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實驗室誤差分析大全

在日常檢測工作中,我們雖然有的檢驗方法、有檢定合格的儀器裝置、有滿足檢驗要求的環境條件和熟悉檢驗工作的操作人員,但是,得到的檢驗結果卻往往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即使是同一檢測人員對同一檢測樣品、對同一專案的檢測,其結果也不會完全一樣,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差別,也就是說,任何物理量的測定,都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在測得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差別,這就是誤差。

實驗室誤差分析大全

誤差是客觀存在的,用它可以衡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誤差越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越高。

一 、術語和定義

實驗室誤差分析大全

準確度

準確度指,檢測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相符合的程度。(檢測結果與真實值之間差別越小,則分析檢驗結果的準確度越高)

實驗室誤差分析大全

精密度

精密度指,在重複檢測中,各次檢測結果之間彼此的符合程度。(各次檢測結果之間越接近,則說明分析檢測結果的精密度越高)

重複性

重複性指,在相同測量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連續、多次測量所得結果之間的一致性。

重複性條件包括:相同的測量程式、相同的測量者、相同的條件下,使用相同的測量儀器裝置,在短時間內進行的重複性測量。

再現性(復現性)

在改變測量條件下,同一被測量的測定結果之間的一致性。

改變條件包括:測量原理、測量方法、測量人、參考測量標準、測量地點、測量條件以及測量時間等。

二 、誤差的種類、來源和消除

根據誤差的來源和性質,誤差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系統誤差(又稱規律誤差)

1.1系統誤差的定義

※ 系統誤差是指,在偏離檢測條件下,按某個規律變化的誤差。

※ 系統誤差是指,同一量的多次測量過程中,保持恆定或可以預知的方式變化的測量誤差。

1.2 系統誤差的特點

系統誤差又稱可測量誤差,它是由檢測過程中某些經常性原因引起的,再重複測定中會重複出現,它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是比較固定的。

1.3系統誤差的主要來源

a)方法誤差

主要由於檢測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引起的。如重量法檢測中,檢測物有少量分解或吸附了某些雜質、滴定分析中,反應進行的不完全、等當點和滴定終點不一致等;

b)儀器誤差

由儀器裝置精密度不夠,引起的的誤差。如天平(特別是電子天平,在0。1-0。9mg之間)、砝碼、容量瓶等;

C)試劑誤差

試劑的純度不夠、蒸餾水中含的雜質,都會引起檢測結果的偏高或偏低;

d)操作誤差

由試驗驗人員操作不當、不規範所引起的的誤差。如,有的檢驗人員對顏色觀察不敏感,明明已到等當點、顏色已發生突變,可他卻看不出來;或在容量分析滴定讀數時,讀數時間、讀數方法都不正確,按個人習慣而進行的操作。

1.4 系統誤差的消除

a)對照試驗

即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對照、用已知結果的標準試樣對照(包括標準加入法),或由不同的實驗室、不同的分析人員進行對照等。(實驗室資質認定要求做比對計劃,如人員比對、樣品複測及實驗室之間的比對等都屬於比對試驗)。

b)空白試驗

即在沒有試樣存在的情況下,按照標準檢測方法的同樣條件和操作步驟進行試驗,所得的結果值為空白值,*終,用被測樣品的檢驗結果減去空白值,即可得到比較準確的檢測結果。(即實測結果=樣品結果-空白值)(再例:重量法中的空白坩堝)。

c)校正試驗

即對儀器裝置和檢驗方法進行校正,以校正值的方式,消除系統誤差。

被測樣品的含量 = 樣品的檢測結果 × 標樣含量/標樣檢測結果

公式中:標樣含量/標樣檢測結果 - 即校正係數K

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

2。1誤差偶然(也稱隨機誤差、不定誤差)定義

偶然誤差指,由於在測定過程中一系列有關因素微小的隨機波動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償性的誤差。

2。2 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特點

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特點就個體而言是不確定的,產生的的這種誤差的原因是不固定的,它的來源往往也一時難以察覺,可能是由於測定過程中外界的偶然波動、儀器裝置及檢測分析人員某些微小變化等所引起的,誤差的絕對值和符號是可變的,檢測結果時大時小、時正時負,帶有偶然性。但當進行很多次重複測定時,就會發現,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具有統計規律性,即服從於正態分佈。

粗大誤差(簡稱粗差、也稱過失誤差、疏忽誤差)

3。1粗大誤差定義:

※ 粗大誤差指,在一定測量條件下,測量值明顯偏離實際值所形成的誤差(亦稱離群值)。

※ 粗大誤差指,明顯超出測定條件下預期的誤差,即是明顯歪曲檢測結果的誤差。

3。2粗大誤差的來源

產生粗大誤差的原因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例如,由於實驗人員的疏忽、失誤,造成檢測時的錯讀、錯記、錯算或電壓不穩

