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承乾謀反,歷史為何驚人地相似

自從李世民登基之後,大唐帝國在他的帶領之下,就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內部人民安居樂業、國庫充盈,外部能打的敵人被痛揍了一個遍,更奇葩的是,這些被痛揍的人還給自己送了塊“天可汗”的金牌獎章。

此時的李世民是得意的,他創造的輝煌的確史無前例。為此,他還經常表揚與自我表揚:朕為啥這麼牛,就因為幹了五件事……什麼知人善任啦,求賢若渴啦等等一大堆。

頗有現在川建國同志發推特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唯一不同的是,李世民是先幹再吹,川建國是自顧自的瞎吹。

但是,李世民也有他的痛苦之處——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鬧奪嫡。

李承乾謀反,歷史為何驚人地相似

一個人的一生是不是幸福,很多時候不是由你自己決定的,而取決於他人。

少年時期看父母,父母關係和諧,你就會童真無邪。

中年時期看另一半,不出軌、能掙錢(或賢惠),家庭就會和和美美。

晚年之後看孩子,孩子愛情事業雙豐收,你就會心滿意足、含飴弄孫。

可惜的是,我們中間有太多太多的人,可以捱過早年的不幸,扛過中年的危機,卻總是在晚年的時候,栽在孩子們的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有幾個兒子的父母,他們的晚年很多是不幸福的(有幾個女兒的要好很多)。

只要這幾個兒子的水平差不多,無論他們都是窮光蛋、中產抑或是土豪,父母無論怎麼做,總會引起兒子,尤其是兒媳的各種比較。

天底下的任何事,只要有比較,就必定有差別,只要有差別,就必然有爭鬥,要麼爭財產,要麼爭口氣。

今天這個抱怨父母給那個幹活多,明天那個埋怨父母給這個帶孩子多,基本上就是“父母不死,鬥爭不止”。

大概只有一種情況,父母才會過得比較幸福。一個兒子有出息(如武松),一個兒子很普通(如大郎),武松在外打拼,沒有時間照顧父母。大郎距離父母不遠,可以常回家看看。

武松一般不會在乎錢,會時不時地給大郎一部分,一方面彌補不能照顧父母的遺憾,一方面把金錢換成兄弟對自己的誇讚。

大郎拿到這些錢,潘金蓮都會給周圍人吹牛皮——你看,這是俺小叔子給的。

假如武松也有老婆,潘金蓮和她的關係鐵定不會差。原因很簡單,太太們的地位,男人們在背後早已經排好了。

武松的老婆那就是甲方,金蓮姐姐只能是個乙方,眼巴巴的看著弟妹手裡能漏出來三瓜兩棗呢,她不會和錢過不去。

可惜啊,李世民聰明一世卻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沒有讓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拉開距離。

李承乾,公元619年出生於太極宮承乾殿,也就是李世民當時住的地方。於是,李世民便用大殿的名字給兒子起了名。老實說,這個名字很欠抽,承乾啥意思?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當時人家李建成還是太子呢,李世民就給兒子起個這名字,和劉備給兒子起劉封、劉禪有啥區別?都是腦門上裝了一個“我要當皇帝”的LED大燈。

不過,李承乾還挺爭氣,除了腿腳有點毛病外,腦子“特聰慧”。李世民為了培養這個孩子,也是費盡了心思。李承乾5歲時,李世民便找來了孔子的第31世孫孔穎達和周易發燒友陸德明給他當家庭教師。

626年,李世民剛繼位,就把7歲的李承乾立為了太子。

630年,李世民又把牛皮大王兼太子殺手83歲的李綱又請了出來,擔任李承乾的老師。為啥這樣評價李綱?

因為這位大爺以前還輔佐過楊勇和李建成,結果這倆前太子沒有一個好下場。

儘管如此,李綱當上李承乾的老師後,還臉不紅心不跳的來了句:輔佐小君主,古人覺得難,大爺認為容易的很吶(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

那可不,輔佐一個毀一個,想不容易確實比較難。

但是,11歲的李承乾估計也不知道這位大爺有這種黑前科,被李綱這麼一糊弄,頓時心生無數敬畏,對他是畢恭畢敬,又是點頭,又是行禮。一年之後李綱去世,李承乾還給他立了一塊碑。

同樣是630年,李世民又開始著手培養李承乾處理政事的能力,讓他經常到尚書省學習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怎麼處理政務。

等到李承乾13歲的時候,李世民只要是外出旅行,就開始讓李承乾監國。

後來李承乾得了兩次小病,把李世民給急的啊,又是請和尚、又是修寺廟、又是大赦囚犯,還從印度搞了位高僧,也不知道有沒有讓小承乾喝牛尿。

反正李世民是把能想到的法子全都給用上了,終於把李承乾給治好了。

李承乾病好之後,李世民又怕學習累壞了他腦子,又開始搞減壓減負,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素質教育。

