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動就頭暈,當心“耳石症”

低頭暈、抬頭暈、起床暈、躺下暈,甚至還出現噁心、嘔吐的不適症狀,一查竟然是患上了“耳石症”。對此,市民王女士有些不解,這病嚴不嚴重?應該怎麼治療呢?

又暈又吐,竟是“耳石症”突襲

餵魚、養花、唱歌、跳舞,64歲的王女士退休生活過得忙碌、充實。但一天清晨起床時,頭部稍微轉動了一下,她就感覺天旋地轉,還出現噁心、嘔吐的不適症狀。當時,王女士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就沒有特別在意。然而此後這種症狀頻繁發生在她每次躺下睡覺或翻身起床的時候,令她痛苦不堪。王女士做了頭部CT等相關檢查,一度認為是自己的“頸椎”出了問題,按摩、理療後“眩暈”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後來經朋友介紹,她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眩暈中心就診。

接診的神經內二科主任顧平教授經過詳細問診和眩暈專科查體後,診斷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因病變在內耳,故又被稱為“耳石症”。顧平教授解釋說,耳石一旦滑脫,就會懸浮在內耳半規管裡或是粘附在壺腹嵴頂上,隨著患者體位的改變,誘發患者的眩暈症狀。患者主觀感覺到周圍的物體在旋轉,嚴重時會出現噁心、嘔吐、心慌、出汗等不適症狀。只有讓脫落的耳石回到它應該在的地方,眩暈的症狀才會有效緩解。診斷明確後,顧平教授用眩暈治療儀對王女士的“耳石症”進行了治療,王女士的症狀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耳石症”發病率較高

“耳石症”,即“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良性疾病,一般不會對身體其他系統造成危害。顧平教授說,耳石症以短暫天旋地轉感覺為主要臨床表現,並伴隨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發作時間短暫,一般不超過3-5分鐘,大部分只有不到1分鐘。每天可反覆發作數次,可連續數天到數週。頭暈發作與頭位變動有關,比如躺下左轉、躺下右轉、起床、躺下或蹲下低頭時發作。平躺不動或坐立不動時不發作。

耳石症的發病率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耳石症患者確診前會輾轉多個科室,易被誤認為是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顧平教授指出,和其他疾病靠影像學、血液化驗等診斷不同,傳統的耳石症診斷需要患者配合醫生在檢查床上做幾個“手法動作”來確診,稱之為“變位試驗”。可以採用眩暈治療儀治療,讓脫落的耳石實現精準復位。

預防“耳石症”復發應避免過度疲勞

目前,“耳石症”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另一部分患者可存在以下誘因:頭部外傷後、內耳疾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劇烈的頭部位置變化;受涼感冒、經常熬夜勞累、失眠、情緒波動等。

顧平教授指出,“耳石症”可見各年齡段,多見於40歲以後的中年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耳石症患者的發病都會有勞累、熬夜、酗酒、著急生氣等誘因。因此,預防“耳石症”復發應避免過度疲勞,不要熬夜,切忌大喜大悲,過量飲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頭部外傷或頭部加速運動;積極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骨質疏鬆,糾正鈣代謝異常,積極治療耳部原發疾病;飲食方面,堅持低鹽低脂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儘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油膩食品。

(燕都融媒體記者 檀亞楠)