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公元1092年,十月,西夏小梁太后親率20萬大軍,舉國攻宋。

迎接西夏大軍的北宋環慶路,總共只有5萬餘駐軍。

這明顯是一場不成比例的戰爭對決,西夏人多勢眾而宋軍寡難敵眾。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但,宋軍也有優勢。

環慶路統帥章楶,始終掌握著戰場節奏,關鍵是不僅提前算到,而且提前獲悉了西夏的進攻動向。

一是自章楶知慶州以來,環慶路方向始終不斷對西夏發動短距離出擊,且屢有斬獲。所以,西夏肯定要報復。

不搞深入腹地的勞師遠征,只在邊境沿線實施短距離出擊。這就是所謂的淺攻之策,

大抵依放淺攻之計,只是須合於蕃界札寨,少駐軍馬,散遣騎兵討擊。出寨之後,只五七日,遠不過十日,而漢、蕃軍眾,亦人自齎五七日乾糧。

對於北宋來說,淺攻是成本最低的戰爭手段。但對於西夏來說,淺攻則是難以承受之痛。

“又其地巇險,其土饒衍,西賊所恃以為固,所仰以為生者,皆橫山也”。一切的關鍵就是橫山,這個地方對於西夏至關重要。

二是西夏一定會報復,而報復就一定會舉國征戰,而不會以淺攻對淺攻。集於一路而後單點突破,這是西夏的一貫戰爭套路。

夫區區小羌,自寶元、慶曆以後,未嘗不舉國併力,攻吾一路,使我師不敢為之敵,可以謂全勝之策也。

原因就是西夏國力有限,不可能在宋夏邊境發動全面進攻,而只能在關鍵區域性獲得優勢,然後單點突破。

三是章楶早已安排間諜耳目,始終關注西夏軍隊的動向。這是章楶對宋夏戰爭的洞察結果:討擊與招撫並用。

乃取黠羌,啖以厚利,陽笞而遣之,若得罪而逸者,因使事賊,刺其舉兵所向,即馳歸以告,果知羌人將寇環州。

“陽笞而遣之”,是放出己方間諜;“因使事賊”,是招募敵方叛徒。但這些都是術,而不是道。戰爭必以道勝,術僅是道的實踐。

而這個道,就是章楶對宋夏戰勝的精確定性:今興師旅,不止討擊,兼行招撫。打敗西夏軍隊卻征服不了西夏人心,那麼戰爭只是戰爭,而無法實現羈縻或統治的政治目的。

因此,公元1092年的西夏舉國進攻,不是西夏主動生事,而是西夏對章楶淺攻的被迫反應。西夏必須在宋夏之間取得一次大勝,然後才能把北宋逼到談判桌上,實現以戰止戰的目的。

但,西夏選錯了對手。

因為北宋無需舉國應戰。北宋方面只需派出一個環慶路、只需派出一個名將章楶。

十月十二日,西夏大軍沿烏嶺水單點突入到北宋境內,幷包圍環州。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但是,除1041年李元昊攻破豐州之外,西夏鮮有突破北宋堅城的戰績。簡單說就是西夏攻城不行。

十月十二日到十四日,西夏軍隊在環州境內彪悍推進,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但是,因為無法攻克環州,所以西夏軍隊在高峰時期便已陷入強弩之末。西夏早晚都要撤,而且馬上就要撤。

十月十四日,章楶自慶州向環州派出五千援軍。十月十六日,章楶再派李浩率領援軍趕赴環州,“李浩所統慶州界四將人馬不滿二萬”。

環慶路總共五萬餘人,除了防守各寨外,機動兵力大約在兩萬六千人。所以,章楶幾乎押上了全部防守部隊。

而十月十四日,章楶還命令第七將折可適挑選第二、六、七三將兵的敢戰之士,組織了一支八千四百八十八人的伏擊部隊。

所以,到十月十六日之後,章楶已經無兵可派。之後的戰場變化,就要靠折可適和李浩這些武將具體操作了。

十月十四日,西夏在攻城不克後,開始向北撤退。而折可適的伏兵在集結完畢後,也開始向北穿插。

十月十六日,折可適所部進入洪德堡,同時派遣部隊分駐烏蘭、肅遠二寨。而李浩所部也開始尾隨西夏軍隊。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十月十八日凌晨,西夏主力大軍,退經洪德堡。

折可適放過先頭部隊,準備擊其中路。直接伏擊西夏前軍,便是與二十萬夏軍正面開戰。直接伏擊西夏後軍,則會撞上西夏的最強精銳鐵鷂子。西夏進攻,則鐵鷂子在前;西夏撤退,則鐵鷂子斷後。

