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漢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輝煌時代,特別是漢武帝在位的54年,頒佈“推恩令”加強皇權,而後北伐匈奴,猖獗數百年的匈奴,也被強漢打得四分五裂,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是成了家喻戶曉的口頭禪。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如今我們也是自稱為“漢族”,從淵源來來講,確實是強漢影響了中國人數千年思想觀念,就好比唐朝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開創“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海外諸國也是唐朝的人為“唐人”。

《沈下賢文集》中便如此講道:自翰海以東,神鳥、敦煌、張掖、酒泉,東至於金城、會寧,東西至於上郢、清水,凡五十郡、六鎮、十五軍,皆唐人子孫。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最深,日本直到明代都稱呼中國人為“唐人”,即便到了現在,海外只要有華人聚集地,都被稱為“唐人街”,這幾乎是舉世皆知。

“漢族”的威名是漢武帝劉徹大下來的,但是你知道這個“漢”的意思嗎?

“漢”取自先秦《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漢其實是天上的天河,夏秋交替時節往往都能看到天空有一條乳白色亮帶,先秦稱它為“河漢、天漢”古人也不懂星體,所以只能根本自己的所見所聞來解釋,而古人又講究“天人合一”。

他們認為天地是相通的,日月星辰的變化也會影響大地,《漢書·天文志》中說: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建立天地之間的聯絡,古人會將天上的星宿跟封建王朝的州、郡連線起來,《滕王閣序》的開頭便有: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當年漢高祖劉邦先入關中,次年五月發現了一次五星聚鼎的奇特星象,可惜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兵力差距太大,劉邦只能接受漢中、巴蜀一帶的封地,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漢中王。

當時就有儒生根據星象牽強附會說“漢之興,五星聚於東方”,劉邦一聽,心中大喜,選擇暫時隱忍,反正天下遲早都是他的,韓信又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麻痺項羽的耳目,劉邦也在巴蜀一帶休養生息。

劉邦稱帝后,自然而然就以“漢”作為國號,不過既然有“唐人”一類的稱呼,為什麼不成為“唐族”呢?雖然這個稱呼確實有些怪怪的,但叫個數千年也就接受了。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其實這跟儒家有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跟漢朝相輔相成,即便漢朝滅亡,儒學依舊傳承了下來,而“漢族”的思想觀念也得以延續,除非出現幾個強盛的封建王朝,不然很難產生其他的稱呼。

唐朝經濟繁榮,在盛世時我們也被稱呼“唐人”、宋遼對峙時期,遼朝強盛一時,因此中亞一代稱中國為“契丹”,那麼“漢族”之前,我們又叫什麼呢?

漢朝之前是秦、春秋戰國,這時候人們稱呼相對複雜,楚國叫楚人、秦國叫秦人、魏國又叫魏人,夏商周倒是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稱呼,僅兩個字叫“華夏”,聽起來很霸氣。

“華夏”這個稱呼對我們來說是見怪不怪了,不過這個稱呼大有來頭。

“華”來自上古時期的母系氏族部落華胥氏,部落首領華胥腳踩雷澤的大腳印,因而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媧,她也被尊為中國文明的本源。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華胥氏的足跡遍佈了黃河流域,創造了最原始的文明,相傳華胥氏族人擅長作長袍,他們也將長袍作為傳統服飾,這種服飾也就是後來的漢服。

“夏”則來自夏水,相傳黃帝的妃子嫘祖就是居住在夏水附近,而嫘祖母儀天下。

西周以“復夏”之名,討伐商紂王,而且當時周邊還有各種部落,為了區分中原文明和蠻夷,因此自稱為“華夏”。

《春秋·左傳》定公十年中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華值得是服飾、而夏則是禮儀,西周以禮治國,而四方滿意不懂服飾之美、外邦禮儀,所以稱他們為“夷蠻戎狄”。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

春秋年間,禮樂崩壞,孔子非常重視自己身為華夏族人的血脈,一直提倡“克己復禮”,他奔走各國,傳播自己的禮學思想,但沒有得到重用,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學才算真正興盛了起來。也是儒學奠定了這個稱呼。

如今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也是5000年來不斷傳承得來的,人人都說華夏文明五千年,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的去了解這5000年的文明呢?要想讀懂五千年文明,這套《中華上下五千年》就足夠了。

這套《中華上下五千年》包括了基本的歷史,還有禮儀、服飾等等,原價278年,現在僅需158元,等於是一本書26元,相當划算。

漢朝之後我們才自稱“漢族”,那之前叫什麼?僅兩個字,盡顯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