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資質平平的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贏得天下?

漢高祖劉邦,草根出身,最開始是一個農民和亭長,卻能在後期與西楚霸王項羽鬥得不分高下。項羽何許人想來不用說了,他勇猛敢戰,最後還是敗給了劉邦,劉邦也就成為了漢代的開朝皇帝。

若是問起領兵能力,謀略高下,劉邦自然是不足以與項羽抗衡的。畢竟項羽是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劉邦則是在統帥兵以後才慢慢開始學習的,也就是說他是個半吊子。

就是這樣一個半吊子,卻能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劉邦憑什麼能吸納大量人才為他服務,又憑什麼能夠做到漢代開國皇帝的位置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繼續往下閱讀吧。

資質平平的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贏得天下?

一、草根皇帝與西楚霸王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庶民皇帝,他和朱元璋一樣,都是農民起家。但是與朱元璋不同的是,劉邦幾乎沒有任何軍隊給他繼承,他是完完全全的真正白手起家的一個人。

1.身世

劉邦自稱是皇族遺孤,但是在史記中詳細地記載了他的出生,劉邦是劉家第3個孩子,所以叫劉季。他的父母更是無名無姓,只知道一個叫劉先生,一個叫劉太太。

劉邦的出生就是這樣普通,與千萬平民家庭一樣,父母在歷史記載中都沒有名字。那麼與之對立的項羽呢,作為劉邦,稱霸天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項羽可以說是走的精英路線。

項羽的爺爺是著名的楚國名將項燕,父親叫項榮。他們一家子包括侄子在內,都是在楚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也就是所謂的精英。所以項羽在他叔父的培養下,走得一直都是精英的路線。

同樣是在秦末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兩位一起爭奪天下。在那場著名的楚漢相爭之中,為什麼項羽就會敗給了劉邦?庶民劉邦憑什麼能登上天下霸主之位,為什麼不能是貴族項羽呢?

2.性格

既然對比完了身世,就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先來說一說劉邦的性格,他的性格可以說是把底層人民所有的特徵都包含在內了,他也是個貪財好色,多疑的人。

劉邦有個很著名的口頭禪就是“乃公”,也就是現代話來說的你老子我,他經常會約上幾個兄弟一起喝酒貧嘴。喝高興的劉邦可以說是原形畢露,什麼葷段子都同他人講,最後跟老闆說聲,記在賬上就走了。

這很難不看出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的形象,與此對比的項羽可以說是一個少年將軍的典範。他年少有成,雖有些驕傲自滿,卻不影響他的意氣風發,年少時期更是想將秦始皇取而代之。

項羽在鉅鹿之戰所表現出破釜沉舟的英勇,在亥下之圍中,表現出以一擋百的豪氣,哪怕是在被逼上四面楚歌的絕境時,自刎烏江的那般從容,也讓人為之動容。

這麼一看,項羽或許在性格上也是比劉邦好得多了,但是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取決於這個人性格的劣勢,而是取決於這個人性格的優勢,那麼劉邦能贏項羽最關鍵的因素在哪裡呢?

二、關鍵原因

劉邦能打贏項羽,既然不會是從性格和家世上去與項羽所抗爭,外部的因素只能決定一個人的起點,成功卻不由任何外部因素所決定,而是在於你有多努力,有多認真。

1.善待百姓得民心

起兵七年,劉邦便已打到秦朝的都城內,秦朝滅亡時,他進軍關中。對於這些長期遭受著秦二世胡亥和姦臣趙高所壓迫的百姓,劉邦仁義的對他們實行了約法三章,減輕賦稅。

這對於當時長期生活在黑暗生活中的百姓來說,劉邦就猶如一道光一般。劉邦這一舉動也獲得了關中百姓的擁戴,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無數人在翻閱歷史長河的記載中所總結下來的。

資質平平的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贏得天下?