定到致使儀器波動導致檢測結果出現的異常值等。含有粗大誤差的檢測結果成為“壞值”,壞值應想辦法予以發現和剔除。

3。3粗大誤差的消除

剔除粗大誤差*常用的方法是萊依達(即3S)準則(3S即3倍的標準偏差),該準則要求檢測結果的次數不能小於10次,否則不能剔除任何“壞值”,對於非從事計量檢測工作而言,進行檢驗10次以上的分析化學不太現實,因此,我們採取4法和Q檢驗法。在後面將逐一以介紹。

以上我們較詳細的介紹了系統誤差、偶然誤差及粗大誤差。區別三類誤差的主要依據是人們對誤差的掌握程度和控制的程度,能掌握其數值變化規律的,則認為是系統誤差;掌握其統計規律的,則認為偶然(隨機)誤差;實際上未掌握規律的認為是粗大誤差。由於掌握和控制的程度受到需要和可能兩方面的制約,當檢測要求和觀察範圍不同時、掌握和控制的程度也不同,就會出現同一誤差在不同的場合下屬於不同的類別。因而,系統誤差與偶然誤差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明顯界限(只能是一個過渡區)。而且,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能互相轉化。例如,某一產品,由於其用途不同其精度要求也不同,對於精度要求高的,出現的粗大誤差,對於精度要求低的產品而言屬於隨機誤差。同樣,粗大誤差和數值很大隨機誤差間的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也存在類似的轉化。因而,如果想刻意的劃定不同類別間的誤差的界限,是沒有必要的。

三 、誤差理論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利用誤差理論對日常檢驗工作進行質量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在《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5。7結果質量控制中的5。7。1提出了質量控制的幾種方法:

a)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開展內部質量控制;

b)參加實驗室之間的比對或能力試驗;

c)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複性檢測;

d)對留存樣品進行再檢測;

e)分析同一樣品不同特性結果的相關性。

3.1利用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對日常檢驗工作進行質量控制

為保證檢測結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透過用標準物質進行質量監控,具體的做法是:用一標準物質或用檢測結果穩定、均勻的在有效期內的樣品,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對同一(標物)樣品進行重複檢測,將檢測結果匯成曲線,

透過座標上檢測點的結果,將其聯成線,透過曲線可判定誤差的型別:

a)假設我們每10天檢測一次,共有10個點,而這10個點在標準值之間上下波動,無規律可言,則說明是偶然誤差,是正常狀態;

b)當檢測的結果呈現出規律性,或在真值線以上、或在真值線以下、或呈現一條斜線,則視為出現了系統誤差,這種情況下,應查找出現系統的原因,並找到消除系統誤差的原因。

3.2參加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

a)實驗室間比對

參加實驗室之間的比對,也是進行質量控制的一種方法,在進行實驗室比對時,應充分考慮比對樣品的均勻度及穩定性,如果比對樣品滿足不了以上條件,則比對結果毫無意義。

b)能力驗證是指,利用實驗室檢測資料的的比對,確定實驗室從事特定測試活動的技術能力。能力驗證一般由省級以上技術監督局或國家認監委組織。

3.3 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複性檢測

透過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用同一樣品、同一檢測人員、相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重複性檢測,以減少檢測方法帶來的系統誤差。

3.4 對留存樣品進行再檢測

對留樣進行再檢測,即實驗室資質認定現場考核方法,稱之為“樣品複測”。樣品複測包括“盲樣檢測”即用已知結果的標準物質進行的檢測;另一種樣品複測的方法,即在樣品的有效期內,對樣品進行的再檢測。樣品的再檢測是考核樣品結果的復現性或再現性,即在不同時間、不同人員(也可是原檢測人員)、不同地點及不同檢測方法等,透過樣品的復現性用以考核檢測人員獨立操作的能力,透過結果誤差的分析,對實驗室的質量進行有效控制。

3.5分析同一樣品不同特性結果的相關性

每個產品或樣品的各項結果都有相關性,正如人的正常高度和體重有一定的比例一樣,當過重或過輕都不正常一樣。

實驗室誤差分析就大的方面而論,主要分為軟體方面、硬體方面和其它方面。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人員的主要因素,實際操作、檢驗方法和檢驗理論;硬體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裝置和環境條件;其它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指由於科技水平限制而無法預知的那些方面。其中,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和硬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是實驗室誤差分析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搞好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就是搞好軟體方面和硬體方面的實驗室誤差分析。其次,還與檢驗方法是否合理,所涉及的環境、標準溶液、產品標準與方法標準配套等因素有關。

