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神的"背靠背",並不適合你!

大神的"背靠背",並不適合你!

進入4月,每個週末全國大大小小的路跑、越野等賽事多達幾十餘場,終於又到了精英跑者不夠用的季節。

4月10日,剛剛奪得2021廈門馬拉松男女冠軍的楊定宏、焦安靜上週末再次出擊,分別奪得重慶長嘉匯半程馬拉松男子半程冠軍和西安半程馬拉松女子冠軍。4月11日,完成無錫馬拉松“四連冠”的李子成也在上週末首屆仙俠湖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完成了“背靠背”奪冠。

而在徐州馬拉松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跑出2小時12分00秒的寧夏小將,彭建華小師弟何傑則以2小時14分14秒的成績稱雄2021淮安馬拉松男子全程冠軍。

雖然,楊定宏、李子成等人均在“背靠背”比賽中輕鬆奪冠,但是縱觀他們上週末在比賽中展現出的“競技狀態”,則明顯不如一週前的比賽。當然,對於專業運動員,特別是體制外的運動員,趁著運動生涯巔峰時期多賺獎金也是硬道理。

所以,像李子成、楊定宏這樣的競技實力穩定,比賽控制能力又比較強的老運動員,會根據比賽性質(賽事規模、競爭對手、比賽獎金等)有目的性地選擇“背靠背”作戰模式,即達到“以賽代練”的訓練模式,又能在不用發全力的情況下贏得比賽的勝利,拿到一份豐厚的獎金。

當然,對於以健康為目的的大眾馬拉松跑者而言,卻沒必要嘗試或過多地選擇“背靠背”作戰模式。

首先,大眾馬拉松跑者沒有全方位的科研保障(訓練環境、康復手段、飲食營養、充足睡眠等),一場全程馬拉松比賽帶來的身體消耗比較大,身體很難短時間恢復到最佳狀態。

其次,大眾馬拉松跑者的運動能力比較薄弱,賽後身體恢復也比專業運動員慢很多,大運動強度後,肌肉和身體器官抗疲勞能力也比較差,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快速恢復。

第三,從運動訓練的角度出發,全力備戰一場馬拉松比賽包含了:週期訓練、賽前訓練、賽前調整、正式比賽,賽後調整等多個階段。整個備戰過程和訓練目標就是讓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在“比賽日”當天達到最佳。

所以,一場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比賽,當你盡了全力去跑的時候,不管最終結果是PB,還是“跑崩”,帶給身體的消耗都是很大的,賽後身體都會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免疫力也會下降,賽後第一週生病的機率也會高於日常。

這讓我想起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劉翔奪冠後和孫海平指導的一段對話。當時劉翔以12秒91打破奧運會紀錄的成績奪冠後,對著自己的恩師孫海平教練說:“孫指導,現在讓我再去跑一槍,我還能跑出12秒91。然而,等劉翔回到奧運村洗澡的時候,高壓狀態下的大強度消耗,連拿洗髮液的力氣都沒了”。

現實生活中,大眾馬拉松跑友也會有類似的感觸。比如:不少在比賽中創造PB的跑友賽後感受不到疲勞(喜悅心情帶來的精神支撐),總覺得自己還能跑得更快一些。隨後,便在下一場“背靠背”比賽中因身體狀態不佳,打回原形,自信心受挫。

再比如:在比賽中沒有創造“PB”的跑友總想在第一時間透過下一場比賽找回“狀態”,殊不知越是在此前比賽中沒有創造“PB”的跑友,越應該重視賽後身體調整。因為,相對於在比賽中創造“PB”的跑友,比賽中沒有創造“PB”的跑友的競技狀態和身體狀態會更差,更需要重視賽後身體調整。

總之,一場全程馬拉松結束後,無論是競技狀態,還是身體狀態都會處於持續下降的過程。所以,無論是否在比賽中跑出自己想要的成績,都要忘記剛剛過去的這場比賽,及時進行身體調整。

董國建恩師張國偉指導在徐州奧運會選拔賽賽後採訪時也強調了馬拉松運動員賽後身體調整的重要性。張指導說:“接下來會給董國建、楊紹輝安排三週左右的恢復性訓練,然後再進入東京奧運會備戰訓練階段”。

對於大眾跑友也是如此,只有重視賽後恢復訓練,才能讓身體第一時間得到恢復,從而不影響下一階段的週期訓練。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了解

更多跑步乾貨文章

一切盡在9 8 跑

/  更多跑步乾貨·關注98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