也確實沒有錯,劉邦在重新佔據關中以後,重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減輕百姓負擔,施恩於民自然會得到百姓的反饋。這對於剛剛經歷了項羽殘暴掠奪的關中百姓而言,可謂是感激涕零。

關中地區土地肥沃,這也成為了劉邦在奪天下路上堅實的後盾。關中地區源源不斷為項羽行軍所提供的物質保障,讓他能肆無忌憚地橫掃四方,為他最後贏得江山,開建漢朝付出了不少努力。

2.能者有功

劉邦的另一大優點就是他所有的戰利品都會和有功之臣分享,與弟兄們一起打上了江山,也是說封地就封地。雖然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但是他確確實實還存在著講義氣,信守承諾的性格。

這也是項羽所學不來的,項羽對於他的功臣則是有功的人一定會害死他,有賢德之才的人就會懷疑他。這麼一通操作下來,自然沒有什麼人願意真心跟項羽走到頭,這也是他失去天下的理由之一。

但是項羽也有個好處,他所吸納的將領人才最後都跑到了劉邦手下。與其說是跑,不如說是逃,那些能人將士都害怕項羽有一天會把他們殺了,又聞劉邦仁慈,便投靠劉邦手下,這也給劉邦增添了不少人才。

在一支軍隊裡面,掌權者需要考慮的自然是你能給手下人帶來什麼利益。手下人雖然希望你能照顧他的利益,但是事實上很多掌權者都會忽略,這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損失,項羽亦是如此。

三、知人善用漢高祖

劉邦這個人也十分的謙虛,在對於人才方面都是來者不拒的,但是劉邦同樣有自己的考量在。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自己明明沒有什麼本事才能讓人才源源不斷地為他所用呢?

1.駕馭能人

對於劉邦而言,有三個人對他最為重要,這三個人就是張良蕭何和韓信。這三個人隨便拿出去一個,都是一方頂天立地的人才,那麼劉邦在對於他們的工作分配上有怎樣做呢?

劉邦在對於這三人的分配上便是讓張良做了謀士,蕭何作為後勤,將帥則由韓信統領。劉邦當然知道,憑自己的本事是沒有辦法與這三個人相比的,但是他才能駕馭這三個人,所以才能取天下。

劉邦在謀劃佈局方面,自然是比不過張良的深思遠慮。在後勤建設方面,劉邦同樣比不過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這個人。對於打仗方面,韓信則比他更善率兵,如此一看確實沒有劉邦什麼事。

但是劉邦善於用人,知人善用就是他一個很好的特點。這當然是與項羽不同的。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邦對於投靠他的能人賢士,都是不會去懷疑他們的,全心全意的信任才是交心的關鍵。

3.善於納諫

這一點其實在很多做大事的皇帝身上都能體現得出來,這些皇帝之所以能讓自己的朝代如此繁盛。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善於納諫,聽得進別人的建議,自然也就比用自己狹小的目光看,來的寬廣多。

百戰百勝的項羽,他之所以能夠在前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先天條件好。也就是說他最開始起點站的就比劉邦高,所以他能夠統帥一方,最終成為西楚霸王,但他卻不是一個做皇帝的料。

資質平平的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贏得天下?

首先就是因為項羽這個人比較孤傲,他自認自己是天縱奇才,處處都是高人一等的。所以他對於自己的決策是很自滿的,他不會懷疑自己的決策,自然也就錯失了許多謀士為他出謀劃策的機會。

這也就是當時鴻門宴上,劉邦能夠逃跑的原因之一了。倘若當時鴻門宴,項羽再狠心一些,不會那麼優柔寡斷。能夠聽一下自己謀士的建議殺掉劉邦,也就不會與天下失之交臂了。

項羽這個人十分吝嗇,其實也有很多謀士,向他建議封賞那些將領。項羽是怎麼做的呢?項羽壓根不會去理會,他是一個只顧眼前利益的人,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部下是否會心灰意冷。

這也給了劉邦機會,四面楚歌便是最好的例子。假設當時項羽能夠封賞這些將領,不過是區區的楚歌罷了,怎麼能讓那些將領拋棄武器掩面哭泣呢?說到底還是項羽太殘暴了,讓他們想家了。

劉邦呢?劉邦雖然一介草根出生,但是他會學習,也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集思廣益,賞罰分明。這也使得劉邦身邊越來越多的男人顯示彙集過來,替他賣命出謀劃策。

總結

劉邦之所以能贏過項羽,後的自然不是它與項羽不對等的先天條件,而是後期個人的努力。項羽會失敗,不在於他綜合能力有多強,而是在於他能不能做一個好帝王,帝王謀略自然是要想得深遠。

項羽心高氣傲,不會去聽從他人的意見,也不會想到恩施並重的道理。他的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只看有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他一舉被擊破。自傲,不會用人,站在不同起跑線的人,最終後面的人也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