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

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是實驗室誤差分析的關鍵。它是實踐技能、檢驗方法、檢驗理論、檢驗資訊過程的綜合體。要搞好軟體方面的實驗室誤差分析必須對這個綜合體加以分析並予以改進。對綜合體分析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1 人員誤差分析

檢驗人員由於主觀因素和實際操作水平的不同必然會實驗帶來誤差。其中主觀因素的誤差尤其難以控制,因為每個人的生理特點、個性和習慣各不相同,要想預防和消除這些由主觀因素帶來的誤差,就必須要求檢驗人員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執行實驗室檢驗人員規章制度,力求儘量可能摒棄那些可能影響實驗的不良因素。實際操作水平的提高不但需要檢驗人員具備熟練的檢驗測試技能,而是還要具備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檢驗人員不懈的努力實習和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

1.2 檢驗方法(檢驗理論)誤差

檢驗方法誤差主要指檢驗理論不十分完備,特別是忽略和簡化所引起的誤差。通用的實驗、檢驗方法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並不斷加以完善的。特別是在實際應用中,本著簡單、快速、準確的要求,對檢驗方法進行合理的壓縮和簡化,壓縮和簡化後的檢驗方法雖然提高了檢驗速度和檢測效率,但潛在地增大了實驗誤差。如檢測碳酸飲料中的有機酸含*,採用傾折法消除飲料中二氧化碳對實驗後果的影響。這種方法雖然提高了檢驗速度,但傾折法對飲料飲料中二氧化碳消除並不十分明顯,所以說,傾折法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壓縮和簡化的實驗方法。因此,在進行實驗室誤差分析時,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同時,要求檢驗人員必須認真分析檢驗方法,從試樣製備、檢驗操作直至檢驗結果的分析與處理進行控制分析,保證檢驗結果準確可靠。

硬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

硬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是實驗室誤差分析的基礎。搞好實驗室硬體建設是減少實驗誤差,提高質檢水平的根本。實驗室的硬體主要指檢測儀器、裝置和工作環境。

2.1 檢測儀器、裝置誤差

儀器、裝置作為講師器具,其本身的結構、工藝以及磨損、老化、故障都能引起誤差。因此,對檢測儀器、裝置的保養、維護和使用要嚴格遵守實驗室檢測裝置的規定,防止因檢測儀器、裝置人為磨損和不正當操作損壞而引起的器具誤差。另外,大多數檢測儀器、裝置都是按相對測量法設計的,因此,在檢驗前或檢驗過程中必須用標準物質定度,以消除檢測儀器、裝置誤差。

2.2 工作環境誤差

工作環境主要包括溫度、溼度、大氣壓強、電場、磁場、振動等因素。可以說,在實驗室日常工作中,工作環境是經常被考慮到的因素。如我們在實驗室檢驗時經常記錄下的當時室內溫度和溼度這兩個環境引數,其實就是考慮到環境因素對分析實驗的影響。環境誤差作為實驗室一種誤差來源,是我們無法徹底消除的克服的,我們只有透過不斷地改善實驗條件,減少來自環境方面的誤差。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政府都要重視實驗室建設並給予積極的財政支援,保證實驗室正常開展工作。

標準溶液、產品標準與方法標準的分析

3.1 標準溶液誤差

標準溶液是滴定分析的基礎,它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分析結果。1988年,國家頒佈了“化學試劑,滴定分析用標準溶液製備”標準,即GB601-88,根據此標準制備的標準溶液,準確度很高,其相對誤差不大於0。1%,這對於某些要求很高的分析檢驗,如化學試劑純度的測定,是十分必要的,而對於食品中某些常量的分析測定,就有些小題大做了。根據食品的特點,各項指標一般要求精確到,4-I或±0。1。以蛋白質含量為例,標準要求≥8。0為合格,按有效數字的概念,絕對誤差不超過末位數的半個單位,上述數值的絕對誤差為±0。05,相對誤差為±0。6%,列於這樣準確度要求的檢驗,強呼叫誤差為0。1%的標準溶液來滴定,顯然是不合理的。

一個常規分析實驗室所其備的儀器、環境條件等,可以確保標準溶液的準確度達到0。2% ,這種準確度的標準溶液,既能滿足一般分析工作的需譬,又有比較廣泛的適用性。

3.2 產品標準與方法標準配套的誤差

標準,具有科學性和嚴肅性。但在實際工作中,產品標準與方法標準有時會不匹配,主要表現是:分析方法的準確度遠遠高於結果要求的準確度,或分析過程中各引數的準確度不一致的問題。

例如:某一產品,標準要求的水份含量要小於等於5。0%,也就是說檢驗結果要求準確到0。1,而方法標準則要求用分析天平來稱取樣品,雖然分析天平的誤差很小(絕對誤差為±0。0002),但與檢驗結果的準確度要求相比,使用分析天平是完全沒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