李承乾呢,也不負所望。公元635年李淵去世,李世民服喪期間讓16歲的李承乾再次監國,李承乾搞得還有聲有色,等李世民服完喪,還特意命令“細務仍委太子”。

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李承乾不可謂不寵愛,李承乾也不可謂不懂事,如果李世民這時候崩了,李承乾沒準也是位明君。

但是,問題就在於李世民不僅沒崩,而且還和他爹李淵一樣,對他的三個嫡子都非常的寵愛,尤其是嫡次子李泰,更是寵到了沒邊沒際。

李泰,公元620年生,只比李承乾小一歲。李泰8歲時,便被封為了越王,揚州大都督,督十六州諸軍事。

14歲時,又讓他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雍州牧。

636年,李世民突發奇想,又想讓16歲的李泰搬到皇宮居住,而且就住在李元吉當年所住的武德殿。

幸好魏徵據理力爭,李世民才打消了這種想法。但是,李世民還是不死心,又把李泰的長子李欣接到了宮中,當親兒子一樣撫養。

別笑,李唐王朝在人倫關係上的確比較狗血,李世民這還算好的,後來還真有好幾個皇帝直接把孫子提拔成了兒子,讓孫子給兒子叫哥的。

接著,李世民又讓李泰辦起了文化輔導班,在魏王府中搞了個文學館,任憑其引召天下學士。

這麼一搞,李承乾就徹底的蒙了,因為歷史實在是太嚇人了:

1、楊勇是長子,楊廣是次子。李建成是長子,李世民是次子。往上數兩代,都是長子還不錯,但次子更“優秀”,最後次子取代了長子。

2、楊廣當年是揚州總管,李泰現在是揚州大都督。

3、李世民當年是雍州牧,李泰現在是雍州牧。

4、楊勇的太子冼馬是李綱,李建成的太子少保是李綱,李承乾的太子少師是李綱。

5、李世民當年在秦王府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學士。李泰現在在魏王府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學士。

6、楊廣當年奪嫡走的是父母路線,把老婆送到宮中,天天哄老媽開心。李泰現在走的也是父母路線,把長子送到宮中,天天哄父母開心。

楊堅當年犯的錯,李淵接著犯,李淵當年犯的錯,李世民又接著犯。無論誰坐在李承乾那個位置,這時候也蒙啊。

為什麼我們總說歷史是驚人地相似,其實不是歷史像,而是人性像,而且人性的選擇還是極其有限啊。

歷史上為什麼總有外戚專權,皇帝們不會吃一塹、長一智?

因為皇帝們真的沒得選,孩子太小,不讓自己人輔佐,能讓誰輔佐呢?親媽、親舅不可信,誰還能可信啊?

歷史上為什麼總是有太監亂政,皇帝們不會吃一塹、長一智?

因為皇帝們也是沒得選,太監們因為沒有孩子,又是皇帝的附庸,所以他們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他們再亂,大部分時間也是保皇黨。

可大臣們就不一樣了,歷史上篡位的大臣比比皆是,但是篡位的太監卻沒有一個,哪怕是太監把皇帝廢了,他自己也不能當皇帝。

歷史上為什麼總有皇帝少年英武、晚年昏庸?

因為老年人的內心其實是很孤獨的,他們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他們不再需要什麼功名利祿、皇圖霸業,他們只需要把一輩子所積累的權力和金錢統統換成情緒價值,誰能讓我開心,我就給誰權力、給誰功名。

現在的保健品為啥那麼好賣,老年人為啥那麼好騙。其實也不是老人好騙,很多時候他們是知道對方在騙人,但他們缺的不是金錢,而正是騙子們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

可惜啊,正人君子們羞於拍馬屁,孝順的孩子們也不願意哄父母,這才給小人們了可乘之機。假如正人君子和孩子們知道老年人的這種心態,哪裡還會有小人們的機會?

歷史上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奪嫡之爭?

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小兒子的情更深”,這是人之常情,很難改變的。

大兒子的生存策略是生活,小兒子的生活策略是生存。大兒子出生時,父母只有這一個孩子,往往對其疼愛有加,導致他沒有眼色。

小兒子出生後,因為前面有幾個兄弟,他就得想方設法從兄弟那裡虎口奪食,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

所以,父母每一次批評大兒子犯的錯,小兒子都會默默的記在心裡,堅持不去犯這個錯,甚至還經常刻意的反著來。

誰家如果有兩個兒子,你可以細心觀察一下。

如果大兒子挑食,小兒子大機率吃啥啥香。如果大兒子很調皮,小兒子大機率是乖寶寶。

小孩子看著很天真,啥也不懂,但其實聰明的很,從小就知道看父母的眼色行事。

老大因為前面沒有參考,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於是,就很容易變成父母的出氣筒。

老大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處處模仿老爹或老孃,讓老二無機可乘。

可惜的是,沒有幾個老大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看眼色行事的習慣,李承乾就是如此。

所以,在接下來的奪嫡之爭中,我們就會看到李承乾昏招頻出,而李泰步步為營。

這次奪嫡已不是李承乾和李泰的拉鋸戰,而變成了李泰對李承乾單方面的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