於是,在“前軍已遠,中寨方來”之時, 折可適在望見西夏梁太后的旗號之後,立即率軍從洪德堡殺出。同時,肅遠寨等各路伏兵也隨即殺出。

宋軍伏兵開始猛烈暴擊西夏主力。

伏擊戰事激烈異常,從十八日卯時一直持續到戌時,宋夏兩軍始終“血戰不已”。

宋軍李浩所部,在十八日午後時分趕到洪德堡戰場。但因為西夏鐵騎斷後,加之自己長途行軍,所以李浩所部未敢輕易投入戰鬥。

於是,西夏軍隊斷後的鐵鷂子精騎,轉入大軍中寨,應戰洪德堡等路出擊的宋軍伏兵。

隨即,戰場局勢逆轉:折可適的伏兵難以招架西夏鐵騎衝擊,硬是被懟回了洪德堡。

之後,宋軍據寨堡應敵,在堡下道路撒上鐵蒺藜、在堡上架上神臂弓,對城下的西夏軍隊實施遠端打擊。宋軍的野戰伏兵主力,則入城休息。

西夏精銳鐵騎奔衝不已,對洪德堡發動猛攻。

戰事又進行到午夜時分,西夏的騎兵部隊在遭到宋軍猛烈的遠端打擊之後,開始上山躲避。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十九日子時,折可適所部再次開啟洪德堡大門,陷陣衝殺。

這時候,西夏軍隊瞬間陷入崩潰,從有組織作戰演變成無組織的潰散,“自相騰塌,墜入坑谷,駝馬、甲士枕籍積疊死者不知其數”。

這就是宋夏洪德堡之戰:西夏進攻、北宋防守;西夏撤退、北宋伏擊;最後,北宋伏擊獲勝,西夏潰敗出境。

戰後,章楶對戰場殺敵進行詳細統計。宋軍斬首千餘級,扣除己方損失,獲首僅三百餘級。“除亡失與所獲准折,計獲首級三百二十一級”。

這是一場精彩的伏擊戰,但斬首也才三百餘級。所以,洪德堡之戰,怎麼說也不是大勝。

然而,此戰卻被評價為宋夏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會戰,成為宋夏戰爭的根本轉折點。這又是為什麼?

宋夏洪德堡之戰,有這樣三個第一次:

第一次野戰成功的戰事。

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北宋的機動援軍被李元昊全部殲滅;公元1041年好水川之戰,北宋的伏擊部隊被李元昊全部殲滅;公元1042年定川寨之戰,北宋的伏擊部隊再被李元昊全部殲滅。之後便是慶曆和議和雷聲大雨點小的第二次宋夏戰爭。第三次宋夏戰爭以元豐伐夏為高峰,卻以永樂城慘敗收尾,宋軍戰績慘不忍睹。(擴充套件閱讀:宋夏定川寨之戰:宋軍第三次死在川字劫,是文官無能還是武將冒進)

宋夏真正勢均力敵的較量,主要是第一次宋夏戰爭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其餘全是力量不對稱的較量。但無論是哪種較量,除了甘肅方向,北宋一直打得窩囊至極。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到第四次宋夏戰爭,公元1092年的洪德堡之戰,宋軍終於打贏了一次,而且是正面野戰打贏。

一直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失敗提供了為何失敗的教訓。但實際上,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提供了可以成功的攻略。攻略比教訓更重要。

教訓僅提供了成功的部分必要條件;而攻略則提供了成功的全部必要條件。按照教訓去操作,只能避免上一次為何失敗的陷阱,卻避免不了未被發現的陷阱。按照攻略去操作,則可以忽略全部已知或未知的陷阱,而直接取得成功的結果。

怎麼才能打敗西夏人?按照洪德堡之戰的攻略去操作,北宋就能打敗西夏人。這就是洪德堡之戰的最大意義。

第一次設伏成功的戰事。

戰術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點:一是想方設法獲得形勢優勢,包圍就是形勢優勢,徹底包圍則是足以封神的操作。另一個是在敵我雙方拼盡渾身解數而死磕鏖戰的情況下,還能拿出一支機動部隊,相當於手裡一直捏著大招沒放。

北宋即便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也能做到第二點。因為北宋的優勢就是人多兵多國力強。但北宋始終無法取得戰場上的形勢優勢。

公元1041年好水川之戰和公元1042年定川寨之戰,宋軍的戰場操作與此次洪德堡之戰如出一轍。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好水川之戰,宋將任福所部就是要去包抄李元昊的後路,結果卻被李元昊來了一個反包抄。定軍寨之戰,葛懷敏所部也是要去包抄李元昊的後路,結果再被李元昊來了一個反包抄。而原因都是任福和葛懷敏急功冒進,而文官統帥根本鎮不住這兩個武將。(擴充套件閱讀:只會做官家的宋仁宗,三個蓋世人傑的邊帥,操作了一場好水川慘敗)

