫妻之間特有的默契,但魯迅和朱安的這種默契卻尷尬僵硬的同時透著悲涼,因為這並不是一種增進夫妻感情的調和劑,而是魯迅想盡量地避開朱安,極力減少兩人說話接觸的機會。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免費解,儘管這是一場父母全權操辦的舊式姻親,魯迅不喜歡朱安可以理解,但為何竟對朱安排斥到了這種地步?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朱安祖上其實家境頗為富足,她父母膝下只有一兒一女,把朱安當做眼珠子般疼愛。只是這個疼愛未免被桎梏在了封建道德的教條下。他們認為對女兒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讓她讀書,完整地學習《女兒經》,做一個溫良謙順的女子,一切以夫家為重。這也為日後她和魯迅的關係埋下了隱患。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母親就相中了朱安恭順柔善的性子,私自為他定下了這門婚事。魯迅聽說了朱安的情況後,十分抗拒,多次表示拒絕。只是訂親的事已經傳開,如果真的給退了,恐怕朱安的名譽也算是盡毀了。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無奈之下,魯迅只好同意,但他對朱安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不能纏足,一是進學堂,學點知識。朱安對此回覆道:裹足是從小就做了的,如今即便不纏,也回不去原樣了。進學堂,這對女子來說,是萬萬不行的。她從小便從《女兒經》和父母那裡被灌輸了,女子的首要任務是服侍丈夫和婆婆,無才是德,性子溫順謙和便足矣。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這樣的答案,無疑將魯迅還懷抱著的那萬分之一的希冀給打碎了。這是一個傳統的女人,骨子裡已經被深刻著那樣的思想,以至於想糾正,想引導都拗不過來了。這是魯迅對朱安反感的第一步。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1906年,在日本留學多年的魯迅,遲遲不願回國。漸漸便有流言傳回家鄉,說他已經找了一個日本女孩當老婆。母親對此感到坐立難安,連發多封電報催他回來。魯迅都以各種藉口推脫了。眼看著拿兒子沒辦法,母親編出了一個謊言,說近來身體不好,病重不起,恐時日無多。魯迅被這樣的來信給嚇到,當即買了票趕了回來。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沒想到看到的不是母親的病容,而是滿屋子的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一切準備就緒,就等他登場當個新郎。他被逼到了盡頭,在母親和族親長輩的輪番勸說下,終究上臺配合了這齣戲,由一個自由的青年轉換成了朱安的丈夫。這於他來說,是一場騙局。魯迅後來在研究國民性時,對“騙”之一字分外敏感,曾多次對其進行抨擊。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成親時的一些操作,讓他愈發加深了對這場婚姻的厭惡。他被要求穿著長袍馬褂,腦後拖著一條假辮子。而朱安那邊,因為知道魯迅不喜小腳,而特意做了一雙大一點的鞋子,在鞋子裡塞滿了棉花來填充,讓她可以穿著勉強充作大腳。

但沒想到,她剛踏出花轎,鞋子就因太大,滑落了下去,魯迅霎時間五味雜陳。他留學日本,曾親眼目睹中國女性因小腳被世人詬病,被當做猴子一樣展覽,他的老師也曾問過這些女性的腳骨問題,這一切都使他憤怒又不知如何作答。而他為了標榜與舊世界的隔絕,也早就剪了辮子抗爭並留照紀念。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而如今折騰了幾個來回,他又被打回了原點,並不得不對他們妥協。我想這對魯迅先生的心理應該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他以為自己跳出了那個圈子,沒想到這些人硬是伸著手把他給拉了下來。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婚後第二天,魯迅便跟朱安分居了。他對朱安冷淡寡言,一方面縱然是不滿這次婚姻,失望於朱安對新式女子的一點追求也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此打消朱安的念頭,期盼日後她可以好好改嫁。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而朱安對堅決地對魯迅坦言這輩子無論如何都不會改嫁的,她已經是周家的人了。這句話也是讓魯迅對她再次失望的原因。朱安跟魯迅在婚前都沒有見過幾面,她是真的因為深愛著魯迅,所以才對他如此死心塌地嗎?魯迅明白其實並不是,她只是再次秉持了《女兒經》的那一套。魯迅深深厭惡並視為糟粕的東西,她卻奉為生活的法典並執著的實踐。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魯迅和朱安婚後數年時間,兩人都沒有孩子。朱安曾託人去信一封表明自己的建議,大意是讓魯迅另納一房夫人。她的思路是,作為正房,既然無法為周家綿延子嗣,那理應大度寬容一些,為著周家的香火著想,再給丈夫找一個小房。這也是《女兒經》中教導她的要寬和大度。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魯迅收到這封來信,頓覺萬分荒謬。她以女德來要求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書中被頌揚的那種女子,時時刻意地放低姿態,去迎合丈夫。而這一切恰恰是魯迅最不想看到的,也最難以忍受的地方。他一直以曝光舊社會的鄙陋,割除這些毒瘤為己任,而朱安卻不曾意識到,她奉為準則的那些行動和言語正是毒瘤的一部分。

魯迅排斥朱安,不接觸也就算了,連話都不願說,他為何抗拒至此?

朱安有錯嗎?她不過是從小被這樣教導,跟著這樣地模式去成長。她善良溫和,不曾有過害人之心。魯迅先生有錯嗎?他看到了社會掩藏起來的這些汙垢,他以一己之力去抗爭,因不願成為汙垢的一角,而對被糟粕的朱安產生抗拒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