所以,你必須承認章楶要比主持好水川之戰的韓琦、組織定川寨之戰的王沿,高出一個段位。因為他能制住折可適、李浩這些武將。

李浩的軍隊雖然喪失戰機,未能全線壓上。但是,不到三萬的宋軍能把二十萬的夏軍打得潰敗逃竄,李浩的慶州主力起碼發揮了威懾作用。

所以,章楶為宋夏戰爭實踐了一套足以制勝的演算法。以前,這套演算法僅停留在設計的層面。而以後,這套演算法則可以從設計到實踐了。公元1096年,新黨強硬派呂惠卿主持的延安之戰,就是按照這套演算法進行操作的:放進西夏主力,取得形勢優勢,然後再實施暴擊。雖然延安戰役規模浩大卻功敗垂成,但五十萬西夏大軍僅斬首三千,這已經算是宋勝而夏敗了。

從洪德堡之戰開始,北宋邊關將領終於找到了打敗西夏軍隊的方法。

第一次取得主動的戰事。

主動,是從戰略層面而言。

戰略,首先是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其次是明白敵人所處的位置;第三是搞清楚實現什麼目標;第四是搞清楚實現目標的步驟;第五是搞清楚目標達成後的願景。

環慶路經略使章楶在元祐七年正月的奏疏,即公元1092年年初,全面闡述了對夏作戰的詳細戰略。

奏疏對西夏進行了戰略定性,簡單總結就是西夏不打不行,朝廷必須要強硬。但是,朝廷始終不得要領,要麼花錢買平安,不打了、認慫了;要麼拼盡全力死磕到底,大花費、大決戰。花錢也不行、決戰也不行,然後就搞堅壁清野,敵未殺卻已自損八百。

洪德堡之戰,持續僅八日,斬首才三百,卻為何說改變了宋夏戰局

之後,奏疏明確了北宋自己的位置優勢,即“堂堂中國,奄有四海,億萬之眾,濟之以節度之師,何所施而不可”。同時,也對西夏做了地理和內政方面的評估,一是橫山七寸,“西賊所恃以為固,所仰以為生者,皆橫山也”;二是內政七寸,“夏國賊臣梁乙逋,挾恃其妹梁氏之勢,輔立非嵬名氏之種以為國主,誅逐嵬名親族”。

所以,北宋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專攻西夏的劣勢。

接下來就是宋夏戰爭的目標,目標有兩個,一個是西夏臣服;一個是西夏被滅。而實現這個目標都要戰場獲勝。而戰場獲勝的步驟則要分三步走:

一個是節約成本、實施淺攻,以頻繁的進攻瓦解西夏的國力。唐高宗攻滅高句麗,後周和北宋攻滅南唐,都是這個套路。實際上,這就是不斷蠶食之計。

一個是諸路協調、築壘橫山。打蛇打七寸,橫山就是西夏的七寸。漢武帝北伐匈奴,真正的轉折點不是霍去病河西之戰,而是衛青河南之戰。趁匈奴用兵東北之際,衛青直取河南之地。自此之後,漢朝不僅佔據了匈奴的河套草場,而且解除了近在咫尺的威脅。而橫山就是西夏的河南之地。(擴充套件閱讀:宋夏永樂城之戰:一個盡責的外行到底能幹出多少蠢事)

一個是不止討擊、兼行招撫。這既是戰略又是戰術,還是目標達成之後的願景。戰勝西夏是目標,目標成功之後怎麼辦?北宋要對西夏實施統治。西夏梁氏主政搞得民怨沸騰,北宋就要利用好這個優勢,一邊討伐、一邊招撫。

所以,在公元1092年年初,作為環慶路經略使的章楶已經提出了全部宋夏戰略的構想。而且,這個構想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是無可挑剔的。而宋夏洪德堡之戰則是這個戰略構想在環慶路這個區域性戰場的成功實踐。

自此之後,北宋對於宋夏戰爭不僅有了明確的認識,關鍵是有了可供照抄的攻略。宋夏戰爭的真正轉折點正式到來。

北宋打西夏打了100多年,最後也只是打服而沒有滅掉。而蒙古打西夏,只用了22年就徹底滅了西夏。這麼說,北宋的戰略戰術遠不及蒙古人。

但,問題是沒有北宋窮追猛打的100多年,就不會有蒙古22年滅夏。西夏這個不死的小強,就是隋唐的高句麗、五代與北宋的契丹、明朝的滿清。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採取戰役模式打敗西夏,而只能上升到戰略的高度。蒙古人的確所向披靡。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是在鏖戰西夏時耗到了燈枯油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